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八百年传奇落幕!熬过四朝锋芒,竟毁于一位八旬老将之手

 54     |      2025-11-20 08:58:26

参考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及相关历史文献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公元668年9月的平壤城下,寒风呼啸,旌旗猎猎。

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将端坐马上,花白的胡须在风中飘扬。

他抬起头,望着这座曾让隋文帝、隋炀帝、李世民三代帝王折戟沉沙的坚城,浑浊的眼眸中闪过一丝精光。

身边的副将小心翼翼地问:"将军,我军已围城数月,城中守军顽强,要不要再等援军?"

老将缓缓摇头,声音沙哑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不必了。这座城,今日必破。"

话音刚落,震天的鼓声响起,唐军如潮水般涌向城墙。

这一战,将彻底改写东亚的历史格局。

而这位指挥若定的老将,究竟是谁?

他又是如何完成三代帝王都未能实现的壮举?

八百年的王国,就要在这个深秋的黄昏,画上句号...

【一】硬骨头:让三代帝王折戟的强敌

说起高句丽这个国家,那可真是让中原王朝头疼了好几百年。

这个建立于公元前37年的政权,盘踞在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

据《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的开国君主叫朱蒙,他带领部族在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市一带建立了政权。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高句丽逐渐强大起来,疆域不断扩张,到了公元5世纪,已经成为东北亚地区的一个强国。

高句丽的地理位置极其险要。

它北靠群山,南临大海,境内多山地丘陵,易守难攻。

更关键的是,高句丽人善于修筑城池。

他们的城墙用巨石垒砌,高达数丈,城外还挖有深深的护城河。

这样的防御体系,让任何想要征服它的军队都头疼不已。

公元598年2月,隋文帝杨坚决定征讨高句丽。

这一年,高句丽国王高元率军攻打辽西,隋文帝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对大隋天威的挑衅。

他派汉王杨谅和上柱国王世积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上征讨。

这场战役打得并不顺利。

隋军渡过辽水后,遭遇了高句丽军队的顽强抵抗。

更糟糕的是,连日暴雨让道路变得泥泞不堪,粮草车辆陷入泥沼,运输极为困难。

士兵们在风雨中行军,疲惫不堪,战斗力大打折扣。

加上水土不服,军中疾病流行,大量士兵病倒。

杨坚不得不下令撤军。

这次征讨,让大隋损失惨重,却没能伤到高句丽的根本。

高句丽国王高元见隋军撤退,更加骄横跋扈,不把大隋放在眼里。

到了隋炀帝杨广这儿,这口气更是咽不下去。

杨广是个雄心勃勃的帝王,他不能容忍一个小国在自己眼皮底下撒野。

公元612年正月,杨广在涿郡集结大军,准备御驾亲征高句丽。

这次动员的规模空前庞大。

据《资治通鉴》记载,杨广征召了一百一十三万大军,号称二百万。

这些军队从全国各地汇集而来,绵延千里,旌旗蔽日。

光是运送粮草的民夫,就有数百万人。

整个北方都在为这场战争服务,可以说是举国之力。

公元612年3月,隋军渡过辽水,兵分多路进攻高句丽。

杨广坐镇辽东城指挥作战,命令各路大军分头出击。

可高句丽人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凭借坚固的城池死守。

隋军攻打辽东城、新城等要地,都遭遇了顽强抵抗。

高句丽守将乙支文德是个极其狡猾的人。

他表面上向隋军示弱,派使者到隋军大营,说愿意投降。

隋军统帅于仲文信以为真,放松了警惕。

乙支文德趁机派出小股部队,不断骚扰隋军,消耗隋军的战斗力。

隋军深入高句丽境内,补给线越拉越长。

士兵们每天只能吃到很少的粮食,饥肠辘辘。

加上水土不服,军中疾病蔓延。

乙支文德看准时机,在萨水河边设下埋伏。

公元612年7月,三十万隋军渡过萨水,正准备扎营休息,突然遭到高句丽军队的猛烈攻击。

这一战打得惨烈无比。

隋军猝不及防,阵型大乱。

高句丽军队从四面八方杀出,把隋军分割包围。

隋军将士虽然英勇作战,但饥饿疲惫,根本无力抵抗。

战斗从白天打到黑夜,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最终,三十万隋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数千人侥幸逃回。

