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句黑话,叫“三无人员”,不是说你没钱没权没地位,而是没房贷、没结婚、没孩子。据说达成这个成就,就能解锁人生的终极快乐形态,每天从乐高堆里笑醒,赛博飞升,功德圆满。尤其是生孩子这事儿,现在提起来,年轻人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仿佛那不是爱的结晶,而是往自己脖子上套的绞索。大家嘴边挂着一句禅意十足的话:渡人先渡己,我连自己都养不活,还生个啥?谁爱生谁生,福报留给有缘人。
国家也急啊,二胎三胎敞开供应,各种补贴轮番轰炸,就差在年轻人床头挂个“为国生娃,匹夫有责”的横幅了。但效果嘛,就跟往撒哈拉沙漠里泼杯水一样,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大家还是该躺平躺平,该丁克丁克。
那么问题来了,这事儿如果玩儿脱了,大家真的集体响应号召,十年后人口直接腰斩,锐减到5亿,那会是个什么光景?别急着说爽,这个副本的难度,可能超出了你对“爽”的认知范围。
首先,最直接的冲击,就是你再也看不到“你不干有的是人干”这种老板PUA了。开玩笑,人都快没了,还搁这儿秀优越感呢?到时候的劳动力市场,那叫一个魔幻。以前是富士康门口排长队,求爷爷告奶奶要个拧螺丝的资格;十年后,可能是工厂老板开着劳斯莱斯,捧着签好字的合同,在你家楼下循环播放:“求求你,来上班吧,时薪三百,五险一金交到顶,再送你一套市中心的老破小,干不干?”
那些曾经靠人肉电池堆起来的汗水工厂,比如服装、电子组装,要么含泪把最后一个看门大爷换成电子狗,流水线全部上机械臂,实现终极黑灯工厂;要么就只能关门大吉,老板带着小姨子跑路,留下一地鸡毛。建筑工地?你可能会看到一群白发苍苍的大爷大妈,一边戴着老花镜研究图纸,一边操作着挖掘机,那画面,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赛博朋克感。延迟退休?那都不叫个事儿,65岁退休?那是福报。能让你退休都算是开了天恩,大概率是“干到死”模式,真正实现从摇篮到坟墓的全周期工作体验。
服务业就更直观了。你楼下的馆子,以前24小时营业,十年后可能只开中午和晚上两档,老板亲自颠勺,老板娘负责端盘子,唯一的服务员是他们上初中的儿子,还一脸不高兴。想点个外卖?别做梦了,配送费可能比你饭钱都贵,而且一小时能送到都算火箭速度,大概率是骑手开着五菱宏光给你送,一次拉满一个小区的单。去医院挂个号,今天预约,下周能看上都算你运气好,护士姐姐一个人管半个楼层,忙得脚不沾地,你都不好意思按铃,生怕她一激动把针扎歪了。
然后,就是城市格局的冰与火之歌。北京上海这种超级大都市,依然是顶流,毕竟教育、医疗资源摆在那儿,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别指望再看到热火朝天的城市扩张了,什么临港新片区、通州副中心,建设速度可能比乌龟爬还慢。新楼盘?开发商都快改行去做临终关怀了,还盖什么房子。
真正的惨剧发生在中西部的小城市和广大县城。那里将上演一场盛大的“收缩”。可能百分之六十的县城,常住人口跌破十万,街上冷冷清清,一半的店铺都挂着“旺铺转让”的牌子,灰尘积了三指厚。你花几百万买的江景房,最后发现邻居都是流浪猫,小区空置的房子被政府统一改造成社区养老中心,每天早上伴着《夕阳红》的歌声醒来。学校?一个县可能就剩下两三所中学,一个班里稀稀拉拉十几个学生,体育老师得兼职教数学,因为根本招不到老师。
城市的公共服务也会跟着萎缩。幼儿园?以前挤破头都进不去,以后是园长拉着你的手,说送一学期学费,求你把娃送过来。公交车,以前十五分钟一趟,以后可能一小时一趟,晚上八点就收车,想去郊区?自己摇花手绢拦顺风车吧。城市的规划思路,从“摊大饼”变成了“捏饭团”,把有限的人口和资源,紧紧地攥在核心区域,外围区域就只能自生自灭,回归田园牧歌。
这还没完,真正的大头,是社保。养老金这个池子,就非常尴尬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可能飙到百分之三十五以上,这意味着每1.5个年轻人,就要养活1个退休老大爷。你交的养老金,左手进,右手就发给了隔壁王大爷,一秒钟都留不住。为了让这个盘子不崩,骚操作就来了。养老金的收益率可能会下调,东部发达省份的结余,会被大规模调去支援中西部,上演一出“东产西送”。同时,商业养老保险会成为每个人的标配,销售会告诉你,现在不买,以后连去养老院排队的资格都没有。
医保更是压力山大。一边是老年人慢性病高发,花钱如流水;另一边是交钱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入不敷出。怎么办?开源节流。一些死贵死贵的进口药,可能会被踢出医保目录,换成便宜的国产仿制药。想去大医院看病?报销比例给你调低,逼着你去社区医院,实现强制性分级诊疗。长期护理险?强制购买,每个月从你工资里扣,就当是为你将来可能失能失智的生活,提前众筹了。
但硬币总有两面,危机之下,也未必全是绝望。这种地狱级难度的开局,会倒逼整个社会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产业升级。那些靠着廉价劳动力活着的产业,死就死了,正好给高端制造业腾地方。纺织厂、家具厂,要么把自动化率点到百分之百,要么就滚去东南亚。以前天天喊的“机器换人”,现在不用喊了,因为除了机器,你根本找不到人。农业也一样,小农经济彻底拜拜,取而代之的是拥有几百亩地的超级家庭农场,无人机撒种,机器人摘棉花,一个人就能管过去一个村的活儿。
最牛逼的风口,毫无疑问,是养老产业。这不再是简单的开个养老院,而是形成一个从吃到住,从医疗到娱乐的庞大产业链。社区里到处都是“嵌入式养老服务站”,配备医生护士,比你亲儿子还贴心。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慢节奏康养游”会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旅行社的广告词都变成了“夕阳红,才是真的红”。甚至游戏公司都会开发老年版“王者荣耀”,操作简化,节奏放慢,让你在虚拟世界里,也能找回当年的雄风。
所以你看,人口锐减到5亿,这十年,不是简单的衰退,而是一场惨烈的社会重构。劳动力短缺逼着科技爆发,城市收缩逼着资源优化,社保压力逼着保障创新。这就像一场强制性的减肥,过程痛苦,浑身难受,但减下来之后,说不定整个社会的新陈代谢会更健康,结构会更合理。这场由年轻人用子宫投票发起的社会实验,最终会把我们带向何方,是涅槃重生还是万劫不复,没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将是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充满了魔幻与机遇的新世界。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