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讲,这世上有些事儿,比段子还离谱。
你比如说,我,一个勤勤恳懇的打工人,拿出了两百多万的真金白银,在杭州临平,这个连空气都弥漫着“内卷”味道的地方,给自己安了个窝。
想着后半辈子总算有个遮风挡雨的壳了,结果呢?
现实狠狠地给了我一个大比兜,直接把我从“业主”的云端,踹进了“维权”的泥潭。
收房那天是8月31号,一个黄道吉日。
我心里琢磨着,这好日子,总得配点好心情。
结果门一开,好家伙,我直接原地石化。
一整排的定制柜已经顶到了天花板,主卧的大床摆得那叫一个端正,客厅的沙发看起来就能立马“葛优躺”。
不知道的,还以为开发商超常发挥,给我来了个“精装plus”大升级。
一个装修师傅正哼着小曲儿干活,瞅见我,一脸的“你是谁,你瞅啥”的表情。
那一刻,我真想问问他,哥们儿,你是不是走错了片场?
后来一盘道,真相让我哭笑不得。
一家叫“安个家”的托管公司,在隔壁单元租了套跟我一模一样的户型,准备搞点装修再往外租。
结果他们平台派单的师傅,愣是把导航开出了“跨栏”的效果,直接无缝衔接到了我家。
而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我们这栋楼伟大的安防系统——所有房门的初始密码,都TM是一样的!
我当时就想给开发商的设计师点个赞,您这脑回路,是直接把整栋楼当成了一个大型“盲盒”来设计的是吧?
防盗基本靠邻居自觉?
于是乎,一场堪称史诗级的“甩锅大会”就此拉开序幕。
我第一个找的就是开发商。
毕竟,房子还在你名下,我还没签字画押,我的“闺房”被人给“非礼”了,你这个“娘家人”总得出来说句话吧?
结果开发商的负责人两手一摊,表情管理做得比影帝还到位,意思是:这事儿呢,是托管公司的人干的,跟我们没关系,您呐,自己找他们掰扯去。
这态度,简直就是在我的伤口上撒了一把孜然,还问我香不香。
行,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我掉头就去找了那个“安个家”托管公司。
一位刘女士接待了我,语气那叫一个云淡风轻:“哎呀,师傅走错门了嘛,小事一桩。”
紧接着话锋一转,开始了一套行云流水的“撇清连招”:“装修师傅是我们平台找的,钱我们已经结了,这事儿跟我们公司可没关系,你直接找师傅就行。”
我听得一愣一愣的,这业务能力,不去搞电信诈骗都屈才了。
钱你赚了,风险全外包,这算盘珠子都快崩我脸上了。
至于那位“神级”装修师傅,更是直接从地球上“消失”了。
电话不接,微信不回。
我就像个陀螺,被开发商、托管公司、物业来回抽,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白莲花,责任都在别人身上。
其实,这事儿往深了琢磨,挺悲哀的。
它就像个放大镜,把现在房地产链条上某些环节的草台班子本质,照得一清二楚。
开发商为了交付省事儿,安全漏洞大到能跑火车;托管公司作为平台,只顾着抽成,对下游的监管形同虚设;而最底层的师傅,一个失误,就把所有潜藏的雷都给引爆了。
大家都在一个系统里“摸鱼”,最后倒霉的,永远是掏空了六个钱包的终端消费者。
更让人火大的是,7月份房子开放日,我就拿小本本记了一堆毛病,门上划痕、空调漏水……本来想着收房时一并算总账。
现在可好,开发商直接把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也甩给了那个走错门的师傅,说:“没准儿也是他们磕碰的。”
新仇旧恨搅和在一起,成了一笔烂账。
直到我把记者请到现场,扛着摄像机往物业大厅一站,那群踢皮球的“高手”们,才终于肯把腰弯下来那么一点点。
最终,还是开发商“高风亮节”,表示愿意先垫钱把我这房子恢复原状,至于他们内部怎么狗咬狗,就不劳我费心了。
你看,有时候解决问题的,靠的不是合同条款,而是“舆论压力”。
这个结果,谈不上胜利,顶多算是一场惨胜。
我的新家,在我拥有它的第一天,就充满了别人的生活痕迹,连马桶都是脏的。
这种感觉,就像你买了一件崭新的白衬衫,结果发现领口有个油点子,虽然能洗掉,但心里那份膈应,怕是会一直都在。
我的这个“家”,从一开始,就不完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