高市新内阁再起风波:北方大臣一句“挨近外国”引主权争议

 96     |      2025-11-24 07:31:03

“这里果然是最靠近外国的地方。”一句话,黄川田仁志把日本外务省十年不敢松口的主权立场,当场戳了个洞。11月8号下午,北海道根室市风大得能把人吹进鄂霍次克海,他裹着厚外套,对着镜头慢悠悠补刀:“我第五次来,就想让年轻人感受一下距离。”现场记者当场倒吸一口凉气,心里算盘噼啪响:这等于把北方四岛直接说成“别人家的地”。

木原稔当晚接到电话,脸比北海道雪还冷。官房长官的警告只有一句:“别再给俄国人递段子。”高市早苗更直接,抄起首相专线把黄川田训到手机发烫。第二天国会走廊,记者堵她问会不会换人,她甩下一句“先让他把舌头捋直”,高跟鞋踩得地板哒哒响。克里姆林宫那边倒清闲,佩斯科夫喝着茶说“日本自家吵架,别拉我们垫背”,顺手把南千岛群岛地图摆得更正。

东京街头,的士司机打开广播,听到“外国”俩字直接爆粗:老子跑根室线二十年,拉过渔民、拉过议员,第一次听高官把争议岛说成对面邻居。便利店员工把饭团捏成圆球,跟同事嘀咕:下回俄国人来收电费,是不是直接报黄川田名头就能打折?推特热搜挂了一晚上“最靠近外国的大臣”,点进去全是表情包:黄川田头像被P成站在国后岛门口收门票,票价写“承认主权即可入场”。

自民党年轻议员私下拉群,有人帮腔:“不就是地理课吗,海对面确实是俄罗斯。”立刻被前辈怼回去:“你地理老师敢在领土谈判桌上说这句?俄国外交部连夜开香槟。”立宪民主党不肯放过,国会质询稿写成连环炮:一句“缺乏外交自觉”不够,追加“如果俄方据此官宣,日本怎么收回嘴?”黄川田坐在席位上,额头反光,像被闪光灯烤过。

地图上的11公里,比东京地铁两站还短。纳沙布岬的灯塔管理员老佐藤每天擦镜头,擦了四十年,头一次听本国大臣把对面喊“外国”。他对着报纸摇头:渔民出海打鱼,无线电里跟俄国巡逻艇斗嘴都用日语喊“这是日本海”,现在倒好,官方先泄气。老佐藤把望远镜递给游客,补一句:“看仔细了,那四座岛政府可没打算卖。”

内阁府连夜给媒体发“标准说法”:必须称“北方领土被俄非法占据”。写稿的记者边改边骂:黄川田一句话,害得夜班编辑集体加班,字数超了还得删广告。电视评论节目更热闹,嘉宾拍桌子:下回大臣去钓鱼岛,是不是得说“离中国最近”?主持人咳嗽提醒“播不出去”,嘉宾翻白眼:“现实就这样,嘴碎一句,外务省跑断腿。”

黄川田回办公室,桌上堆满传真:有民间组织寄来“收回舌头条约”,也有大学生写论文求素材。秘书小声提醒:下周还要去冲绳,那边人问“会不会把钓鱼岛也说成最靠近外国”。黄川田揉太阳穴,嘟囔“我就说了个远近”,秘书补刀:“外交无小事,距离也是雷。”

民调机器连夜滚动,共同社给62%的人打标签“说话必须过脑”,剩下31%喊“直接换人”,7%看热闹不嫌事大。东京大学讲堂,学生把这事写进期末考:假设你是官房长官,如何一句话灭火又不惹俄国人?教授批卷标准答案只有一行:“把‘外国’改‘对岸’,其余闭嘴。”

高市早苗在首相官邸吃宵夜,拿筷子蘸酱油在桌上画线:左边写“主权”,右边写“距离”。她冲助理抬下巴:告诉黄川田,再敢踩线,让他去最靠近外国的地方常驻——直接派去根室市灯塔守夜。助理点头,心里默背新台词:以后视察统一说“从这里能看见日本未来”,既爱国又保险。

11月10号黄昏,黄川田戴着口罩低调出现在羽田机场,准备飞回那霸。有眼尖乘客认出他,举起手机偷拍,照片里他缩在摆渡车角落,像被自己的话追着跑。飞机起飞广播响起,空姐递报纸,头版黑体大字“距离风波未完”,他合上眼,报纸封面正对着镜头,仿佛在说:一句话的代价,比11公里宽的海峡难跨得多。

下一次内阁改组会不会有他的名字?俄国外交部会不会顺势发声明“感谢日方客观描述”?渔民的无线电里还能不能硬气回怼?没人敢给准信。北海道的雪季才刚开始,根室市的灯塔 nightly 闪两下停一下,像给东京发暗号:嘴可以快,主权不能飘。黄川田的舌头打了个结,结里挂着整个日本最尴尬的距离——11公里,说远不远,说近,能把大臣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