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技术霸主浮现!以色列掌控全球通信底层,隐形统治如何撼动格局?

 177     |      2025-10-07 18:29:50

先从说起。内塔尼亚胡对着镜头放下那句“狠话”——“只要你有手机,你就握着一部分以色列”。在真主党高层被“传呼机”整齐团灭、伊朗科技人士遭手机定位后遇袭的阴影下,这句话并不像夸张的政治宣传,更像是提醒:看不见的手,来自技术底层。恐慌很快发酵,连欧美社交媒体上也有人喊着“换中国手机”。但转回市场常识,会有人反问:全球手机榜单看不见以色列品牌,它凭什么伸手到每一部智能机里?

答案不在品牌,在底层。与很多人习惯性的直觉不同,所谓“后门”并非只存在于操作系统界面或应用权限,它可能生长在标准必要专利里、出现在调制解调的核里、寄生在检测设备与材料链上。技术的统治更像潮湿空气:看不见,却无处不在。也正因为此,才会有人说,与其说美国替以色列开后门,不如倒过来——以色列贡献的底层技术,给美国的后门提供了入口和空间。

技术渗透的隐形路径

要理解“隐形统治”,得从“IP核”说起。IP核是芯片里的“套路库”,相当于把某类复杂计算的“脑法”封装起来,供不同厂商授权复用。无线通信领域里,决定信号如何被接收、处理与发送的要害,多由这类核来掌舵。全球超过六成的无线通信IP市场被以色列公司CEVA握在手里,其DSP架构是5G调制解调器的“通用筋骨”,据称能把传输效率提高约30%,并同时降低40%的能耗。现实层面的含义是,只要是高通、联发科、三星这样的主流5G芯片厂商,每生产一片,就可能向以色列支付2.5到5美元的授权费。手机里的“会功夫的骨架”,早有人在收租。

同样发生在算力一侧。苹果内部AI芯片项目Baltra的核心设计由以色列团队主导,采用的Chiplet 3D封装技术来自以色列初创公司Unisantis。Chiplet是一种把芯片拆成多个“模块小芯片”再三维堆叠互连的思路,缩短了数据链路,带来纳秒级的延迟。英特尔的以色列研发中心为iPhone系列基带设定了能效基准,支撑手机运行AR类应用时的功耗显著下降,甚至被形容为“直接减半”。当移动设备迈入AI与AR驱动的下一代形态,谁掌握封装与能效“尺子”,谁就定义体验。

制造上游的“看不见的阀门”

供应链上游更隐秘,却更具决定权。位于以色列雷霍沃特的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研发中心聚集了约2400名工程师。他们开发的晶圆检测系统能在7纳米制程中识别“仅三个原子大小”的缺陷,并已被台积电用于5纳米及以下的产线。检测能力决定良率,良率决定成本与产能;如果说全球90%高端芯片的良率受该系统影响,这不是修辞,而是结构性依赖的写照。

材料端也一样。以色列TopSil提供的高纯度硅材料达9N(99.9999999%),每立方厘米仅0.1个杂质原子,被用于5G射频芯片与量子通信器件。全球能稳定供应9N级硅的企业据称只有3家,以色列占其二。再向下游延展,苹果和小米的旗舰机所用的一种纳米银烧结膏,可让处理器满载温度降低约8度,同样出自以色列技术系谱。于是有人顺势推断:既然上游“阀门”在手,就可能在特定电子产品中“植入危险”。这种观点将“技术阀门”与“可操纵性”画上了等号,至少解释了为什么舆论里“远程操控”的想象会迅速蔓延。

标准与安全:无声的立法权

通信标准绝非开会投票的产物,而是由一串串核心专利叠加构成。谁的专利进入标准,谁就握有抽取“标准税”的权力。从3G到5G,这只“看不见的手”持续在场。以色列公司在标准必要专利上长期耕耘,比如MagnaCom提出的WAM调制技术,被描述为纳入5G NR体系并替换沿用了四十年的QAM方案,使网络容量提升一倍,由此每一台支持5G的手机都需为此支付约0.3美元专利费,以色列因此坐收数十亿美元回报。有人喜欢把这比作“无形过路费”:不论你在哪里造、哪家品牌,过线就要交钱。

而在通信安全层面,以色列的存在更是“硬核”。Check Point这样的公司在防火墙与企业安全领域独树一帜;移动端的敏感数据加密、防护框架里,往往镶嵌着来自以色列安全公司的组件。另一侧是更具争议的数字间谍产业集群:以“飞马”监控软件闻名的NSO Group与西方多国的执法与情报机构有深度合作关系,被指与美国CIA、FBI保持密切业务往来;当年的“棱镜门”,舆论场上更少不了它们“技术参与”的身影。安全与监控,是同一把手术刀的两面:为你止血,也能为你“开膛”。

从手机到车轮:移动终端的下一战

放大视野,自动驾驶汽车就是一台移动通信与计算一体的“超级终端”。英特尔收购的以色列公司Mobileye,是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全球领导者;另一家被英特尔收购的Habana Labs在AI加速芯片赛道迅速成长。这些技术正在定义下一个时代的移动终端标准,把“手机里的以色列”延伸到“车轮上的以色列”。全球通信基站与网络基础设施也大量采用以色列公司的无线回传与网络优化技术。看似碎片化的装置,背后是一张技术范式的网。

