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巴以冲突已经步入停火状态,那些被扣的人一点点在被放走。13日,特朗普去以色列的时候,还说巴以冲突“已经结束”了。这话一出来,让人觉得,双方的停火可能会继续下去,和平协议似乎也挺进了。
就在巴以战火逐渐平息的时候,俄乌那场拖了很久的冲突突然传出三个重大消息,原本就紧张的局势很可能会变得更加严峻,甚至还可能引起一连串更大范围的反应。
英国军官被 “抬走”?
12号,俄罗斯媒体据军方渠道报道,俄军在晚上对哈尔科夫州的楚古耶夫炼油厂进行了一次精准打击。这次深夜袭击导致超过60名乌方士兵丧生,伤员也不少。
更吸引眼球的是,俄媒直言,伤亡中还包含了英国军官和乌军参谋官。一发生事故,这些受伤的高层官员立马被医疗人员赶紧用直升机“抬走”,送到哈尔科夫乌军的后方医院接受救治。
据俄媒披露,背景起,这事儿其实跟从上周三开始有关,乌军那些士兵和外籍人员就开始陆续跑到楚古耶夫炼油厂,偷偷在储油罐里装油,把这些罐子变成临时的燃料补给站,像是在为之后大规模突围做准备似的。当俄军利用侦察卫星和地面情报搜集到这些动静后,立马制定了突袭方案,最后选择在夜幕降临时用空中轰炸的方式发动攻击。
截止到目前,乌克兰方面还没对这事儿发表什么表态,英国政府也一直保持低调。不过,这消息可不是虚的,国际社会早就猜测西方军事人员会插手俄乌冲突,关于这方面的传闻董然不少。
尽管乌克兰和美西方一直否认有现役军人在战场上出现,但大家心里都清楚,乌克兰境内其实有不少有军事背景的西方人员——他们有的以“雇佣兵”的身份直接上阵,有的则以“军事顾问”的名义帮乌军出谋划策。之前俄方屡次指出这事儿,批评美西方的做法,认为这是对俄乌局势的深度干预,严重违背了中立原则。
要注意的是,这次突袭发生的背景是乌军频频袭击俄国的能源设施。最近,俄罗斯的石油基地、炼油厂等重要地段接连遇到乌军无人机攻击,几次都引发了爆炸和火光。
11 日凌晨,乌克兰的远程无人机竟然飞了足足 1400 公里,直奔俄罗斯乌法的那座炼油厂,成功搞了一次打击,把关键的生产设备炸得损坏惨重。
13 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一语揭示了乌军精准打击背后的内幕:这些几个月来,美国一直在帮乌克兰对俄能源设施进行远程打击,主要就是共享情报来削弱俄罗斯的经济基础。而美方的情报支持不是简单地传递消息,而是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报-打击-评估”闭环,通过卫星侦察、信号拦截,摸清俄炼油厂的防空盲区和电力关键环节,帮乌军无人机规划最优路线、确定飞行高度和袭击时机,以保证它们避开 S-400 等先进的防空系统。
更具戏剧性的是,10 月 1 日美国才正式宣布,特朗普已经批准情报机构和五角大楼向乌克兰提供相关情报。结合英媒披露的内容来看,美方的情报支援很可能早就秘密进行着,10 月份的公开表态则像是“瞒不住”之后主动“摊牌”。这样的深度介入,无疑为俄乌停火增添了不少阻碍,也让俄和西方之间爆发直接冲突的风险不断升高。
俄警告 “所有人可能遭殃”
除了情报援助之外,美方的动作还有意将局势逼到更紧要的关头——关于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的议题,已经进入了最终商讨的阶段。
这段时间,“战斧”导弹的话题一直很热烈:乌克兰方面确认正在和美国进行不断的商谈,特朗普公开说“快要做出决定”,还毫不避讳地透露“战斧”导弹的射程能够打到莫斯科。这个射程超过1600公里、打击精准的武器,一旦部署到乌克兰战场,就会彻底改变目前的火力格局。