萨水之战的惨败,让杨广颜面扫地。

可他不甘心就这样认输。

公元613年,杨广再次征集大军,二次征讨高句丽。

这次他吸取了教训,加强了粮草运输,调整了作战策略。

可就在隋军准备攻城的时候,国内传来消息:杨玄感在后方起兵造反了。

杨广不得不匆忙撤军,回去平叛。

这次征讨又无功而返。

公元614年,杨广第三次征讨高句丽。

这次他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国内起义不断,府库空虚,百姓怨声载道。

隋军围困辽东城数月,最终还是没能攻下。

高句丽国王高元派使者求和,表示愿意臣服。

杨广见好就收,接受了和谈,撤军回国。

三次征讨,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却都没能拿下高句丽。

这三场战争,直接导致了大隋的国力衰竭。

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公元618年,大隋王朝轰然倒塌。

很多史书都认为,征讨高句丽是压垮大隋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李世民的遗憾

大唐建立后,高句丽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公元631年,高句丽国王高建武去世,他的侄子高藏继位。

可真正掌握大权的,却是权臣泉盖苏文。

公元642年,泉盖苏文发动政变,杀死了国王高建武,拥立高藏为王。

从此,高句丽的大权完全落入泉盖苏文手中,高藏只是个傀儡。

泉盖苏文这个人野心勃勃,他不断扩张势力,侵扰唐朝边境。

公元644年,高句丽军队袭击唐朝的营州,杀死了一些边民。

李世民听到消息后,勃然大怒。

他认为高句丽屡次挑衅,必须给予惩罚。

可李世民不是杨广那样的莽夫。

他深知征讨高句丽的困难,做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644年,李世民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粮草,修造战船,训练士兵。

他还派人绘制高句丽的地图,研究高句丽的城防布局,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

公元645年2月,李世民御驾亲征,亲自率领大军从洛阳出发,浩浩荡荡开往辽东。

这次出征,李世民带了六万精锐骑兵,还有数十万步兵。

唐军士气高昂,装备精良,跟当年隋军的状况完全不同。

公元645年4月,唐军渡过辽水,开始进攻高句丽的边境城池。

李世民采取的策略是先拿下外围的小城,然后逐步推进,最终包围平壤。

这个策略比杨广的直捣黄龙要稳妥得多。

唐军的第一个目标是辽东城。

这座城池易守难攻,城墙高大坚固,守军众多。

李世民命令大将李世勣率军攻城。

李世勣是唐朝的名将,打仗经验丰富。

他命令士兵们挖掘地道,想要从地下攻入城中。

同时,唐军还制造了大量的攻城器械,日夜不停地攻打城墙。

高句丽守军拼死抵抗,双方在城墙上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唐军士兵冒着箭雨,一次次冲向城墙,又一次次被打退。

