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中国南海连续发生两起坠机事件。10月26日下午 2 点 45 分,美国海军一架直升机从 “尼米兹” 号航母起飞后不久,便坠入附近海域;仅仅间隔半小时,到 3 点 15 分,美国一架 “超级大黄蜂” 战斗机同样从 “尼米兹” 号起飞执行任务,最终再次坠入南海。
万幸的是,两次坠机共造成五名人员落海,且全部成功获救,未造成更严重的人员伤亡,仅损失了两架军机。美国海军对此回应称,这是在例行任务期间发生的两起相互独立的事件。
结合近期的国际大事来看,这件事值得我们深入聊聊,其中的关联和细节其实很有探讨价值。首先要明确的是,“尼米兹” 号作为尼米兹级航母的首舰,到今年已整整服役 50 年,美国早在去年就已规划好,让它在今年正式退役。这次部署本是它退役前的最后一次实战任务,没想到却接连发生坠机,这个 “收官之战” 的 “句号”,着实画得有些 “戏剧性”—— 说它是给这艘老航母 “送终”,似乎也不算夸张。
用两架军机坠落的方式,给自家航空母舰 “告别”,这种事全世界恐怕只有美国能 “干得出来”,毕竟其军费开支和装备规模摆在那,换作其他国家,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 “操作”,咱们更是不会这么做,对吧?
再说说 “尼米兹” 号这次的部署轨迹。它今年 3 月从美国圣迭戈海军基地出发,最初的计划是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区,核心目的就是威慑中国。从这个安排不难看出,早在今年 3 月,特朗普政府就有了通过军事部署威慑中国、进而对华采取一系列施压动作的想法。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中东局势突然紧张,以色列与伊朗的矛盾升级,“尼米兹” 号不得不紧急调整航线,转赴中东。从 3 月到 10 月,它一直在中东地区执行威慑伊朗的任务;直到特朗普政府认为中东局势有所缓和,才让它从中东撤离,重新返回中国周边海域,并在 10 月抵达南海。
它此次现身南海,还有一个重要背景 —— 大家都知道,10 月中美局势本就有些紧张,加上特朗普要前往马来西亚参加东盟峰会,因此外界普遍认为,“尼米兹” 号的到来,还有为特朗普 “保驾护航” 的意味。美国向来习惯用军事力量为政治行动 “撑场”,航母部署到位,能让特朗普在与中国谈判或区域外交活动中更有 “底气”,这种逻辑我们其实都能理解。
F/A-18超级大黄蜂坠海.webp
不过,考虑到当时正处于中美经贸谈判的关键阶段,特朗普政府在谈判中对中国有不少需求,为了避免过度刺激中国,“尼米兹” 号在南海的动作还算 “克制”。大家都清楚中国在南海划定的九段线,这艘航母只是短暂进入九段线范围内,之后很快就撤离了,没有长时间停留,估计就是怕引发中方的强烈反应。
但即便只是短期进入,它也没能避开中国的监控 —— 中国 055 型大型驱逐舰及其他舰艇,全程对其进行了跟踪和监视。更巧的是,就在昨天,中国大陆刚宣布在台湾周边开展大规模实战对抗演练,紧接着就传来了 “尼米兹” 号坠机的消息 —— 这个时间点的巧合,实在让人不得不留意。
我只能把官方公布的信息客观呈现给大家,不想做过多主观联想,但这种时间上的关联性,确实太明显了。目前美国方面还没有公布具体的坠机坐标,所以我们无法确定,坠机是否与中美双方的海上对峙有关。但无论如何,军机是在中国南海坠落的,中国人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周边国家会有怎样的判断,其实正是我们希望传递的 “信号”—— 效果达到了,至于具体在哪个位置坠机、因何原因坠机,反而没那么重要,“在中国南海坠机” 这个事实本身,才是关键,对不对?
