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乌克兰战场上传来一串新消息:在扎波罗热方向,一架俄军苏-34被击落;在克里米亚,军用机场和海上监控雷达遭到无人机袭击;在苏梅方向后方,一处俄军导弹旅的训练基地被打成一片。时间接近,地点分散,指向同一个结果:俄军空中、海上、陆地同时受挫。
先看空中。当天凌晨4点左右,苏-34在准备投掷滑翔制导炸弹时,刚进入战区就被防空火力锁定并击落,两名飞行员死亡。这类任务原本是高空支援,风险相对可控。现在变成刚露头就挨打,说明前线上空的防空网又紧了。
再翻旧账。2023年到2024年,乌军曾用“爱国者”设伏,连续打掉过多架苏-34。后来今年3月美国军援暂停,“爱国者”在战场上安静了很久,西方不少媒体以为弹药见底。这次不同点在残骸细节:机体破坏更像被大号防空弹近炸,而不是中距空空弹的伤口。这让人自然联想到,“爱国者”不是一枚两枚回来了,而是成套回来了。
问题顺着往下走:乌克兰的防空怎么又有弹了?答案不复杂。美援回来了,但方式变了。不是美国直接掏腰包,而是由欧洲出资采购,再把装备和弹药转给乌军。美国提供的技术支撑和培训没有停。因为这个,乌军可以在更合适的时间开火,所以俄军高空投弹这条路变险。
结果很直观。俄军靠滑翔制导炸弹的“隔线打击”,本来是为了躲开前线防空圈。现在乌军把圈往外推,设伏更深,高空轰炸就不再稳。飞行员要持续冒险,出勤率和心理压力都会受影响。
接着看克里米亚。黑海舰队撤出塞瓦斯托波尔后,这块地方名头还在,但实操变弱。陆上布了S-400,但地形限制明显,对贴海飞的目标看不远。乌军无人机和水面无人艇会绕线走,专挑监视空白。
25日当天,乌克兰情报总局和特种作战司令部联手,用无人机打击了一处军用机场和两座海面监控雷达站。公布的战果是两架安-26运输机被摧毁,两座雷达站受损停工。这两座雷达站,是之前为填黑海舰队撤走留下的监控缺口而加的。

很多俄语军事媒体一开始不当回事,觉得安-26不贵,赔两架不疼。但真要命的在雷达。监控节点被拔掉,南部海面就会出现看不见的空白。乌军就有更大机会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部署无人机和无人艇,挑时间挑方向下手。
同样重要的是打法的升级。乌军早就不停骚扰克里米亚,这次更精准,目标更关键,说明背后有更强的情报支持和更顺的协同。防空、侦察、情报如果对不上拍子,单靠S-400这种点状防线,拦不住组合拳。
再把镜头转到陆地。“伊斯坎德尔-M”是俄军的看家陆基导弹,射程远,机动快,打完就跑,过去几乎没有被摧毁的记录。这回在苏梅方向后方,乌军盯了几个月,找到了第448火箭旅在距离前线约110公里的训练基地。
乌军先用无人机压制防空,包括“铠甲-S”,接着集中火力打击目标区,最后公布说摧毁了一台发射车和五台补给运输车。按一个旅的重型载具规模算,约10%的重载被干掉。这不是只打掉一发导弹那么简单,而是往“断链条”上使劲。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乌军的战场情报更细更长,能把高价值目标跟踪到位,然后挑时间收网。第二,俄军把导弹部队放在后方训练基地里,以为够安全,其实在现在的战场,不存在“绝对安全”。只要被盯上,路、仓、通信、油料,哪一环都能被切。
把空、海、陆连起来看。俄军没有制空权,还要面对“爱国者”设伏,高空打击会越来越难;海面监控被打穿,克里米亚外海更容易被摸近;陆上导弹部队后勤被抽筋,远程打击的节奏就会乱。这些变化叠加,战场主动出手的机会正在被乌军抓回。
说到援助的底层原因。美国今年3月因为国会预算卡住,军援一度暂停,乌军在前线缺“海马斯”“爱国者”以及155毫米炮弹,出手明显变少。现在援助回流,不是只给老三样,而是给最缺的——高精度防空、更实的情报支持、无人机协同打击。欧洲掏钱、美国出技术,链条更顺。
对俄军来说,接下来要做的事很具体:飞行路径更保守,投弹方式再改;导弹旅往更深后方挪,伪装和散布要到位;克里米亚的雷达链要补,海面巡逻要密;防无人机的短距火力和电子对抗要加。对乌军来说,则会继续找缺口,靠情报和无人系统压住对方节奏。
这些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每天在前线试错改招。谁更快把攻击链条接顺,谁更快修补被打穿的环节,谁就能在这场掰手腕里多拿一步。下棋还是那盘棋,但走法已经变了,资金和物资的路子也更灵活。
夜里,克里米亚南岸一处被炸坏的雷达站旁,金属天线折在地上,值班员提着工具箱踩过碎石,朝海面眯眼看了又弯腰拽起一根断电缆,临时发电机哆嗦着起转。下一次大规模袭击会挑在夜里,还是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