战斗持续了十几天,城墙被攻破了好几处,又被守军修补上。

李世民见强攻效果不佳,改变了策略。

他命令士兵们在城外挖掘壕沟,把辽东城团团围住,切断它的补给。

同时,唐军不断向城中射箭,投掷火油,烧毁城中的建筑。

守军在唐军的围困下,粮草日渐短缺,士气低落。

公元645年5月,辽东城终于被攻破了。

唐军冲入城中,俘获了守将和数万守军。

李世民下令善待俘虏,还让他们选择是留在唐朝,还是回高句丽。

很多高句丽士兵选择留下,为唐军效力。

拿下辽东城后,唐军继续推进。

公元645年6月,唐军攻克白岩城。

公元645年7月,唐军兵临安市城下。

安市城不大,但守将极其顽强。

李世民命令大将李道宗率军攻城。

唐军用尽了各种办法,挖地道、筑土山、用抛石车轰击,可安市城的守军就是不投降。

城中守将指挥若定,哪里城墙被攻破了,他就立刻带人去修补。

唐军士兵冲到城墙上,守军就拼死反击,把唐军赶下去。

李世民亲自到城下督战,可安市城就像一颗钉子,怎么也拔不下来。

唐军围困了两个多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还是没能拿下这座小城。

到了9月,辽东的天气开始转冷。

草原上的风雪来得比中原早得多,寒风凛冽,大雪纷飞。

唐军士兵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冻得瑟瑟发抖。

粮草运输也变得困难起来,车辆在雪地里艰难前行,速度越来越慢。

李世民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撤军。

他知道,如果继续打下去,唐军很可能会陷入困境,甚至会重蹈隋军的覆辙。

与其冒险,不如见好就收。

公元645年9月,李世民下令全军撤退。

撤军的时候,他路过安市城,望着城头上的高句丽守军,心中五味杂陈。

这场战役,唐军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胜利,攻克了辽东城、白岩城等十几座城池,俘获了数万高句丽军队,但最终还是没能彻底消灭高句丽。

安市城的失利,成了李世民心中永远的遗憾。

回到长安后,李世民并没有放弃。

公元647年,他再次派大将牛进达率军征讨高句丽。

公元648年,又派薛万彻率军进攻。

可这几次征讨,都没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高句丽就像一块啃不动的硬骨头,始终屹立在那里。

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

临终前,他把儿子李治叫到床前,握着他的手说:"高句丽之患,终究要解决。将来如果有机会,一定要除掉这个心腹大患。"

李世民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他的遗愿,成了李治心中的一块石头。

【三】内讧:高句丽自己乱了

李世民去世后,李治继承了皇位。

他牢记父亲的遗愿,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时机解决高句丽问题。

机会很快就来了。

公元666年,掌握高句丽大权的泉盖苏文病死了。

这个强人统治高句丽二十多年,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死后,留下了三个儿子:长子泉男生、次子泉男建、三子泉男产。

按照高句丽的传统,泉男生作为长子,应该继承父亲的职位。

泉盖苏文临终前,也确实把大权交给了泉男生。

泉男生接手后,开始处理国家事务,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可泉男建和泉男产不服气。

他们觉得泉男生能力不如自己,凭什么独掌大权。

两个弟弟暗中联络支持者,准备发动政变。

公元666年底,泉男建和泉男产趁泉男生外出巡视边境的机会,发动了叛乱。

他们控制了平壤城,宣布废除泉男生的职务,由泉男建接管大权。

泉男生得到消息后,立刻率领亲信逃往国内城,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市一带。

泉男建派兵追杀泉男生。

泉男生势单力薄,根本抵挡不住。

眼看就要被追上了,泉男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投降唐朝。

公元667年初,泉男生派人秘密前往唐朝,向李治表示愿意归降,请求唐朝出兵帮他复仇。

同时,他愿意为唐朝提供高句丽的地图和情报,帮助唐朝攻打高句丽。

李治听到这个消息,简直喜出望外。

他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高句丽内部分裂,正是出兵的最佳时机。

如果错过了,以后可能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李治当即决定:出兵高句丽!

可问题来了,派谁去呢?

这次征讨关系重大,必须派一个有能力、有经验、值得信赖的统帅。

李治想来想去,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人的名字。

这个人,就是那位七旬老将。

【四】老将挂帅:那个被选中的人

公元667年春天,长安城的太极殿里,李治召集大臣们商议出征高句丽的事宜。

殿上的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人推荐年轻力壮的将领,说他们精力充沛,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候。

也有人推荐久经沙场的宿将,说他们经验丰富,值得信赖。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了一大堆名字。

李治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

他的目光扫过大殿,最后落在了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身上。

这位老臣坐在角落里,腰板挺得笔直,神态从容。

李治开口了:"诸位爱卿说的都有道理。可朕心中,已经有了人选。"

大殿上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李治,等他说出那个名字。

李治站起身,走到那位老臣面前,亲切地说:"爱卿可愿为朕分忧,领兵征讨高句丽?"

那位老臣缓缓站起,声音沙哑却铿锵有力:"臣虽年迈,但这副身子骨还能再战。若陛下信任,臣愿领兵出征,不破高句丽,誓不回长安!"