不过我必须强调一点:只要美国航母进入中国南海,就必然会受到中国的跟踪和监视,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海域安全的基本操作;而且当双方舰艇、军机距离较近时,采取一些准军事应对措施,比如打开火控雷达、实施电磁干扰等,都是正常的对抗手段,双方其实都清楚这种 “规则”。
我也相信 “尼米兹” 号在南海不会完全 “安分”,它肯定会通过起降战斗机,对中国舰艇进行抵近侦察,甚至可能有一些骚扰动作 —— 它会这么做,我们自然也会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这在海上对峙中很常见。但偏偏是美国的军机出了坠机事故,这就不太 “正常” 了,对吧?
其实美国在南海出 “状况”,早已不是第一次。最早在几年前,美国一艘核潜艇就在南海发生碰撞事故,受损严重,我当时还专门做过一期节目聊这件事;后来中国军方官方发布了一段视频,间接印证了那次碰撞的真实性,前两天这个视频还被平台重新推荐,短短两天播放量就增加了近十万,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看美国核潜艇当时撞得有多严重。
之后又发生过美国 F-35C 战斗机在 “卡尔・文森” 号航母起降时,撞上甲板后坠入南海的事件。加上这次连续两架军机坠海,美国在南海的 “尴尬事”,真是一件接一件。
美国军机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坠机,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 “疲劳问题”—— 一方面,美国军方人员长期在全球各地部署,执行任务频率高,身心都处于疲劳状态;另一方面,不少装备服役时间较长,比如 “尼米兹” 号这样的老航母,设备老化、故障隐患增多,这其实从侧面反映出,美国的国力已经难以支撑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高强度军事部署,所以才会频繁出现事故。之前美国军舰多次与民间货轮相撞,也是 “疲劳部署” 的典型表现,撞船、坠机这样的事故,早已不是个案。
第二个原因,我认为美国军机很可能受到了电磁干扰。虽然这件事从未被中美任何一方官方证实,未来估计也很难有明确说法,但从实际对抗逻辑来看,它受到电磁干扰的可能性非常大。在非战争状态下,电磁干扰是一种 “隐蔽且有效” 的对抗手段 —— 通过干扰对方的通信、导航系统,让对方的舰船迷失方向、军机失去定位,甚至可能引发设备故障,从而达到牵制对方的目的,这种方式比直接的军事冲突更具 “灵活性”,对不对?
这两个原因,其实也间接暴露了美国国力和军力的 “衰退”。大约十年前,一提到电磁干扰技术,全世界都公认美国是 “老大”,没人会觉得中国能在这一领域与美国抗衡;但现在再看,美国在电磁干扰领域的 “优势” 已经越来越不明显,甚至可能已经被中国追上。
我可以举一个很直观的例子:现在中国陆军的步兵部队,已经大量装备了 “机器狼” 无人作战平台,它既能执行侦察任务,也能进行火力打击,还能承担物资运输,而且它所用的芯片全部实现国产化,抗干扰能力极强,一次能连续执行 5 小时任务,或覆盖 10 公里范围。连地面小型装备都能达到这样的抗干扰水平,大家可以想象,中国的战斗机、军舰在电磁防护和干扰能力上,会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亚太瞭望台#所以在电磁对抗领域,我敢说中国不会比美国差,至于具体强多少,我们没必要深究,但至少可以确定,中国在通信、雷达、电磁防护等关键技术上,已经具备了与美国抗衡的实力,这就足够了。
最后,我想真诚地 “劝劝” 美国:南海不是你们该来的地方,别想着靠军事装备在这威慑中国、控制亚洲,你们根本做不到。为了你们自己的人员安全,还是尽早撤回本土部署吧。这次坠机还算幸运,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如果继续在南海 “胡作非为”,下次再发生事故,恐怕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人员伤亡大概率难以避免。
还是那句老话: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别指望能在战场上拿到;如果在战场上占不到便宜,谈判桌上更别想多要一分利益 —— 这个道理,美国真该好好琢磨琢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