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那年新加坡的“坚不可摧”】
你要说1941年12月,日本飞机和登陆舰逼近新加坡城的时候
英国那边还真是信心满满
英国首相丘吉尔当时坚信,这个地方是英国在远东的铁打堡垒——新加坡英军总司令也说过
那里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堡垒”
这个“堡垒”其实比想象中脆弱得多
后来丘吉尔的医生都说了,新加坡的陷落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也是最大规模的投降”
那时候,日本军队发动到最后嘛一波猛攻
丘吉尔还发出一条几乎绝望的命令:“当下已经不是考虑怎么救部队或保护平民的时候了……军官们得和士兵们一起生死相依
这事儿关乎大英帝国的脸面和军队的荣誉
”说得响亮,可惜这话再怎么激励
掩盖不了战略上的大漏洞
其实,这场惨败早在二战开打之前就埋下伏笔了,咱们当下回头看看
欧洲眼下的乌克兰困局,像不像新加坡那出戏
说到这儿,我就想到眼下欧洲领导人忙着应付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进攻,北约还因为俄罗斯突然对波兰搞无人机袭击
乍一看动作多得很,战术姿态摆得挺漂亮
其实跟当年英国在新加坡的局面有得一拼——表面上装得很有板有眼,说实话战略缺位,政治上搞权宜之计
根本没真格的打算拿出全面方案
这种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惊人相似的状态
真让人忍不住琢磨:这战略自欺到底咋害人
它就像个定时炸弹,埋下去到最后嘛爆发的
英国当年对远东的战略完全是错觉,靠海军优势代替实际的陆地防御
那个年代,新加坡海军基地被当成远东防线的中坚,规划者们还幻想着先让守军死守“要塞”,然后英国主力舰队从欧洲打过来,在海上搞个一锤定音的大决战
听着是不是有点像童话故事
海军历史学家罗斯基尔都说了,到1937年,“主力舰队开赴新加坡”的说法,都成了圣经般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条
真是听着都让人哭笑不得
情况是,这种战略忽视了战争形态的变化,最主要是空中力量的崛起,还有海军单靠海上力量想守住陆地要塞
你看欧洲当下对乌克兰的态度,也有点类似的味道
欧洲领导人搞的是有限度的介入,给点援助防止乌克兰崩盘,可又怕承担大风险
他们就像在玩风险管理游戏,清楚自己想躲避什么
却没弄明白到底想实现啥目标
这种没谱的打法,怎么能有持续的效果
【乌克兰和欧洲的“新加坡陷阱”】
我觉得欧洲内部对到底值不值得冒险直接跟俄罗斯开战,没达成共识
乌克兰的命运其实跟欧洲安全绑得死死的,俄罗斯对乌克兰基础设施的导弹袭击,直接威胁欧洲能源供应;乌克兰粮食出口的减少,也带来欧洲食品安全隐忧;更别说乌克兰的领土完整
说实话决定了欧洲遏制俄罗斯的能力能不能行得通
你要是看乌克兰败了,后果可不光是人道危机那么简单
北约在波兰和罗马尼亚边境,直接对上一个强大得多的俄罗斯军队,数百万难民涌入欧洲,乌克兰还可能爆发叛乱
即使俄罗斯没拿下全部,西方援助疲软,乌克兰失望透顶
也可能逼着基辅和莫斯科谈妥妥的妥协
再说了,乌克兰一旦落入俄势力范围,克里姆林宫不但能用上经验丰富的乌克兰士兵,还能掌控那块日益壮大的国防工业
这欧洲力量天平可就彻底歪了
可你说这事儿,欧洲选民知道没
法国大选快到,意大利经济压力山大对乌支持降温,德国政局不稳,极左极右政党都冒头,领导人甚至怎么跟选民说清楚战略目标都没谱,政治风险摆在那
不跟老百姓掰扯透,靠着“意愿联盟”的花架子
听我说,欧洲那些国家想组个“意愿联盟”,往乌克兰派三到五个旅的兵力,也就是1万5千到3万4千人
帮着威慑俄罗斯别再乱来
听起来好像靠谱,可说实话,欧洲领导人更想派个小规模部队,主要负责训练乌克兰士兵
真正威慑的任务还得靠乌克兰自己挑
要我看,这帮人有点儿怕事
要想真整出个能跟乌军深度融合的威慑力量,才叫真刀真枪的
毕竟这是防止俄罗斯再来搞事情的关键
部署这些部队,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北约东翼防御得大调整,各国局面又复杂
德国能不能撑起后勤大旗,关键还得看美国愿不愿意撑腰
美国那边嘴上说愿意给战略支持,包括情报、监视、指挥、防空啥的,可前提是欧洲自己先得先迈出步子,这一下子就成了“你先动,我再帮”的死循环
跟当年英国帝国规划者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差不多——得不到美国扶持又不得不靠美国
空中力量这块,更是个大麻烦
欧洲空军这几十年没啥大动作,打仗还得靠美国空军撑腰
要想维持三个旅的威慑力量,光作战飞机就得70架,欧洲成员国合起来最多能凑60架,少了10架
只有土耳其能凑上这盘子
要是五个旅,那飞机得超过100架,差距更夸张,缺口甚至于达到40架
你说这跟当年英国赖以防御新加坡的资源困境,有啥两样
这三到五个旅的兵力,已经硬生生把欧洲的军事能力推到极限了
维持多久,没人敢打包票
俄罗斯那边能抗,耐得住折腾
按理说,三个旅的部队挡不住俄罗斯的全力猛攻,但至少能让俄军吃点苦头,打起来代价大,政治上也麻烦,或许还能让俄罗斯考虑清楚再三
这样一来,北约介入的可能性会增加,俄罗斯违背停火协议的成本也高了
新加坡沦陷的深层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英国帝国太过膨胀,资源跟不上
英国那个时候,把军事规划当成政治意愿的延伸,没按实际局面分析,结果日军用闪电战从英属马来亚一路杀过来
不到两个月,400多英里,打得“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战列舰沉了
这就是资源不足却想守住全球承诺的悲剧
可即使这场惨痛教训,丘吉尔和他的小伙伴们还是没正视情况,反而把新加坡陷落当成个孤立事件
没看到兵力不足撑不起全球帝国的结构性矛盾
我听老人讲,这种心态跟今天欧洲领导人的表现真是一模一样
欧洲领导人一边说要保卫欧洲,一边又不敢面对手里没多少真本事的现实,喜欢玩渐进式调整
不愿意认真评估到底需要啥条件才能守住大陆
当下的欧洲,陷进了“新加坡陷阱”,训练任务看起来有声势,说实话目标模糊
说到资源情况,北约防御计划调整啥的,避而不谈
连愿不愿意冒风险换来威慑成功都不明确
你说这不跟当年丘吉尔碰上那个死敌一模一样吗
敌人愿意拼命,你却战略一团乱
我一直觉得,要想真正吓住俄罗斯,欧洲得跟选民掰扯清楚,告诉他们这事儿得付出代价——可能要牺牲军人生命,要长期维持扩大的前沿部署
假如不这么干,所谓的“意愿联盟”不过是个漂亮的空壳,纸面上看着威风,实际一碰硬仗就露馅
说白了,这段历史和当下的局势,给咱们提了个醒:光靠嘴皮子和战术,没真战略撑腰
咱们得学会认清现实,踏踏实实地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