大殿上的大臣们面面相觑。

有人担忧,有人质疑,也有人点头称是。

毕竟这位老将已经年过七旬,能不能承受辽东苦寒之地的征战,实在让人担心。

可李治却很坚定。

他知道,这次征讨需要的不是年轻气盛的莽夫,而是老谋深算的统帅。

只有这位老将,才能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李治亲自扶起老将,郑重地说:"这次征讨,就全权交给爱卿了。朕在长安,等你凯旋!"

老将躬身行礼,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他知道,这是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战。

这一战,要么青史留名,要么马革裹尸。

可这位被李治寄予厚望的老将,究竟是谁?

他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他又为何能得到李治如此的信任?

这位神秘的统帅,带着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往辽东。

高句丽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位老将手中...

公元667年夏天,唐军从洛阳出发,浩浩荡荡开往辽东。

这位统帅骑在马上,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威风凛凛。

他身穿铠甲,腰佩长剑,目光如炬。

跟随他出征的,还有副将契苾何力、庞同善等人,以及投降过来的泉男生。

大军行进在官道上,绵延数十里。

前锋开路,中军护送粮草,后军殿后,阵型严整。

沿途的百姓们纷纷出来观看,指指点点,议论着这位统帅的身份。

"听说这次领兵的是位老将,都七十多了。"

"真的假的?这么大年纪还能打仗?"

"人家可不是一般人,听说是跟随太宗皇帝打天下的功臣。"

"那可了不得,肯定是个狠角色。"

百姓们议论纷纷,可他们并不知道,这位老将究竟有多厉害。

大军抵达辽东后,老将并没有急于进攻。

他先派出斥候,侦察高句丽的防御情况。

同时,他召集泉男生,详细询问高句丽的城池布局、守军部署、粮草储备等情况。

泉男生一一作答,把他知道的情况全都说了出来。

老将听完后,在地图上标注了各个城池的位置,然后开始制定作战计划。

他的策略很简单: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先拿下外围的小城,然后逐步推进,最终包围平壤。

这个策略跟李世民当年的打法类似,但更加细致周密。

公元668年正月,唐军开始进攻。

第一个目标是新城,位于今天的辽宁省抚顺市一带。

这座城不大,但地势险要,是通往辽东腹地的门户。

老将命令士兵们在城外扎营,然后派人劝降。

新城的守将本来想死守,可看到唐军人多势众,又听说泉男生已经投降,心里动摇了。

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新城守将最终打开城门,投降了唐军。

拿下新城后,老将没有急于推进。

他派人在新城驻扎,修整道路,建立粮仓,确保后勤补给线畅通无阻。

年轻的将领们不理解,觉得应该趁胜追击。

可老将只是淡淡地说:"打仗不是逞匹夫之勇,稳住,才能走得更远。"

接下来的几个月,唐军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按照老将的计划稳步推进。

公元668年2月,唐军攻克扶余城。

公元668年4月,唐军占领大行城。

每拿下一座城池,老将都会派兵驻守,绝不给高句丽任何反击的机会。

到了公元668年6月,从海路进军的唐军也抵达了。

统帅叫刘仁轨,他率领水军从山东半岛出发,渡过黄海,在朝鲜半岛西海岸登陆。

这样一来,唐军形成了海陆夹击的态势,高句丽彻底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此时的平壤城内,已经是人心惶惶了。

国王高藏虽然名义上是一国之君,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权。

真正掌权的泉男建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派人到各个城池调兵,想要集结兵力与唐军决战。

可很多城池的守将看到唐军势大,纷纷投降,根本不听他的命令。

公元668年9月,唐军兵临平壤城下。

这座高句丽的都城,终于要迎来最后的考验了。

那位神秘的老将站在城外的高地上,眯着眼睛打量着这座城池。

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战,也是他要完成李世民遗愿的最后一步。

城破,他就是英雄;城在,他就是罪人。

可老将脸上看不出任何紧张,他只是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那个他早已预料到的时刻...

