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齐国挺了800多年,楚国也撑了几百年,燕国一直传到战国末还在。秦朝大概14年,隋朝差不多37年,元朝噢,快100年啦。
你说得对,分裂时期的诸侯国,比如春秋战国那会儿,反倒比那些一统天下的大帝国活得更长时间。这背后到底藏着啥门道?
两组游戏规则的比拼,真是把人玩得团团转。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了一场政变。
公孙无知刺了齐襄公以后,两个公子为了争夺天子位置闹得不可开交。公子纠跑到鲁国躲避,公子小白则逃到莒国。管仲接到命令追捕小白,一箭正中他的腰带扣。小白咬破舌头,吐血装死,管仲以为完成任务,便回去禀报。
小白当晚就赶回齐国,抢在别人前头当了国君,也就是齐桓公。
春秋时期,权力的变动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一次不成功的暗杀,竟然扭转了整个历史的轨迹。
齐桓公登基之后,居然做了一件挺出乎意料的事,那就是重新任用了差点儿要了他性命的管仲。管仲夷吾还曾经射中寡人,钩都挂在身上,说是在滨水边差点儿丧命。桓公听了,就问:“既然我当了君,这还会不会图复仇啊?”
他决定放过了对方。
虽然诸侯国之间打打杀杀没完没了,但其实他们都遵守一套共同的分封制度。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的领袖,诸侯国也都在这个体系里相互争夺地位。
分封制的重点其实就是分权,掌握权力的分散与共享。
每个诸侯国都拥有相对自主的统治权,齐国负责齐国的事务,楚国管楚国的事情,周天子虽说是最高的,但实际掌控力并不强。这种安排让风险变得分散,一旦某个国家出了问题,也不会搞垮整个体系。
和秦朝之后的中央集权制度一比,皇帝一个指挥全国,搞得像盘棋一样,听起来是挺高效的,但实际上风险挺大的。要是真出点啥事,全国一旦出问题,整个帝国也就完了。
秦始皇一死,二世皇帝又昏头昏脑,赵高一人把持大权,几年的功夫里,大秦帝国就崩溃得差不多了。由此也反映出啊,权力拿得太死,风险挺大的。
齐桓公一称霸以后,喊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表面上是尊奉周天子,实际上却把王室架空了。这个招数挺巧的,不仅赢得了合法性,还能掌握实权。
周天子也乐意配合,因为有齐桓公这样的强大诸侯帮忙维持秩序,总比各路诸侯自己争斗不断强多了,这就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政治平衡。
《七国演义》里头,那个平衡的玩法可不少见。各国之间既有合作,也暗藏算计,靠着盟友关系和时不时的小打小闹,把局势撑得七零八落,不至于全部崩盘。比如说,齐国和楚国的嘴炮和暗中牵制,让对手难以集中火力对付谁,自己还能趁机壮大。这种拉拉扯扯的平衡术,就像走钢丝一样,既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否则就会被别人利用或者失控。
战国时期,玩得更带劲儿。各国纷争不断,策略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谁都不想被压倒,搞出各种联盟、反联盟,打来打去,局势变得扑朔迷离。你来我往,巧妙运用谋略,智取对手,弄得诸侯们个个紧张兮兮。这段时间,真是精彩纷呈,精彩得叫人看得热血沸腾。
七个强国——秦、齐、楚、燕、赵、魏、韩,在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哪个能单独称王,每个都得提防那剩下六个的联手闹事。
公元前298年,齐国联手韩、魏,一块儿对秦国下手。没想到,这三国联军竟然攻破了函谷关,那也是战国时期函谷关唯一一次被攻下,秦国只好割地求和,尴尬得很。
再牛逼的国家,也得在联盟面前低头。
战国时期,合纵和连横成了外交的主流。合纵就是弱小国家联合起来对抗强大势力,而连横则是强国拉拢弱国,孤立敌人。苏秦拿着六国相印,推动了合纵联盟;而张仪则四处游说各国,试图拆散这些联盟。
这样的复杂外交较量,实际上起到了维护整体局势稳定的作用。一旦哪个国家试图一统天下,其他国家都会联合起来予以反制。
公元前284年,燕国的名将乐毅带领燕、秦、韩、赵、魏五国的联军,对齐国发起进攻,攻占了70多座城池,差点把齐国给灭了。据说,齐湣王被迫逃到了莒城,最后被手下杀了。
看起来齐国要完了似的。
田单出来了,那个齐国的将军用火牛阵对付燕军。五百头牛,角上绑着尖刀,尾巴上系着点油的芦苇,一点火就点燃,牛群疯狂冲向燕军。燕军败得惨,而齐国又得救了。
一个国家也许会遭受沉重打击,甚至差点走向灭亡,但总会有一线生机重新崛起,这正体现了多极体系那挺得住的韧劲儿。
更有趣的是,各国之间的仇恨其实并不是不能解决的。
赵国和秦国世代交恶,在渑池会上的时候,秦昭王让赵惠文王弹琴,赵国的大臣蔺相如立刻回敬,要求秦王敲击簧。两边你来我往,剑拔弩张,场面紧张得很。
几十年过去,长平一战中,白起坑杀了赵军40万,按理说,赵国和秦国本该死敌不共戴天吧。
公元前259年,秦国的质子异人在赵国迎来了儿子嬴政,没想到这个孩子日后成了秦始皇,统一了包括赵国在内的六国,真是让人觉得挺不可思议的。
竞争带动的那股子动力
这帮诸侯国怎么能屹立几百年不倒呀?
