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晚,乌克兰好几地又遭遇了一次新一轮的空中打击。那会儿,切尔尼戈夫的邮局还有人在工作,哈尔科夫的救援队伍也都已做好准备待命。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凌晨发声说,当晚敌方动用了超过300架无人机,以及37枚导弹,目标直指那些支撑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
他公布了受损情况:文尼察、苏梅、波尔塔瓦的能源设施遭导弹袭击;切尔尼戈夫一处邮局被炸,工作人员受了点伤;哈尔科夫的一家救援中心也中弹,虽然受了伤,但工作人员坚持汇报了灾情。
这次袭击看起来像是针对发电厂、水源地这些设施,但其实真正的目标,是要切断百姓的生活。没电没水,老百姓的日常基本需求都受影响。冬天没法暖和,喝水也变得繁难,甚至生病去医院,也可能会耽误救治。
不留活路:残忍攻击
更让人震惊的,不是单纯的物理破坏,而是这次袭击展现出的“双重恐怖”策略。据泽连斯基团队公布的现场资料显示,敌方首先派出“沙赫德”无人机,伴随着像“空中割草机”一样的刺耳噪音,猛然俯冲,投放了集束弹药。
这些弹药一爆炸,便会散落成成堆的小弹片,把变电站、供水站之类的民生设施炸得一片废墟。
当消防员们扛着水带迅速赶到现场灭火,电力工人也不怕危险,冲上电线杆抢修线路时,第二轮导弹又精准落下。这次,导弹不再针对设施,而是针对那些正拼命抢修救灾、保证民生正常运转的普通人。
这种战术的冷血与残忍,大家心知肚明:它不仅是破坏,更是在制造威慑,让那些为社会正常运作拼命的人心生畏惧,搞得乌克兰的社会运转完全瘫痪。
廉价无人机:拖垮防空
这“二次恐怖”战术之所以能成功,多少也是靠“沙赫德”无人机的“蜂群”策略帮助的。经过多次改良,这种无人机成本挺低,有说法是敌方每天能造出200多架。它们像一群嗡嗡作响的蜂群,铺天盖地地扑向目标。
虽然乌克兰军队有先进的防空装备,能击落部分无人机,但面对这么多的无人机,还是难以应付得过来。而且,让人头疼的是,用来拦截无人机的防空导弹,价格通常比无人机还贵。
久而久之,再厉害的防空系统,也难免会被这种不平衡的消耗打垮。
从秋天一到,这种专门对能源设备下手的攻击就变成了家常便饭。据乌方的数据显示啊,现如今全国有大约40%的电力设施都出现了不工作的情况。
这就意味着,等到漫长的寒冬真正来临时,乌克兰的许多家庭可能得忍受停电停暖的难题。
寒冬将至,民生与求援
冬天快到了,老百姓的日子怎么熬过去?这可是乌克兰人心里的真实难题。现在电力公司的维修队员们,简直就是“轮班玩命”一般,冒着巨大风险抢修电线路。
白天忙着抢修,还得提防随时可能出现的二次袭击;到了晚上,灯光不够,黑沉沉一片,照明不足,那可是大难题啊。
一些年纪大点的居民开始囤积木柴,他们担心啊,一旦断电断暖,传统的取暖方法就成了唯一出路。泽连斯基总统在讲话里也直言不讳地提到了这个严峻的现实:“老百姓冬天能不能用上电,就看我们能不能守住能源设施,能不能拿到足够的武器。”
话里话外都透着对未来的担心,以及对国际社会帮助的期待。正是因为这个原因,10月16日那次袭击刚结束,泽连斯基就宣布要去华盛顿走一趟。
这次出访的重点无非就是争取到更多、更强的武器援助。他最渴望的,还是“战斧”巡航导弹。这种能跑1600公里的武器,一旦拿到手,就能直接打击对方背后的无人机工厂和导弹基地,从源头上减轻前线的负担。
在讲话时,也提到了中东的和平曙光,向全球发出了呼吁:“中东都找到了和平的希望,欧洲凭啥不行?不过,这得美国和欧洲的大力帮衬,否则光靠自己,恐怕真扛不住。”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