【五】谜底揭晓:这位老将到底是谁

那么,这位被李治寄予厚望、在七旬高龄还能征讨高句丽的老将,到底是谁呢?

他的名字,叫李勣。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要说起他的原名,那可是响当当的——徐世勣。

李勣出生于公元594年,祖籍曹州离狐,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东明县一带。

他家世代务农,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家境才稍微好了一些。

李勣从小聪明伶俐,读过一些书,但更喜欢舞刀弄枪。

他身材高大,臂力过人,十几岁就能拉开硬弓,射术精准。

公元616年,天下大乱。

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各地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

这一年,李勣才二十三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

他不甘心在乱世中碌碌无为,于是召集了几百个年轻人,组成了一支队伍,投奔了瓦岗寨的翟让。

瓦岗寨是当时中原地区最大的起义军之一。

李勣加入后,很快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他打仗勇猛,又有谋略,多次带兵打胜仗,深得翟让的赏识。

后来,李密加入瓦岗寨,成为新的首领。

李勣又跟随李密征战,立下了不少功劳。

公元618年,李密兵败,投降了唐朝。

李勣也跟着归顺了李渊。

李渊见李勣年纪轻轻就能统领数万人马,而且忠心耿耿,非常欣赏他。

公元619年,李渊赐他姓李,从此徐世勣改名李世勣。

李世勣归顺唐朝后,被派往河北一带平定叛乱。

他在河北打了好几年仗,把那些不服管教的军阀一个个收拾了。

他用兵灵活,既能强攻硬打,也能智取巧夺。

有一次,他围困一座城池,城中守将死守不降。

李世勣就派人在城外唱歌跳舞,假装很悠闲的样子。

守将以为唐军粮草充足,士气高昂,自己根本耗不过,于是主动开城投降。

公元622年,李世勣被任命为黎州总管,镇守河北。

这一年,他才二十九岁,却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了。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爆发。

李世民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夺取了皇位。

李世勣当时在河北,手握重兵。

很多人都以为他会起兵反对李世民,可李世勣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归顺李世民。

他对部下说:"我是朝廷的臣子,应该服从朝廷的命令。现在太宗皇帝已经即位,我就应该效忠太宗皇帝。至于宫廷中发生了什么,那不是我该管的事。"

李世民听说李世勣归顺,大喜过望。

他知道李世勣是个能干的将领,于是把他召到长安,封为并州都督。

从此,李世勣成了李世民最信任的将领之一。

公元630年,东突厥入侵唐朝边境。

李世民派李靖和李世勣率军反击。

这一战打得非常漂亮,唐军千里奔袭,直捣突厥老巢。

李世勣率领骑兵绕到突厥军队的后方,切断了他们的退路。

李靖从正面进攻,两军夹击,大败突厥。

突厥的可汗颉利可汗被俘虏,东突厥从此灭亡。

这一战让李世勣声名大震。

李世民对他更加器重,封他为英国公,赐予大量的赏赐。

公元643年,李世民下令在凌烟阁绘制功臣画像,纪念那些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

李世勣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名第八位。

这是何等的荣耀!

公元645年,李世民决定征讨高句丽。

李世勣作为主要将领之一,跟随李世民出征。

在这次战役中,李世勣表现出色,攻克了辽东城等重要城池。

虽然最终唐军没能彻底消灭高句丽,但李世勣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

李世民对李世勣的评价极高。

他曾经对大臣们说:"李世勣才兼文武,忠心耿耿,是朕的肱股之臣。将来朕如果有什么不测,你们一定要好好辅佐太子,听从李世勣的意见。"

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

临终前,他把李世勣叫到床前,握着他的手说:"朕这一生,最遗憾的就是没能拿下高句丽。这个心愿,就托付给你了。将来如果有机会,请你帮助太子完成这个心愿。"

李世勣流着泪答应了。

他知道,这是李世民对他的最后嘱托。

李世民去世后,李治继位。

李治对李世勣也非常信任。

公元643年,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李世勣去掉了名字中的"世"字,改名为李勣。

从此,他就叫李勣了。

李勣在李治朝继续担任重要职务。

公元655年,李治想要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

朝中很多大臣反对,李治拿不定主意。

他私下里问李勣:"你觉得朕该怎么办?"

