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渡江湖:江苏人过江的老智慧与新烦恼
清晨六点的镇江汽渡码头,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已经响彻江面。老王开着满载蔬菜的三轮车排在队伍里,他算得精明:走润扬大桥要多绕八公里,还得交二十块过路费,不如花十五块坐渡船,顺带把两筐活鱼搁在甲板上透口气。这样的精打细算,每天都在江苏11个汽渡码头上演。
这些老牌渡口活得比很多人想象的更硬核。虽然沿江大桥建了十来座,但堵车时排两三公里的长龙让汽渡成了救命通道。镇扬汽渡去年国庆创下单日6000辆车的纪录,有司机在润扬大桥堵得绝望,掉头发现渡口只排了二十辆车,半小时就过了江。更绝的是五峰山大闸蟹季,满载水产品的货车宁愿多等一小时也要走汽渡——大桥查超载,汽渡只看车轮数。
电动车主和外卖骑手才是汽渡的隐形VIP。全江苏唯一允许非机动车过江的南京长江大桥,早高峰挤得能把电动车逼成“夹心饼干”,而太海汽渡的渡轮甲板永远留着两排专用车位。有个跑腿小哥总结出野路子:把电瓶车伪装成码头工作人员车辆,能优先上船。
但汽渡的黄昏也清晰可见。高港渡口候船室的破旧座椅上,等船的几乎全是皱纹里夹着江风的老面孔。年轻人早被导航APP驯化,默认路线永远指向跨江大桥。通沙汽渡的会计去年焦头烂额——柴油涨价让运营成本飙到八百万,要不是那些必须走渡口的化工品运输车撑着,账本早该红了。
有些渡口倒是在绝境里玩出新花样。重庆的轮渡能喝咖啡看夜景,南京板桥汽渡的船员们也动了心思。他们悄悄在渡轮二层弄了个江豚观测点,还真有人专程来打卡。有对拍婚纱照的新人在甲板上摆造型,结果遇上大雾停航,硬是在江心漂了四小时,反倒拍出朦胧大片。
说到底,汽渡就像个倔老头,既不讨好年轻人,也没打算退休。浦口卖盐水鸭的赵奶奶说得实在:“大桥修得再气派,我这两筐货还是走渡船最划算。”她的三轮车把手上挂着个塑料牌,上面用红漆歪歪扭扭写着“五峰山VIP”——那是汽渡老员工给常客发的通行证。
当大桥堵成停车场时,江面上慢悠悠的渡轮反而成了最懂生活的选择。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