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将稀土、芬太尼和大豆并列为对华经贸磋商的三大关切议题,此举并非简单的贸易谈判策略,而是赤裸裸地揭示了21世纪大国竞争已从单一经贸摩擦,升级为一场涵盖技术霸权、公共安全与民生压力的全频谱地缘政治对抗。中方对此明确表示不予认同,强调应在平等互惠基础上通过协商解决分歧,这背后是中美两国对未来国际秩序主导权的深层较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然打响。
特朗普政府将这三项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议题捆绑,其战略意图昭然若揭:构建一种融合技术遏制、社会焦虑和经济胁迫的复合型施压模式。稀土,作为高科技产业的“工业维生素”,是美国在半导体、国防等关键供应链上的战略软肋,其重要性不亚于工业时代的石油。芬太尼危机,则直击美国国内日益严重的毒品泛滥问题,成为政客煽动民粹、转移国内矛盾的绝佳工具。而大豆,作为美国农业的支柱产品,不仅承载着巨大的国内政治和经济压力,更是其对华贸易逆差中的一张重要牌。这些议题看似分散,实则共同构成了美国对华施压的立体攻势,意图在多领域寻求突破口,以期在谈判桌上占据绝对优势。
在稀土领域,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着无可撼动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冶炼加工环节,拥有近90%的产能。这种绝对优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国科学家和产业工人历经数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从“白菜价”出口到掌握核心技术和定价权的结果。正如“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所开创的“串级萃取理论”,将原本复杂的稀土生产工艺“傻瓜化”,并无私地推广至全国,才使得中国稀土产业从“按吨卖”变为“按克卖”。美国及其盟友即便重启本土稀土矿山,也面临着技术、人才和环保等多重壁垒,短期内难以建立起完整的替代供应链。据专家预测,美国可能要到2040年才能实现稀土自主供应,而这长达15年的时间差,足以影响全球高科技和军事产业的走向。中国近期对镓、锗等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正是对这种战略优势的进一步巩固,向世界展示了其在关键资源领域的强大影响力。
芬太尼问题,更是美国“内病外治”的典型案例。美国将国内毒品泛滥的责任归咎于中国,并将其政治化、地缘政治化,甚至以此为借口加征关税,企图将自身公共卫生危机的锅甩给外部。然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和多方专家分析均指出,芬太尼危机根源在于美国自身对阿片类止痛药的滥用推广、医疗体系的监管缺失以及社会深层矛盾。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自1996年起便将芬太尼列入管制,并于2019年4月1日对芬太尼类物质实行整类列管,发布了《中国的芬太尼类物质管控》白皮书,其管控措施之严格、科学,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典范。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多次强调,芬太尼是美国的问题,责任在美国自身,单边施压只会损害中美在禁毒领域的合作互信,无助于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至于大豆贸易,曾是美国对华出口的重要农产品,如今也沦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筹码。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中国积极调整大豆贸易策略,大幅增加了从巴西等南美国家的进口。数据显示,2025年1-8月,巴西已占中国大豆进口的71.6%,而美国份额则降至22.8%,甚至自5月起未再购买任何美国大豆。这种供应链的“去美国化”并非简单的货源替换,而是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同时,中国还通过出口豆油、进口阿根廷豆粕以及推动国内大豆产业“食用大豆功能化、油用大豆高效化”的双轨发展,有效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削弱了美方以大豆为筹码施压的效果。这不仅是对美国贸易霸凌的有力反制,更是中国在全球大宗农产品贸易格局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一步。
特朗普政府捆绑稀土、芬太尼和大豆议题的策略,本质上是试图通过多元化施压,在技术、安全和经济领域对中国形成全方位遏制。这种策略旨在利用美国在这些领域的相对优势或中国的潜在依赖,迫使中国在经贸谈判中做出更多让步。然而,这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做法,不仅破坏了国际贸易规则,也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引发国际社会的普遍担忧和批评。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单边主义不合潮流,合作互利方为正道。
面对这种新型的地缘政治博弈,各国必须认识到,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无法解决全球性挑战。构建开放、包容、互惠的国际合作框架,才是应对复杂挑战的唯一出路。中国将继续坚定维护自身利益,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巩固在关键产业链的优势,同时积极推动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倡导以平等协商、相互尊重的原则解决国际争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全球繁荣与稳定,避免世界滑向对抗的深渊。毕竟,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任何试图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行为,最终都将反噬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