李勣回答:"这是陛下的家事,用不着问外人。"

李治听了这话,明白了李勣的意思。

李勣既没有反对,也没有支持,而是把决定权留给了李治自己。

李治最终下定决心,废掉了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公元660年,李治派苏定方率军征讨百济。

百济是朝鲜半岛南部的一个国家,跟高句丽关系密切。

唐军攻克百济的都城,灭掉了这个国家。

这一战为后来征讨高句丽打下了基础。

公元666年,泉盖苏文病死,高句丽内乱。

李治看准时机,决定出兵。

他想来想去,最终选中了李勣。

这一年,李勣已经七十三岁了。

按照常理,这个年纪早该告老还乡了。

可李勣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

他知道,这是完成李世民遗愿的最后机会,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战。

【六】步步为营:老将的智慧

公元667年,李勣率领大军从洛阳出发,开往辽东。

这次出征,李勣带了十几万大军,还有数万辅兵负责运送粮草。

跟随他出征的,有副将契苾何力、庞同善、薛仁贵等人。

泉男生也随军出征,充当向导。

李勣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

他每天早早起床,视察军营,检查粮草,部署战略。

他对军队的管理非常严格,要求士兵们遵守军纪,不得扰民。

任何人违反军纪,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大军行进的速度不快,但很稳健。

李勣知道,这次征讨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公元668年正月,唐军抵达新城。

李勣派人劝降,新城守将投降。

拿下新城后,李勣在城中驻扎了一千士兵,负责守卫和运送粮草。

他还派人修整从新城到后方的道路,确保补给线畅通。

年轻的将领们不理解:"李帅,敌人守备空虚,我们该趁胜追击才对啊!"

李勣摇摇头:"打仗要稳,不能急。我们现在深入敌境,补给线越拉越长。如果不把后方稳固住,一旦敌人切断我们的补给,我们就危险了。记住,打仗最重要的不是勇气,而是谋略。"

年轻将领们听了,心服口服。

他们这才明白,为什么李治会选李勣做统帅。

这位老将虽然年迈,但他的智慧和经验,是年轻将领远远比不上的。

接下来的几个月,李勣继续推进。

他的策略很简单:先侦察,再劝降,实在不行才强攻。

这种打法看似慢,实则最快。

很多城池的守将看到唐军势大,加上泉男生这个高句丽的权贵都投降了,他们也就没有了斗志,纷纷开城投降。

公元668年2月,唐军攻克扶余城。

这座城的守将本来想抵抗,可看到唐军兵多将广,装备精良,知道抵抗也是死路一条,于是主动投降了。

公元668年4月,唐军占领大行城。

这一次,守将死守不降。

李勣也不着急,他命令士兵们围困城池,切断水源和粮草。

围困了一个月,城中粮尽水绝,守军再也撑不住了,打开城门投降。

每拿下一座城池,李勣都会派兵驻守,并且善待俘虏。

他对俘虏们说:"你们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的敌人是泉男建那些叛贼。只要你们愿意归顺,就是我们的兄弟。"

很多高句丽士兵听了这话,深受感动。

他们本来就对泉男建不满,现在看到唐军如此宽厚,纷纷表示愿意归顺。

李勣就把这些降兵编入唐军,让他们充当向导。

到了公元668年6月,从海路进军的刘仁轨也率领水军抵达了。

刘仁轨在公元660年征讨百济时就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次又带着水军从山东出发,渡过黄海,在朝鲜半岛西海岸登陆。

