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飞行员开着顶级战机,就能在天上横着走了吗?这事儿,日本航空自卫队那帮人估计琢磨了很久,而且越琢磨越觉得,嘿,这事儿靠谱!
你瞅瞅他们的小算盘,打得那叫一个噼啪响。手里攥着美国洛马公司F-35的大订单,前前后后要买147架,这可是笔大买卖。飞机到手了,人也不能落下,飞行员们天天跟驻日美军那帮老油条混在一起,搞什么高强度对抗演练。
一来二去,自信心爆棚了。日本军事专家井上氏这些人,更是把这套理论包装得漂漂亮亮的,到处宣扬一种论调:我们玩的是“精英制”,讲究的是“质”,你们那套靠数量堆的玩法,早就过时了!在他们眼里,一个王牌飞行员开着一架F-35,就跟古代的武林高手似的,能一个打十个。
可这帮人好像忘了,现在的天,早就不是一百年前那天了。打架斗殴,也不再是俩牛仔在小镇街头拔枪对决那么简单。你以为自己是个神出鬼没的刺客,悄悄摸进场,准备给对手来个致命一击?不好意思,人家可能早就开了“上帝视角”,把你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还挺带感的。一个日本F-35飞行员,正全神贯注地盯着自己座舱里那块小小的雷达屏幕,神经绷得跟琴弦似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疑信号。他觉得自己隐身性能一流,飞得悄无声息,简直就是天空中的幽灵。
可他哪儿知道,就在离他好几百公里远的地方,我们一架慢悠悠飞着的空警-500预警机,早就把他给“点亮”了。那感觉,就像你在玩一个即时战略游戏,你还在辛苦地探路开图,对手直接输入了作弊码,整个地图一览无余。
空警-500那大盘子一转,别说你个F-35了,就是只苍蝇飞过去都给你标得明明白白。然后呢?它可不是自己看着玩,人家是个总指挥,直接就把这个倒霉蛋的坐标、航向、速度,打包发给了正在附近巡逻的歼-20编队。
歼-20的飞行员可能正喝着茶呢,收到信息,连眼皮都不用抬,手指一动,几枚超视距导弹就奔着去了。等日本飞行员的座舱里警报声响成一片的时候,一切都晚了。所谓的精英经验、高超战术,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碾压面前,脆弱得就像一层窗户纸。
你以为这就完了?那也太小瞧我们了。如果说空警-500这种玩法是“开天眼”,那我们还有更狠的,直接从根上颠覆了空战的规则。这几年,大伙儿都见过歼-20,但很多人没注意到,我们还搞出了一个更科幻的型号——双座版的歼-20S,外号“咆哮龙”。
千万别以为多个座位就是当教练机用的,那格局就小了。这个后座坐的,压根就不是什么学员,而是一个正儿八经的“空中任务指挥官”。他的活儿,可比开飞机复杂多了。他面前的屏幕上,连接的不是这架飞机本身,而是一群嗡嗡叫的无人机,也就是现在特火的那个词儿,“忠诚僚机”。
这就好比,以前打架,大家都是单挑,最多搞个双打。现在我们这边直接变成了,一个大哥坐在车里吹着空调,遥控着一群不要命的小弟往前冲。这些无人僚机可以去最危险的地方侦察,可以去吸引火力,甚至可以直接挂着导弹去执行自杀式攻击。
后座那个指挥官,就负责排兵布阵,运筹帷幄。这种“有人机-无人机”的协同作战模式,全世界独一份。日本的F-35还在玩单打独斗呢,我们这边已经开始玩“星际争霸”了,这还怎么打?完全不是一个维度的较量。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抬杠:你飞机再牛,也得从机场起飞吧?没错,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可问题是,如果你的机场,在开打的第一分钟,就变成一片火海了呢?
日本那点军事家底,其实挺透明的。他们那些宝贝疙瘩F-35,主要就部署在冲绳的嘉手纳、那霸这几个有限的大型空军基地里。平时看着挺威风,一排排停在机库里,但在我们眼里,这跟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没啥区别,而且这个篮子还放在我们家门口。
大家都知道一个词儿,叫“东风快递”,使命必达。我们的东风-16、东风-17这些宝贝,精度高,速度快,突防能力强。真到了有事儿那天,根本用不着空军出马,火箭军的老哥们动动手指头,无数的“快递”就会从天而降,精准地砸在那些机场跑道上、机库里、弹药库旁。
第一波攻击下去,别说起飞了,那些昂贵的F-35能不能保住全尸都得打个问号。这就叫釜底抽薪,从源头上就把你的威胁给掐灭了。你飞行员技术再好,飞机没地方起降,不也只能在地上干瞪眼吗?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也明白了,无论是“天眼”,还是“狼群”,又或是“快递”,这一切的底气,都源于一个东西。这个东西,直到今年九月的长春航展,才以一种极其震撼又极其低调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那天,航展现场人山人海,长枪短炮都对准了那些明星装备。突然,一架歼-20被缓缓推上了静态展台。这玩意儿大家见得多了,不稀奇。可懂行的人,眼睛都死死地盯住了它座舱盖下方的一串白色小字:“CB10300”。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串字母加数字,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美国《军事观察杂志》的编辑部里炸开了锅。他们明白,这串编号,翻译过来就是: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第10生产批次,第300架。这意味着,早在今年年初,我们的第300架量产型歼-20就已经刷号入列了!实际数量,只多不少!
这个数字,彻底击碎了西方长期以来关于“中国五代机产能不足”的最后一点幻想。美国人引以为傲的F-22,总共也就生产了187架,还因为各种问题,能拉出来打的没多少。我们倒好,闷声发大财,数量直接翻了一倍还多。美国媒体惊呼“不简单”,白宫也陷入了沉默。他们真正害怕的,不是这300架飞机,而是这300背后,那个让他们感到敬畏的工业巨兽。
能像下饺子一样生产歼-20,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自己搞定的涡扇-10C发动机,彻底治好了“心脏病”;靠的是我们自己量产的T1000级碳纤维,再也不怕别人卡脖子;靠的是成飞那条咔咔作响的脉动生产线,效率高得吓人。从设计到材料,从发动机到航电,我们打造了一条完完整整、谁也无法撼动的航空产业链。
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终极底牌。
那串白色的编号,不仅仅是油漆,它是一个时代的宣告:在西太平洋的天空,规则,已经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