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5日,在缅甸的妙瓦底,街道上多了很多闪着光的太阳能板。这个地方靠近泰国边境,现在是由克伦民族联盟领导的反政府武装控制。妙瓦底最近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不是因为战斗,而是因为停电。
泰国今年切断了西部边境的电力供应,理由是打击跨境人口贩卖网络,尤其锁定那些和电信诈骗挂钩的中心。这个网络据说涉及数十万人的人口贩运。可是这种切电是“一刀切”,妙瓦底许多医院和办公室立刻被迫装上太阳能板。救援人员佐说,四个人里有三个已经用上了太阳能,企业干脆一次性安装多块。佐不愿透露全名,怕遭报复。
电力问题其实早就开始了,2021年军事政变后,缅甸陷入内战,西方的制裁让政府本来就捉襟见肘,更没钱修电网。发电的天然气供应越来越紧张,联合国通过分析照明强度数据发现,照明强度年均下降了8%。世界银行今年6月也说,发电量下降主要是天然气短缺。国内产量下滑,外汇不够,就暂停了液化天然气进口,这等于把自己逼进了电力困境。
美国的制裁是重锤。当时拜登政府冻结了10亿美元的缅甸资产,还限制技术支持和零部件的获取,这让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在战火里坏了也修不了。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放宽了部分制裁,但这点缓冲对整体局面没多少改变。今年缅甸军政府承认,发电能力比2021年前下降近一半,尽管电力部网站的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变化不大,不过这种官方数字没人真觉得可靠。
在这种背景下,太阳能成了救命的替代品。古城毛淡棉的冰淇淋商贩说,他有十台冰箱,本地电力极不稳定,只好上太阳能。也是怕遭报复,他拒绝透露名字。国际发展机构的官员也说,现在商店、餐馆、作坊都在用小型太阳能系统保证照明、制冷和电子支付的稳定。连饮水亭、诊所、学校也开始用太阳能。
肯·皮瓦·顿,帕拉米能源公司的董事长,把这一趋势看得很清楚。他说家庭太阳能系统的安装量从2019年的几百套,涨到2025年的约30万套。这一套太阳能加电池和逆变器的系统,不到1000美元,就能满足基本用电、供电四五小时,还能带动两台空调。虽然这对大部分家庭来说还是贵,但相比小型柴油发电机的7000美元价格和每周50到100美元的燃油费,已经便宜太多。他预计,太阳能能为两百万到两百五十万缅甸家庭供电。
这里的太阳能热潮和欧美说的环保、减碳没什么关系,更多是用来防止生活彻底瘫痪。巴戈地区的居民很直接:我们在内战中,用它纯属无奈,不是为了环保。在柴油进口量下降、太阳能板采购上升的2025年前十个月,数字很能说明民间的反应。数据公司Kpler的统计也支持这一点:柴油进口下降了11%。
而且这不是缅甸独有的现象。巴基斯坦、伊拉克、斯里兰卡、阿富汗这些中低收入国家,也因为电网不稳或电价高而转向太阳能。Ember的政策与战略总监理查德·布莱克说得很直接,如果电网不给力,人们就靠自己。而现在的太阳能技术的确让他们做到了。问题是,这种民间能源自救会冲击原有的公用事业模式,还可能改变化石燃料的需求预测,甚至让电网管理变得更复杂。
巴基斯坦的例子很典型,富裕家庭装了太阳能,弃用高价电网,结果电力公司只好向剩下依赖电网的用户加价。这意味着电网越来越成为低收入群体的负担,而他们又无力安装太阳能。这个循环很危险。
妙瓦底的那些太阳能板,说白了,就是普通人的自保手段。政府、军队、国际制裁、天然气价格这些都一样压在他们头上时,他们只能搞一套自己的发电。没有什么能源战略考量,也不谈气候目标,就是要活下去、灯还要亮。
缅甸的照明强度下降8%,看着是一个冷冰冰的百分比,背后却是居民晚上摸黑回家的路、是诊所里手术用着应急的太阳能灯、是冰淇淋商为了不让冰融掉而拼命维持的供电。这些细节拼在一起,说明一件事:没人在等政府救急,大家都在找自己的出路。
太阳能在这里成了稻草,不是救地球,而是保住一屋子的正常生活。在失效的国家电网之外,每一块面板都是普通人的“私有电站”,是他们在混乱中捍卫稳定的方式。
从泰国的切电,到缅甸的天然气短缺,再到西方制裁和国内内战,把民众逼到靠太阳能取暖、照明、运营商店,这是一条很清晰的链条。能在这里装得起太阳能的人,还算幸运。那些没钱换面板的,只能继续忍着黑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