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类标题又多了起来,“大涨前最后的砸盘”、“下周突破4000点”,每次看到都让人有种恍惚感。这玩意儿就像在漫长又苦逼的通勤路上,忽然有人给你发了张传单,说前面路口有人免费发黄金,不去白不去。你去不去?理智告诉你九成九是骗局,但内心深处那一丝“万一呢”的侥幸,总会让你心跳漏掉半拍。
这其实是一种精神按摩,或者说,是给被“班味”熏得差不多的生活,来点盼头。我完全理解。每天对着电脑屏幕,处理着那些“道义有亏”但又不得不做的狗屁工作,回头再看看自己的账户,常年半死不活。这时候,一个“4000点”的宏大叙事,就像一针多巴胺,能让你暂时忘记眼前的苟且,幻想一下远方的诗和田野,哪怕那个田野里长的还是韭菜。
但我们还是得坐下来,把这笔账捋一捋。毕竟,投资这事,最终还是要回到冷冰冰的数字和逻辑上。情绪价值固然重要,但它不能直接变成你银行账户里的余额。
首先,拉长时间轴看,A股对整数关口的执念,算是一种传统艺能了。当年的“3000点保卫战”,打得那叫一个荡气回肠,来来回回拉锯了多少年,多少人的青春和钞票都耗在了那道坎上。现在回头用后视镜看,你会发现,纠结于那个具体的点位,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市场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生命体,它有自己的周期和节奏。用一个静态的、人为设定的整数关口去框定它,就像试图用一把尺子去丈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
更核心的问题在于,我们得搞清楚,今天我们谈论的“上证指数”,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很多人把它等同于“A股”,等同于“市场行情”。但这个等号,在今天越来越不成立了。
我把这叫做“指数的失真”或者“指数的被绑架”。现在的上证指数,其权重构成高度集中于一批“浓眉大眼”的巨无霸,比如银行、石油、煤炭这些老登板块。它们的体量巨大,稍微动一动,就能对指数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指数可能在涨,甚至大涨,但你打开自己的账户一看,八成以上的股票都在跌。你感觉自己被牛市抛弃了,实际上,你只是被指数给“骗”了。
这背后是典型的虹吸效应。当市场存量资金有限时,资金会优先抱团那些确定性高、估值低的大家伙。这些大家伙被“抬轿”,指数被拉红,但绝大多数中小盘股票的流动性被抽干,只能在原地趴着,甚至不断下跌。所以,当有人跟你高呼“4000点要来了”,你首先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即将到来的,是所有人的4000点,还是少数巨头的4000点?这个“馅饼砸脸”的好事,轮得到我吗?
我们可以用“多层次记账法”来解构这件事。
第一笔账,是“金钱账”。预测指数点位这件事,本质上是一场赌博,而且是“值博率”极低的赌博。你猜对了,可能赚点小钱;猜错了,可能在高位站岗,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于绝大多数没有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的普通人来说,参与这种游戏的胜算微乎其微。你以为你在分析市场,其实你只是在给别人的交易提供流动性,当了炮灰。
第二笔账,是“情绪账”。这笔账反而是正收益。就像我们开头说的,对“4000点”的期盼,提供了一种巨大的情绪价值。它让你在沉闷的日子里有东西可以聊,有热闹可以看,有梦想可以做。这种“精神鸦片”的效用是立竿见影的。但问题是,一旦这种情绪泡沫破裂,市场的“坐电梯”效应会带来加倍的痛苦,前面的情绪收益,会连本带利地吐出去,变成负资产。
第三笔账,是“相对收益账”,或者叫机会成本账。当你把所有的认知和注意力都聚焦在“指数会不会到4000点”这个单一问题上时,你就必然会忽略掉更多、更重要的问题。比如,市场的风格是不是在发生根本性的切换?哪些行业的基本面正在悄然改善?哪些公司的护城河正在被新技术侵蚀?这些才是决定你长期“年化复合收益率”的核心变量。你盯着指数那棵树,却可能错过了背后整片正在变化的森林。
所以,我自己的做法,越来越倾向于彻底放弃对大盘点位的预测。这个也没啥保密的,我只是觉得这事吃力不讨好,而且毫无意义。我更关心的是,在我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找到那些“货对板”的公司,然后在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买入,剩下的就交给时间。指数是3000点还是4000点,对我来说,影响的只是账面的短期浮盈浮亏,并不会改变我的核心决策。
说白了,投资是一场孤独的修行,它的本质是认知的变现,而不是情绪的宣泄。那些试图通过预测宏大指数来“一战功成”的想法,大多源于一种智力上的懒惰和心理上的巨婴。总想让市场“发射”,一口吃成个胖子,结果往往是被市场反复教育。
当然,我这么说显得有点不近人情,有点“班味”过重。市场需要故事,生活需要梦想,这都无可厚非。你非要对4000点有点念想,那就算咯,开心就好。只是在下注之前,最好想清楚自己到底在为什么付费:是为了那个渺茫的财务回报,还是为了那份短暂的、对抗无聊生活的情绪慰藉。想清楚这个问题,可能比预测对点位重要得多。
共勉共戒。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