横向对比:谁能例外,凭什么例外

这一切并非通过消费者能看到的品牌达成,而是通过占据研发制高点、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定义行业标准来实现的。当网民被“手机随时可能被远程操控”的想象吓到时,中国的舆论场上倒出现另一张画面:热搜话题强调“以色列威胁不到中国手机”。理由并不玄妙——中国在通信产业上,构建了一套相对独立却并行的技术体系。这不是口号,而是长期投入叠出的结构。

横向一比就明白:在“除中国以外”的版图里,从美国到欧洲、从日韩到东南亚,主流产业链普遍深度嵌入由以色列底层科技所支撑的生态;而中国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专利保护体系与本土巨头(如华为、中兴)长期研发,逐步拉起了完整的替代路径。以终端为例,华为手机的硬件国产化率在两年前即超过90%,关键芯片从设计到制造实现百分百独立,操作系统方向上更以鸿蒙为基,脱离安卓生态实现独立运行,用户规模已达数千万级。若把供应链想成一条河,这意味着上游、中游、下游与“河床”本身都有国内备份,外部水闸再如何掣肘,河水仍能向前。

小科普一:为什么“结构性统治”难被看见

- 标准必要专利(SEP)像“法律条文”,进入标准就天然拥有收费资格,且费用附着在每台设备上,规模效应极大。

- IP核授权不显山露水,往往位于芯片内部的“黑盒”。厂商用它是为了降低开发成本与风险,换来的是长期授权绑定。

- 检测设备与材料纯度是制造“边界条件”,决定良率与成本,但消费者很难直观看到其影响。

- 安全产业与监控工具共享技术底座,一方面保障数据,一方面也可能被用于攻防与渗透。

正因如此,很多被感知到的“品牌强弱”,与真正的“结构统治力”往往错位。前者在台前,后者在后台;前者易变,后者坚固。

安全与威慑:为何掀起涟漪

回到那句“只要你有手机,你就握着一部分以色列”。结合“黎巴嫩传呼机事件”以及“伊朗科技精英遭手机定位暗杀”等案例,外界自然会把它理解为威慑。尤其是在NSO等企业的“飞马”被广泛报道之后,关于以色列“搞信息袭击”的猜测并不显得离谱。甚至在更激烈的声音里,还出现了“能在台湾生产的电子产品中植入高爆炸弹”的说法,理由正是“上游供货、技术可控”。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夸张,它都借由上述结构事实找到立足点,这才让威慑成为现实政治语境的组成部分。

与之另一种判断也在传播:美国的信息产业霸权只是台前的“木偶”,真正的后门能力“90%都与以色列相关”,要么使用了以色列提供的底层技术,要么干脆由以色列直接操刀。在这种叙事逻辑里,美国与以色列形成“前台-后台”的分工——一个负责威望与主导叙事,另一个负责为“可控性”提供技术支点。

中国式安全感如何生成

当欧美网友在社交平台上“集体换机”仅停留于玩笑时,中国用户的“安全感”更多来自供应链事实。芯片设计有自研路线,制造端有国内产线选择,系统层面有鸿蒙这一套脱耦安卓的生态,通信设备层面还有华为、中兴等多年的积累。凡此种种,构成了所谓“世界仅存的安全孤岛”的底气。它不是绝对安全的保证,而是相对安全的来源——尤其是在“后门可能长在看不见的地方”的当下,唯有在核心环节有可控替代,安全选择才不是一句空话。

小科普二:为何“国产链条”能对冲风险

- 安全的核心不是“没有漏洞”,而是“可验证与可替代”。当关键模块可在本土审计、自产与迭代时,未知风险的空间被压缩。

- 从基带、调制解调到操作系统、应用生态,链条越长,受制点越多。构建并行体系意味着把“受制点”分解到可管理范围。

- 市场规模为“并行体系”提供了血液。没有足够用户与商用场景,技术路线难以自我循环。

命运的分叉口

如果把全球通信产业想象成一个舞台:以色列在台下布置灯光、调音与电力系统,演员们在台上唱戏,观众只看得见台上。除非你换一个剧场、自己搭台,否则灯光怎么变、音量如何收放、幕后有多少“暗门”,都不得不被动承受。中国的做法是另起炉灶,搭了另一个舞台;于是当内塔尼亚胡抛出“手机即以色列”的强势句式时,国内的反应并不焦虑,反而形成一种自我确认:至少在手机这个选择上,可以走到另一个剧场里坐下。

故事说到这里,仍旧不是“谁更道德”的讨论,而是现实世界里“谁更可控”的问题。技术底层的统治力天然无声,它通过专利、标准、IP、材料、检测、算法与安全工具织起一张网;威慑与焦虑只是这张网映照在人心上的光影。而“孤岛”的形成,则需要另一张网——自足的、可演进的供应链,把选择权拉回到自己手里。也因此,从黎巴嫩传呼机事件,到以伊交锋,再到内塔尼亚胡的公开威胁,人们才会得出一个近乎朴素的判断:在这个被无形之手包裹的世界里,靠得住的,是能被自己反复验证、并有能力重造的那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