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买你的货不等于信你的理! 汤家凤撕开于东来真面目
考研名师汤家凤一句“买你东西不代表认可你的价值观”,撕开了商业偶像的遮羞布。 当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力陷预制菜风波中的西贝时,他或许没想到,自己亲手建立的“良心企业家”人设会遭遇如此强烈的反噬。 消费者用脚投票购买商品,绝不会盲目接受企业家的价值灌输,这就是2025年9月最精彩的商界博弈。
西贝预制菜风波始于9月10日,当时罗永浩在微博公开吐槽西贝菜品“又贵又恶心”,指责其使用低价预制菜却卖出高价。 这一评价瞬间引发消费者共鸣,网友纷纷分享自己在西贝的“翻车”经历。
面对质疑,西贝老板贾国龙强硬回应,否认使用预制菜,并威胁要起诉罗永浩。 西贝还公布了菜品制作流程,强调“我们不是六部委定义的预制菜”。 这场危机公关很快变成“自杀式表演”,有媒体拍到西贝后厨操作台旁堆放着未拆封的保质期24个月的预制菜包装袋,甚至有工作人员将预制菜解冻后直接在电磁炉上加热。
在舆论几乎一边倒谴责西贝时,于东来却出人意料地站了出来。 9月12日,他连发两条微博力挺西贝和海底捞,称“别老骂预制菜,感谢西贝、海底捞让我吃得上放心饭”。这番话立即引发网友强烈反应,毕竟当时网友正热议西贝使用两年保质期的西兰花和九个月鸡翅的问题。
于东来随后又发文称“每个企业都会发生管理上的漏洞和经营上的问题”,并呼吁公众“理性理解帮助企业改善问题走向美好、而不是不经意间的毁掉一个企业”。 这些表态让众多消费者感到失望,有人直言:“以前觉得于东来是商界清流,现在才发现天下老板都一样”。
9月17日,考研数学老师汤家凤在抖音平台直接喊话于东来。 他以一贯的犀利风格指出:“你超市产品的品质把关严,很多人去你超市买东西,并不代表大家都认可你的价值观;你的发言只能代表你自己,代表不了大家”。
汤家凤提出了评判企业的真正标准:“不是你企业做多大,而是有没有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这番直言不讳的点评瞬间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人称赞他是“考研界的汤青天”,也有人质疑他“蹭流量”。
面对质疑,汤家凤强硬回应,表示自己“不直播带货,流量对自己真没什么用”。 他分享了一次出差时在外用餐后口渴难忍的经历,连灌四瓶水都不解渴,后来检查发现是食用了某种对身体伤害很大的物质。 他坦言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想唤起餐饮行业的良知。
于东来此次引发的争议并非偶然。 2025年上半年,他就曾因力挺聂圣哲而引发争议。 当时聂圣哲因公开批评董宇辉而引发轩然大波,甚至使用“贼眉鼠眼”等侮辱性词汇攻击董宇辉。
于东来却在社交平台连发动态盛赞聂圣哲,称“聂圣哲远远比你们这些无知愚昧的人高尚的多”。 这一表态自然引发了董宇辉粉丝的强烈反应,尽管于东来后来辩解称自己“从未说过董宇辉什么”,已经难以挽回舆论影响。
网友扒出,胖东来早在2023年就布局了预制菜产业,总投资15亿的产业园里明确规划了“中央厨房”。 这让人怀疑于东来力挺西贝并非出于“同行义气”,而是为自己的预制菜生意铺路。
于东来的处境和娱乐圈“人设翻车”的明星很像。 大家把“理想企业家”的期待放在他身上,觉得他不逐利、有温度,胖东来的好口碑也给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人设”再完美,也经不住言行不一的消耗。
真正让人不满的是,他一边享受“良心企业家”的人设红利,一边在关键问题上模糊立场、优先考虑利益。 这种矛盾在预制菜争议中暴露无遗消费者普遍关注的是餐饮企业应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菜品透明度,而于东来却反复强调“企业经营不易”,选择站在企业立场说话。
汤家凤的话像一剂“清醒针”,点明了一个关键事实:商业成功和“道德正确”从来不是一回事。 就算企业门庭若市,也不能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更没资格替消费者定规矩。
消费者越来越不愿意被“人设”绑架。 无论是“良心企业家”还是“预制菜黑嘴”,人们更关注的是事实,而不是谁站在哪一边。 想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靠的是过硬的产品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是所谓的道德高地。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去胖东来买鸡蛋,就图它秤足,不会缺斤短两,老板怎么看预制菜跟我有啥关系? 难不成我买两斤西红柿,还得先认同他的观点? ”这种消费心理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商家没把话说明白:端上来的菜到底是现做还是加热的? 料包成本多少? 这些没说透,反倒让“良心老板”出来站台,难免让人觉得“遮遮掩掩”。
汤家凤撕开的不仅是于东来的“价值观包装”,更是整个商业社会中消费者与企业家的微妙关系。 我们购买商品,是基于对产品质量的认可,而不是对企业主个人价值观的认同。 消费者会用钞票投票,不会用脑子盲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