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在枪炮声中,有人为了一堆破罐子破瓦片,跟全副武装的军队较劲整整9个小时。
9月的加沙城里,凯文·沙贝尔干了一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儿——这哥们本来是去做人道主义援助的,结果阴差阳错成了文物保护者,硬是要跟以色列军方掰手腕子。
事情是这样的。上周三一大早,以色列国防机构COGAT突然给沙贝尔来了个电话,说得直接得很:“你们那个存文物的仓库,我们要拆了。”
理由听起来也挺硬气,说里头藏着哈马斯的情报设施,为了扩大军事行动,这地方必须得清。
沙贝尔当时就懵了,这仓库里可是埋了25年才挖出来的宝贝疙瘩,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的世界遗产呢。这要是拆了,那可真是千古罪人了。
一场没有硝烟的拉锯战
你说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急眼吧?沙贝尔也不含糊,当场就跟以军杠上了。
一杠就是9个小时,这期间双方你来我往,那叫一个激烈。以军那边说得也有道理,军事安全第一,不能因为几个破罐子耽误大事。沙贝尔这边也不示弱,这些文物一旦毁了,历史就断片了,那损失可没法弥补。
说白了,这就是两个不同世界的碰撞。一边是现实的军事需要,一边是历史的文化传承,谁也不让谁。
加沙当时乱得一塌糊涂,其他救援组织都自顾不暇,就算争取到时间,没车运也是白搭。眼看着谈判要黄,就在最后5分钟,奇迹出现了——另一个组织突然说能调卡车过来。
这运气,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悬得很。差一点点,这些承载着历史的宝贝就要在战火中化为灰烬了。
6小时生死时速
时间争下来了,更要命的活儿还在后头。从周四天刚亮开始,工人们就得在6小时内把所有文物搬完。
你想想那场面,近2000年前的陶瓷壶、精美的马赛克、还有圣希拉里翁修道院的出土文物,这可是中东最古老的基督教修道院之一的东西,随便一件都得当祖宗供着。
平时这些宝贝都得精心呵护,恨不得碰都不让碰。可当时哪有那条件?本来想找密封的集装箱卡车,毕竟文物怕潮怕磕碰,结果发现根本找不到,以军也不允许用。
没辙,只能用敞篷的平板卡车。你能想象吗?快2000年的古董,本来该躺在特制的保护盒里,现在只能临时搁沙地上,打包的时候工人们手都在抖。
我也能理解这种心情,就像端着一个价值连城的古董花瓶在地震中奔跑,每一步都是心惊肉跳。
最后装了五辆卡车,可还是有部分文物没来得及运,更心疼的是,有些在运输途中给磕坏了。那感觉,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受伤一样难受。
加沙那时候燃料缺得厉害,卡车都是抢着用的,能找到车就已经是烧高香了。而且以军催得紧,根本没时间按正常流程来,那些文物里,还有耶路撒冷法国圣经与考古学院存放的东西呢,这机构之前还监督过死海古卷的发掘,丢一件都是重大损失。
露天求生的历史见证
文物是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了,可具体在哪儿,谁也不敢说,怕再遭空袭。更要命的是,这些宝贝现在还露天放着,风吹雨淋的,一点保护都没有。
这就像把一个病重的老人扔在野外,能活多久全看老天爷的脸色。
加沙这两年真是遭了大罪,自从2023年10月冲突开始,100多处文化遗址都坏了,其中13处是宗教场所,7处是考古遗址。本来还有些遗址因为城市扩张给毁了,现在又遭战火,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沙贝尔之前也纠结过,现在加沙人还缺水缺粮食,花时间花燃料保文物,到底值不值?
这问题确实不好回答。你说救人重要还是救文物重要?按理说肯定是人命关天,可你仔细想想,水和粮食能救当下的人,文物能救历史的根。
这些东西证明了加沙老早就是埃及和黎凡特之间的贸易中心,还有早期基督教的痕迹,毁了就真的永远没了。这不是某一个国家的财产,是全人类的记忆啊。
无辜的历史,有罪的现实
以色列方面说会尽量减少平民伤亡,还说哈马斯用平民区当掩护。这话咱不评价对错,可文物是无辜的吧?不管哪边的立场,保护历史应该是共识才对。
现在最担心的是,这些露天的文物还能撑多久?国际社会能不能帮上忙?别让这场九死一生的救援,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说到底,这场救援就像在炮火里捡宝贝,每一步都在跟时间赛跑。这些文物承载的不只是历史,更是人类文明的延续。
你想想,2000年前的人跟我们现在的人,看的是同一片天空,踩的是同一块土地。这些文物就是连接古今的桥梁,一旦断了,咱们就真的成了没有根的浮萍。
希望后面能有靠谱的保护方案,别让那些在沙地里熬过打包、在敞篷车上躲过空袭的文物,最后栽在风吹雨打上。
你怎么看这事儿?
说了这么多,我就想问问大家:在战火纷飞的时候,救文物和救人命,哪个更重要?
有人说,人都活不下去了,还管什么文物?也有人说,没有历史传承,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沙贝尔这一次的选择,你觉得对不对?换成是你,会不会也跟军队死磕9个小时?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可讨论本身就很有意义。毕竟,这关系到我们怎么看待历史,怎么看待文明,怎么看待人类的未来。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咱们好好聊聊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