俄罗斯方面迅速表达了强硬的态度。克里姆林宫首先表示,“战斧”导弹并不能改写战局,俄军已掌握了成熟的应对措施,但也提醒说,这样的动作会让美俄关系陷入更深的恶化,可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13 日,俄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的说法更为绝对,他直言警告,若美国将“战斧”导弹输送给乌克兰,“恐怕会让所有人都陷入麻烦,尤其是特朗普本人”。
梅德韦杰夫特别强调了一个重要的风险:“战斧” 导弹是可以装载核弹头的多用途武器。一旦乌克兰军队拿到这种导弹并开始发射,俄方根本无法短时间内判断飞行中的导弹是不是携带核弹头,也很难精准确认实际的发射者——毕竟乌克兰没有核武器,如果导弹携带核弹头,发射的指令源很可能是美国。
这个担心不是空穴来风。特朗普曾揭示过一个细节,说如果决定提供“战斧”导弹的话,美国不会直接交给乌克兰,而是通过北约成员国向美国购货,然后再由北约转交给乌克兰。这样一来,表面上看起来美国可以躲避直接责任,可实际上却把北约彻底拖进了风暴的中心。
俄方明确暗示,一旦出现类似情况,回应对象绝不止乌克兰,还会涉及美国以及英法德等北约国家。梅德韦杰夫说的“所有人可能遭殃”这话,实际上就是在提醒大家,这一连串反应可能引发的后果。
五角大楼为何失声?
正当美俄两边为“战斧”导弹的事情争得不可开交时,乌克兰方面传出的一条消息,让西方帮忙援助乌克兰的效果开始引发怀疑。
13 日,乌克兰总参谋部前副参谋长罗曼年科直言不讳地说,美国援助乌克兰的“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实际作战中的拦截成功率开始大幅下滑,现在只剩大约6%。而在今年早些时候,这套系统在乌克兰的实战拦截率还能达到42%,没想到短短几个月时间,差距变得这么大,真是让人觉得事态有点儿不对劲。
罗曼年科分析了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呢,俄军的袭击手段已经完成了升级换代。不仅空袭频繁增加,而且最近还经常用上“伊斯坎德尔 - M”和“匕首”这些高超音速导弹,这些武器速度快,突防能力强,“爱国者”系统的拦截范围很难全面覆盖到,形势变得不太乐观。
第二呢,西方对乌援助的力度开始有点减弱,乌克兰的“爱国者”导弹库存已经严重吃紧,没法构建成密集的防御网;再加上俄军经过长时间的侦查,已经掌握了“爱国者”的部署方式,空袭的时候会故意绕开它的重点防御区,导致拦截的成功几率更低了。
对于这个关键点,美军五角大楼保持了少见的沉默,既没说不,也没回应,外界觉得这其实算是一种默认,表示对乌克兰援助装备的效果持默许态度。实际上,俄军的应对措施早就有迹可循。
乌军频繁攻击俄能源设施之后,俄方迅速在炼油厂等重点目标周围布置了 S-350 防空系统和“铠甲 - S1”弹炮合一系统,还加强了电子干扰措施。这些措施之前已经让乌军无人机的命中率明显降低。
从楚古耶夫炼油厂的一次突袭,到“战斧”导弹的较量,再到“爱国者”系统的失利,俄乌冲突中的对抗层面不断升级。美西方的深度介入没能带来预想中的优势,反倒让冲突的边界不断扩大;俄罗斯的反制手段也变得更为精准,双方的死守只会让局势往更危险的方向发展。
巴以冲突的停火让人们看到了和平的希望,而俄乌战场上的新变化却提醒我们要警醒。战争无非带来的是破坏和痛苦,不管军事装备怎么提升,最终受苦的还是普通百姓。希望各方都能及时控制住局势,不再让冲突继续扩大,回到对话协商的道路上,让和平早点降临这片经历战火污染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