答,就是靠比拼。
齐桓公重用了管仲,开始推行改革措施。粮仓充实了,百姓自然懂得礼仪;衣食充足了,人们也会明白荣辱。管仲这句话,讲的可是真理,先搞好经济,再提升道德水准。
管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划分了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各自负责不同的职责,确保国家有序运转。同时,他还开发了盐铁等重要资源,源源不断地为国库注入财富。关于军事方面,他改革了军队制度,既事关内政,又兼顾军事指挥,在和平时期负责生产,打仗时则全力以赴作战。这些举措都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与富强。
因此,齐国一跃成为春秋时期的头号霸主。
楚国也不甘示弱,楚庄王三年闭口不言,一开口就震惊四座,迅速崛起,开始跟齐国争夺霸主地位。楚庄王的变革力度更大——直接称王,不再承认周天子的统治权。
晋国也在变样子,晋文公重耳被流放了19年,经过一番磨难之后回到晋国,逐步崭露头角,开始争霸天下。在城濮之战中,晋军大败楚军,开启了他的霸业。重耳在外头的漂泊让他见识了不少国家的制度,回到晋国以后,吸取了各种优点,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
每个国家都在拼命变得更强,毕竟一松懈,就可能被别人赶超。这种外在的压力,催促着各国不停地搞新招儿,推陈出新。
战国时期可真热闹啊,商鞅在秦国搞变法,废除井田制,开辟了阡陌体系,还建立了县制。魏国李悝也来劲,推行变法,制定了法规经典。赵国则推出胡服骑射,搞军事革新,都是各家出招,斗得你死我活。
为了能活下去,各国都得学会先进的本领,优质制度很快就传开了,糟糕的办法也迅速被淘汰掉,这其实就是一场适者生存的角逐。
齐国开设了稷下学宫,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贤才,孟子、荀子、邹衍等名家纷纷聚集于此。这个地方一时间成为战国时期的思想聚集地,学者们可以畅所欲言,各派学说共同存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人才的自由流动让各种才俊得以展现自己。苏秦在秦国没有得到好的机会,转而投靠赵国,结果受到重视;张仪被楚国羞辱后,毅然加入秦国,最终成为了重要的相国;商鞅从卫国来到秦国,成就了变法的丰功伟绩。
在这种激烈的竞争氛围里,每个国家都被推动不断改进,同时也建立了纠错的办法。如果做得不够好,人才就会流失,国力也会逐渐削弱,最终可能会被别人吞并。
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搞出了自己的货币。比如,齐国用刀币,赵国用铲币,楚国用蚁鼻钱。这么一来,不同的币种也就体现了各国不同的经济策略,哪个更受老百姓喜爱,通常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实际实力更强一些。
讲到大一统的制度,有时候也会带出一些隐含的麻烦,不能说完全都是好处,背后也藏着一些问题。虽然统一的制度能带来更稳妥的管理,但也可能让统一的架构变得过于刚硬,一旦出了差错,影响面就很广。而且,统一制度可能会抹掉地区的特色,导致文化多样性受到一定冲击,形成一些难以预料的弊端。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局势就不一样了。
外面的竞争没了,敌国的威胁也没有了,改革的紧迫感自然就淡了,秦朝很快就变得死气沉沉起来。
焚书坑儒,旨在统一思想,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建立统一的标准。表面上看似高效,实际上却扼杀了多样性和创新的土壤。
更要命的是,权力全部集中在皇上一个人那儿,要是皇上英明,天下太平;要是皇上糊涂,马上就会变成大乱局。
秦二世胡亥登基,挺着一副糊涂样,没啥能耐。赵高指鹿为马,朝中大臣都不敢摇头反驳。整个皇朝基本失去了正错的判断力。
陈胜、吴广一揭竿而起,那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像点燃了所有人的心火一样,激起了全民的反抗热情。曾经强大的秦帝国,才短短14年,就彻底崩溃了。
之后的朝代也难逃这个宿命。隋炀帝贪图荣华,三次出兵攻打高句丽,结果民众苦不堪言。仅仅过了37年,隋就走向了灭亡。
元朝在中国统治了97年,听起来也不算太久,但其实内部问题挺多的。蒙古贵族跟汉人官员之间的矛盾一直没停过,财政状况也变得越发紧张。到最后,明朝一推翻,元朝就不得不结束了。
大一统王朝的问题在于,没有外在的制约力量,也缺乏内部的竞争机制。权力腐败得不到监督,政策上的失误也难以纠正。一旦出现系统性危机,后果通常挺严重的。
再来看看这个对比。春秋那会儿,孔子四处奔波,跑遍各国,结果碰壁不少,最后才回到鲁国自己搞私学。虽然各国没怎么用他,也没对他怎么样,思想还是自由地传开了。
秦朝焚书坑儒,凡是不符合皇帝意志的观念,统统都被禁止。这么做表面上看似统一大局,实际上却扼杀了思想的生机与创造力。
春秋战国那会儿就不一样了。齐国一败涂地,晋国就有机会崛起。楚国一增强实力,其他一些国家就会结盟来牵制它。这种摇摆不定的力量对比,让各个诸侯国都能长时间保持存在感。
权力得有制约,竞争能推陈出新。把权力集中得太厉害,看似威风凛凛,实际上却很脆弱。稍微分散点,让各方面相互角力,反倒能带来长久的安稳。
春秋战国那550年的分裂时期,孕育出了中华文明中最璀璨的思想宝库。到了秦汉之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大一统局面,虽然实现了政治的统一,但也削减了一些创新的动力。
久分必有合,久合或会再分,关键在于找到统一与分散、规矩与活力之间那个最合适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