李勣听说刘仁轨到了,非常高兴。

他派人与刘仁轨联络,约定共同进攻平壤。

这样一来,唐军形成了海陆夹击的态势,高句丽彻底没有退路了。

此时的高句丽,已经是日薄西山了。

泉男建虽然掌握着平壤城,但他的统治根本不稳固。

城中的贵族们各怀心思,有人想投降,有人想抵抗,争吵不休。

军心涣散,士气低落。

高句丽的国王高藏虽然名义上还是国王,但实际上就是个傀儡。

他被软禁在宫中,什么事都做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一步步走向灭亡。

公元668年9月,唐军兵临平壤城下。

这座高句丽的都城,终于要迎来最后的时刻了。

【七】围城:攻心为上

平壤城位于大同江畔,地势险要。

城墙高大坚固,用巨石垒砌,高达三丈。

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河水湍急。

城中还有内城和王城,层层防御,易守难攻。

守军有数万人,粮草还算充足。

如果硬攻,唐军肯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可李勣不打算硬攻。

他知道,此时的高句丽已经是外强中干了。

城池虽然坚固,但人心已经散了。

只要攻破了守军的心理防线,这座城不攻自破。

李勣站在城外的高地上,仔细观察城池的防御情况。

他看到城墙上的守军虽然站得笔直,但神态疲惫,士气低落。

城中不时传来争吵的声音,显然是守将们在为如何应对唐军而争执不休。

李勣心中有了主意。

他对副将们说:"不要急着攻城。我们先围困它,切断所有的补给。同时,派人潜入城中,联络那些愿意投降的人。"

于是,唐军在城外扎营,把平壤城团团围住。

李勣命令士兵们挖掘壕沟,修筑工事,摆出一副长期围困的架势。

同时,他派出使者,暗中联络城中的贵族。

李勣对使者说:"你们进城后,就说我们唐军只是为了惩罚泉男建那些叛贼,对其他人一概既往不咎。谁愿意投降,不但不会受到惩罚,反而会得到重用。"

使者们潜入城中,开始活动。

他们接触了一些摇摆不定的贵族,把李勣的话传达给他们。

这些贵族本来就对泉男建不满,现在听说投降不但没事,还能得到好处,心里更加动摇了。

泉男建听说有人想投降,勃然大怒。

他下令严查城中的叛徒,抓了好几个贵族,当众处死。

这一下,反而让更多的人心寒了。

大家都觉得,跟着泉男建没有好下场,还不如早点投降唐军。

李勣在城外耐心地等待着。

他知道,城中的粮草撑不了太久。

只要时间一长,守军自然就会乱起来。

果然,到了9月中旬,城中开始出现骚乱。

粮仓里的粮食越来越少,守军的口粮被一再削减。

士兵们饿着肚子站岗,怨声载道。

有的士兵开始偷偷溜出城去,向唐军投降。

城中的贵族们更加恐慌了。

他们知道,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大家都得饿死。

与其等死,不如投降。

于是,一些贵族秘密聚集在一起,商量着如何开城投降。

泉男建察觉到了异样,他把高藏叫来,对他说:"现在情况危急,我们必须死守到底。陛下你要下令,让所有人坚守城池,违令者斩!"

高藏无奈地点点头。

可他心里清楚,这个命令根本没人会听。

大家都知道,高句丽已经完了。

就在这时,一个重要的贵族找到了高藏。

这个贵族叫做僧信,是高句丽的大臣。

他对高藏说:"陛下,大势已去。如果继续抵抗,只会让更多的人死去。不如我们开城投降,还能保住性命。"

高藏犹豫了。

他知道僧信说得有道理,可他又不甘心就这样认输。

僧信继续劝说:"陛下,泉男建只顾自己的权力,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现在城中粮尽水绝,守军士气全无。如果再不投降,等唐军攻进来,那就是血流成河了。到时候,陛下也保不住性命。"

高藏终于下定了决心。

他点点头,同意投降。

【八】城破:八百年王国的终结

公元668年9月21日,这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

凌晨时分,平壤城的城门突然打开了。

几名高句丽的贵族骑着快马冲出城门,直奔唐军大营。

他们跪倒在李勣面前,颤抖着说:"将军,我们愿意投降,请饶我们一命!"

李勣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

他的神色平静得就像在听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放下茶杯,他淡淡地问:"高藏呢?"

"高藏已经被我们控制了,随时可以交给唐军。泉男建也被我们抓起来了。"

李勣点了点头:"很好。传令下去,大军入城,不得扰民。违令者,斩!"

