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蒙项目生变?三国刚签字,俄:税收优惠未来三年满足不了

 73     |      2025-10-10 09:53:38

俄罗斯总统普京9月初,对中国进行访问后,就敲定了中俄蒙三国的重大协议,推进西伯利亚2号管道项目,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而且,普京回俄途中,专机先降落在远东,进一步推动了中俄合作的具体落实。但没想到,这次能源合作并不是一帆风顺。

俄罗斯财政部突然扔下一个重磅消息:未来三年,税收优惠恐怕无法提供。

俄罗斯这一突然“刹车”背后有什么原因?

从一开始,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项目就不是个简单的工程。它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气田起步,通过蒙古进入中国,计划年输气量大约500亿立方米,合同期也打算长达30年,投资规模更是大到250亿美元。三方的目标其实是明确的:俄罗斯想要把天然气东移,减少对欧洲市场的依赖;蒙古则看中过境费和相关产业发展;而中国,主要是希望通过这条管道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降低价格波动的风险。

俄罗斯这边面临了一个巨大的财政难题——税收优惠无法落实。财政部副部长直接放话,未来三年内无法给出减税方案,而降低天然气出口关税的事连讨论都还没有开始。这一下,不仅让项目的推进陷入了停滞,也让投资者对项目的可行性产生了质疑。毕竟,税收减免是大项目中的重要吸引力,它直接关系到投资回报和财务模型的稳定性。

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在遭受西方制裁,融资渠道变窄,技术替代成本飙升,军费开支更是大幅上涨。这些压力让政府的财政状况捉襟见肘。而且,像养老金、医疗、教育等社会支出,根本不可能随意削减。再加上国企的经营压力,尤其是俄罗斯天然气公司近几年盈利不佳,现金储备缩水,根本没法通过减税来腾出空间。所以,尽管俄罗斯政府非常想推进这个管道项目,但它面临的现实问题却让它的财政工具箱有些空虚。

定价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中国这边希望能获得更优惠的价格,有传言称每千立方米120到130美元的价格区间正在讨论,但这个数字并没有正式确认。俄罗斯方面则表示,以“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为参照,价格应该在每千立方米265到285美元之间。而且,二号线的运输距离比1号线短,理论上应该比欧洲市场的价格更低。这两个价格区间相差较大,能否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中间值,恐怕不是一次会谈能够解决的。

此外,定价机制的制定涉及到合同的长期稳定性。合同要执行几十年,定价机制是否合理、结算周期如何设定、季节性价格波动怎么调节、运输费用和关税如何透明化,这些都需要仔细斟酌。如果价格问题不能在谈判中得到妥善解决,项目的可融资性和长期可持续性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对于蒙古来说,作为过境国,它的角色也是不可忽视的。蒙古政府已表示支持这个项目,希望通过这个管道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尤其是在过境费和相关产业方面获得收益。虽然外界对于蒙古的政治稳定性存在一定担忧,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蒙古在这一项目中的态度有任何摇摆。毕竟,稳定的过境国政策对这种长线项目至关重要,但眼下最直接的瓶颈还是俄罗斯方面的财政和项目财务模型问题。

对于中国来说,短期内这个项目的停滞并不会对国内的能源供应造成重大影响。现在,中国的能源进口结构已经较为多元化,管道气、LNG(液化天然气)和国内生产一起保障着能源供应。即便西伯利亚2号管道进展缓慢,中国的能源供应结构依旧稳定。

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底气”依然充足,毕竟谈判桌上的价格和条款,始终是可以调节的变量。时间,也是一张重要的筹码。

#热点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