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销40亿却屡次“翻车”,诺特兰德的“AB面”究竟是什么?

 176     |      2025-11-23 13:54:59

我们今天聊一个哭笑不得的现象,我管它叫“算法封建主义”。

这个词听着挺唬人,但本质上就是说,在如今的流量平台面前,很多所谓的“新消费品牌”,活得越来越像中世纪给国王种地的农奴。

国王就是平台算法,土地就是流量,而这些品牌,就是那些拼了命耕地,交完租子(平台抽成和营销费),自己剩下点麦麸,还天天担心国王心情不好,明年不给地种的倒霉蛋。

这个模式有个非常典型的画像:在看得见的地方,比如直播间、短视频里,搞得声势浩大,乌泱泱全是人,恨不得把火箭刷到天上去;但在看不见的地方,比如研发实验室、品控车间,那叫一个家徒四壁,凑合过日子。

所有资源都拿去“交租”和“吆喝”了,至于地里种出来的东西,是麦子还是稗子,那得看天吃饭,主要看运气。

最近有个膳食补剂界的“网红”,叫诺特兰德,就把这套“算法农奴”的剧本演得淋漓尽致。

年销售额干到40亿,在抖音上是当之无愧的“最靓的仔”,这战绩,拉风不拉风?

相当拉风。

它是怎么做到的?

逻辑非常简单粗暴:价格屠夫+人海战术。

一瓶维生素卖1块9、9块9,价格低到你不好意思说它是智商税,因为你交的税额可能还没一包辣条贵。

然后,发动几十万个中小带货达人,给他们开出30%甚至50%的超高佣金,形成一个庞大的“流量矩阵”。

你看,这个商业模型简直是为算法而生的。

低价穿透心智,高佣金驱动传播,算法一看,这数据太漂亮了,点击率高,转化率高,必须给更多流量。

于是雪球越滚越大,40亿的销售额就这么堆出来了。

他们内部负责对接达人的团队据说超过300人,每天上万个主播同时在线带货。

这是什么概念?

这是把市场部活生生干成了一个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厂,用人力去对抗商业世界的不确定性。

逻辑比较硬。

但问题来了,农奴把所有收成都拿去交租和扩大再生产(雇更多人吆喝),那用来改良种子、升级农具的钱从哪里来?

答案是,没有。

这就导致了一个必然的结果:产品质量的“草台班子”化。

诺特兰德一边是销量持续登顶的A面,另一边却是被市场监管总局反复点名批评的B面。

抽检不合格,产品有效成分含量和标签上写的不一样,这种事儿跟家常便饭似的。

这其实是必然的。

一瓶9块9的维生素,分给主播3到5块,平台再拿走一块半块,物流成本算一块,包装算五毛,最后留给产品本身的,包括原料、研发、生产、品控、公司利润,能剩下多少?

我估计也就一块钱左右。

一块钱,兄弟们,你还指望它能给你带来什么奇迹?

能保证吃不死人,可能已经耗尽了厂商所有的良心。

更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司的生产主体,济南斯伯特,之前拿到的“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还被取消了。

为什么?

大概率是研发费用占比不达标。

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把省下来的研发钱,全部投入到营销里,用营销数据去掩盖研发的苍白,最终用一个“高科技”的外壳去包装一个“低成本”的内核。

这套操作,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模式的“结构性欺诈”,它欺骗的不是某个消费者,而是整个市场的价值评价体系。

历史上这种事儿太多了。

晚清搞洋务运动,觉得买几艘德国的铁甲舰,就能瞬间支棱起来。

结果呢?

舰队看起来很威武,拉到黄海上一打,发现炮弹里掺沙子,指挥系统一团糟,整个体系都是个空架子。

诺特兰德们,就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北洋水师”。

它们的销售额就是那几艘看起来很唬人的“定远”“镇远”舰,而背后那个被取消的“高新企业”资质和屡次不合格的抽检报告,就是炮弹里的沙子。

这种“算法封建主义”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它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

一个老老实实投钱搞研发,做临床试验,完善品控的企业,它的成本必然高,价格必然贵,在算法眼里,它的数据模型可能就没那么“性感”。

它会被那些擅长“流量耕作”的农奴品牌们,用9块9包邮的价格战打得找不到北。

久而久之,市场上剩下的,就都是一群最会吆喝的农奴,而不是最会种地的农民。

所以,当一个品牌脱掉了网红和低价的标签之后,还剩下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问错了。

对于“算法农奴”们来说,它们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脱掉这个标签。

因为这身行头,就是它们唯一的生存工具。

它们不是不想造好船,而是它们所在的这片海,奖励的是嗓门最大的水手,而不是技术最好的舵手。

这本质上是人性的一个玩笑。

消费者追求“既要又要还要”的心理,平台追求数据增长的本能,和品牌追求短期生存的渴望,三者一拍即合,共同导演了这场盛大的“草台班子”狂欢。

只是不知道,当潮水退去,那艘用销售额糊起来的铁甲舰,还能不能浮在水面上。

当然,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花9块9买一瓶维生素,可能本来也没指望它能包治百病,图的就是个心理安慰。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买的或许不是维生素,而是一份廉价的情绪价值疫苗,也算求仁得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