天刚蒙蒙亮,唐军开始入城。

士兵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有条不紊地进入平壤城。

那些曾经高声喊着"誓死抵抗"的守军们,此刻都卸下了武器,跪倒在地。

高藏被押到李勣面前。

这位昔日的国王穿着朴素的衣服,面如土色,浑身颤抖。

他跪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

李勣上下打量了他一眼,淡淡地说:"游戏结束了。"

平壤城头上,高句丽的旗帜缓缓落下。

取而代之的,是大唐的日月旗在晨风中飘扬。

这一刻,一个存在了七百零五年的王国,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根据《旧唐书》记载,唐军攻破平壤后,俘获高藏及其大臣以下二十万人。

李勣命人统计高句丽的户口,共有六十九万户,六百九十万口。

这些数字,见证了一个曾经强大的王国的最终覆灭。

李勣下令,将高藏、泉男建等高句丽的王公贵族押送回长安。

同时,他在平壤城安抚百姓,宣布唐朝的政令。

他告诉百姓们:"你们不用害怕。唐朝不会伤害你们,只要你们安分守己,就能过上好日子。"

百姓们听了,稍微安心了一些。

他们本来以为唐军会烧杀抢掠,没想到唐军如此有纪律,对他们没有任何伤害。

消息传回长安,举国欢腾。

李治听到平壤城破的消息,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立刻下令,举行盛大的庆典,庆祝这次胜利。

同时,他派人快马加鞭,传旨给李勣,让他尽快班师回朝。

公元668年10月,李勣率领大军班师回长安。

沿途所过之处,百姓们夹道欢迎,欢呼声响彻云霄。

李勣坐在马上,神态从容。

他知道,自己终于完成了李世民的嘱托。

李治亲自出城迎接李勣。

他拉着李勣的手,激动地说:"爱卿辛苦了!父皇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李勣躬身行礼:"这是臣应该做的。如今高句丽已平,臣也算是不负陛下所托了。"

李治封李勣为太子太师,赐予大量的赏赐。

同时,他下令在长安修建凯旋门,纪念这次伟大的胜利。

高藏等高句丽的王公被押到长安后,李治并没有杀他们。

他把高藏封为司平太常伯,让他在长安居住。

这是一种怀柔政策,目的是安抚高句丽的遗民,避免引起叛乱。

高句丽灭亡后,唐朝在辽东设立了安东都护府,管理这片新占领的土地。

李治任命薛仁贵为安东都护,负责镇守辽东。

可惜好景不长。

公元669年,李勣病倒了。

这位老将军征战了一辈子,身体早已经透支了。

虽然医官们用尽了各种办法,但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公元669年12月3日,李勣在长安的府邸中去世,终年七十六岁。

临终前,李勣把儿子李震叫到床前。

他握着儿子的手,虚弱地说:"我这一生,打过的仗数不清,立过的功也数不清。可最让我欣慰的,是我没有辜负太宗皇帝的嘱托。如今高句丽已平,我也可以安心地去了。"

说完这句话,老将军闭上了眼睛。

李治听闻李勣去世的消息,悲痛万分。

他下令废朝三日,追赠李勣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

同时,他下令让李勣陪葬昭陵,也就是李世民的陵墓。

这是极高的荣誉,表示李治把李勣当作李世民最信任的臣子。

李勣的葬礼非常隆重。

长安城的官员们都前来吊唁,百姓们也自发地前来送行。

人们都知道,这位老将军为大唐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李勣去世后,唐朝在辽东的统治并不稳固。

公元670年,新罗占领了百济故地。

公元676年,新罗又赶走了唐朝在朝鲜半岛的驻军,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地区。

唐朝虽然灭了高句丽,但最终并没能长期占领朝鲜半岛。

辽东地区也在唐朝与各地方势力的拉锯中几经易手。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今天的吉林省敦化市一带建立了震国,后改称渤海国。

这个政权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高句丽的文化和传统,一直存续到公元926年被契丹灭亡。

公元668年9月21日,平壤城破的那一天,高句丽八百年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从此,辽东和朝鲜半岛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完成这一壮举的李勣,也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传颂的一代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