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的夜,冷得能钻进骨头缝里。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指挥大厅里安静得只剩下仪器运作的低鸣和自己越来越响的心跳声。
原本该是全国人民守在屏幕前,看英雄凯旋的日子,却被推迟返回四个字砸得人心里一沉。
消息一点点传出来,零零碎碎的,拼凑出一个让人后背发凉的可能,疑似遭到了空间微小碎片的撞击。
撞击。
在每秒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飞行的太空,一颗指甲盖大小的碎片,就足以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大屏幕上那个遥远的蓝色星球,还有那个正悬浮于其上的中国空间站。
谁都没说话,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在翻江倒海,那三名航天员,他们还好吗。
紧接着,一个更大胆,甚至可以说在中国航天史上从未有过的决定被悄然启动,换飞船回家。
001
那艘一直作为备份,静静停在发射架上的神舟二十一号,就这样临危受命,它的新任务,是去太空接三个人回家。
这事儿,其实早就有人想到了。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刚刚起步,还在图纸上的时候,那些白发苍苍的科学家们就已经在考虑各种各样的万一。
他们知道,把人送上天,只是第一步,能安全地把人接回来,才算真正的成功。
发射一发,备份一发,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条用无数次计算、推演、和对航天员生命的绝对敬畏浇筑出来的铁律。
这个机制,就像是给每一个在天上执行任务的航天员,买了一份永远不会失效的终极保险。
神舟二十一号,就是神舟二十号的那份保险。
只是谁都没想到,这份保险真的有需要启用的这一天。
这个决定,听起来简单,背后却是一整个庞大体系的极限运转。
备份的飞船要迅速从待命状态激活,所有的测试程序要重新走一遍,发射场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准无误,天上的空间站也要做好迎接新访客的准备。
环环相扣,不能有任何一点差池。
这考验的,早就不再是一艘飞船或一枚火箭的技术,而是整个国家航天工业的家底和应急反应能力。
002
戈壁滩上,搜救队的队长搓了搓冻得通红的手,哈出的白气瞬间在空气中凝结成冰雾。
他抬起头,努力地在漫天星辰中寻找那个即将出现的光点。
夜间着陆,还是在这种滴水成冰的季节,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白天,戈壁滩上虽然空旷,但好歹有地标可以参照。
到了晚上,天地间一片漆黑,所有的参照物都消失了,寻找一个高速坠落的返回舱,就像是在墨水里捞一根针。
但他们早就练过无数遍了。
直升机螺旋桨的轰鸣声由远及近,打破了荒原的宁静。
一架架无人机也随之升空,它们挂载的强光照明设备,像一把把利剑,劈开了浓重的夜色。
更厉害的,是那些带着红外热成像功能的光电吊舱,在它们眼里,刚刚落地,还带着穿越大气层余温的返回舱,就像是黑夜里的一团火,清晰可见。
舱落,机临,人到,这是他们的目标,也是他们的承诺。
不只是为了尽快确认航天员的安全,更是为了在返回舱打开的第一时间,送上最温暖的毛毯和最及时的医疗保障,对抗舱外的严寒。
寒风呼啸,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在烧。
003
就在几个星期前,太空中的那座天宫里,日子过得平静而忙碌。
三名航天员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喂鱼。
那几条在特制水箱里游动的斑马鱼,看起来不起眼,却是国际上头一次被送到太空的基因敲除鱼。
它们在微重力环境下每一个奇特的转身,每一次鱼鳍的摆动,都被高清摄像头忠实地记录下来。
这些数据,对于研究脊椎动物在失重状态下的生长发育,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
水箱本身也是个高科技集合体,不仅能模拟地球的昼夜交替,还能自动调节水温和氧气含量,比地面上最专业的养鱼设备还要精细。
除了养鱼,他们还是太空农夫。
在专门的培育柜里,几株绿油油的植物正在茁壮成长。
从神舟十六号乘组开始的太空菜园项目,在他们手里结出了新的果实,好几种蔬菜都成功完成了全周期的培养。
看着那些在遥远太空里长出的绿色,就像是看到了一小片地球的缩影,那是对所有远离故土的人最大的慰藉。
这些看似日常的工作,却是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功能的最直接体现。
他们不仅仅是乘客,更是科学家,是把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带到新高度的先行者。
004
而这一切科学探索的价值,在那次意外的警报响起时,被赋予了另一层沉甸甸的意义。
安全回家,不仅是为了三位航天员的生命,更是为了他们历经204天守护下来的这些宝贵的实验数据。
比如那些在太空环境下成功生成的蛋白质晶体,它们的结构比在地球上更为完美,有望为某些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还有将钨合金加热到3100摄氏度的材料实验,这个温度刷新了国际空间站的最高纪录,对于研发更先进的航空航天材料至关重要。
这些东西,是无法通过数据传输带回地球的,必须由航天员们像珍宝一样,亲手护送回来。
当换乘神舟二十一号的决定下达时,在打包返回地球的行囊里,这些实验样本的优先级,和航天员们自己的个人物品一样,被放在了最高的位置。
他们知道,自己肩膀上扛着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安危,还有无数地面科研人员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心血。
005
光点出现了。
先是模糊的一个,慢慢变大,变亮,拖着长长的尾焰,像一颗流星,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地球的怀抱。
戈壁滩上,所有搜救队员都屏住了呼吸。
无线电里传来一连串冷静而精准的报告声,主降落伞打开,减速发动机点火,预定着陆区,一切正常。
巨大的轰鸣声中,返回舱稳稳地砸在了柔软的沙地上。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几架直升机已经悬停在了它的上空,探照灯的光柱将着陆点照得如同白昼。
地面车辆卷起滚滚烟尘,从四面八方疾驰而来,形成了一个保护圈。
舱门打开的那一刻,外面的冷空气涌了进去。
里面的人,在阔别了地球204天之后,终于又一次呼吸到了家乡的空气。
尽管夹杂着戈壁的风沙,却让人无比心安。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