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威胁断供,俄副总理喊话,中国产航发进程受关注

 73     |      2025-09-18 08:56:56

美俄“机”锋对决:中国航空被卡脖子?俄高层“急送温暖”背后有何玄机

美方放话,要动航空供应链当筹码,俄罗斯高官却隔空喊话:中方缺啥我们有啥,随时支援到位。一场“航发外交战”,火苗蹿到了全球聚光灯下。

美方雨点未落,俄副总理抢先秀底牌

6月,风波又起。美国前高层频繁示警,要是中国在稀土这招上耍手腕,美国当然有“杀手锏”反击: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断供,说翻脸就翻脸。时间点极有意思,俄罗斯刚随普京访华归国,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便于次日对外释放重磅信息:俄罗斯正研发高推重比发动机,推力26吨,专为宽体客机和下一代军用大机型打造——而且愿意优先对中国开放合作,还暗示技术也能共享。

这可不是空谈。早在上月中,俄国家技术巨头切梅佐夫就公开表示:“民用航空整套餐,我们齐活!PD-14、PD-8、PD-35想要你就说话,别让外部封锁难倒中国。”话音刚落,西方又来威胁叫板。

谁在对中国“卡脖子”,谁在真想借机挣钱?戏台拉开大幕。

中俄美三方暗战:一套牌各有算盘

先说背景图。国产大飞机一直是中国的心头大事,C919、C929连年刷屏,但航空发动机难题难倒无数工程师。中国每年只靠进口航发、复合材料等关键零件,早已成为西方“看家本领”。谁的发动机不给,项目真得停摆。特朗普威胁封锁,说白了不是真想让飞机失速,而是想给谈判桌上压价添彩头。

俄方抓住这个机会疯狂刷存在感,一边卖“人情”,一边拼命挤进中国航发大市场。要知道,光中国一个客机市场,未来十年需求量能吞下近两千架新飞机。别说欧美,就连俄企都开足马力想来分杯羹。曼图罗夫摆明牌:“美欧不卖,咱们俄式航发、复合材料机翼都可以供应,一句话的事!”

但说归说,能否真替代?俄式民用航发的伤疤也不少。PD-14算是刚推向民航市场没两年,PD-35胎都还没生下来,很多项目还在试飞、认证阶段。俄民航产业也面临自家产能和技术升级双重考验,MS-21项目自己都吃紧。

飞机大战,秀肌肉更要看续航

表面看,俄方示好是“雪中送炭”,但细想,这其实激发了中美俄三国新的较量。中方当然希望这招“备胎+自研”走得更远,不能今日靠俄制航发,明天还被制约。

过去这些年,中国航空工业的突围路比想象中艰难。稀土、复材、特种钢材、核心电子元件样样需要自研——发动机才是最难啃的骨头。西方的发动机体系几十年沉淀,GE、CFM、罗·罗等巨头吃遍全球。中国虽然凭国产长江-1000A快取得适航证,长江-2000A也加紧研发,但距离全面国产化还得耐心等。

俄方很清楚自己这个窗口期转瞬即逝。趁着中美贸易摩擦、技术拉锯,俄企疯狂抛橄榄枝,想趁中国下单的空档,把自家航发、MS-21配套卖出个好价钱。对俄来说,哪怕只拿下20%的中国航空市场,对自家经济都是莫大输血。

中方不会只做“背马桶”的人——谁都明白“一根电缆卡你脖,天下都嫌不稳定!”既要稳住现有西方渠道,也在加快国产自主线。一边和欧、美、大疆局外人打太极,一边谋划自主突破,哪怕买哪家都得砍得更狠。

合作背后,是大国博弈与生存智慧

美方威胁,俄方拉拢,三方都不傻。美国甩出航发、零部件“杀手锏”,意在争夺谈判筹码,争取更大贸易让步。俄方自知“产能有限、技术待验证”,开价态度急切,还想借中国出货给自家航空业续命。而中方看似按兵不动,实则悬着三条安全绳:西方货不放松,俄制货当“替补”,自主航发才是终极目标。

现实操作更复杂。俄制航发短时间内做临时替补不是没可能,但“锻炼技术、分散风险”才是醉翁之意。这招恰好借助大国抱团,也不等于真要过度依赖俄货。

要是美国真敢大幅制裁,短期内或有阵痛。可中国市场体量全球罕见,单靠美国一家公司断供,能维持多长时间?背后既有全球供应链利益博弈,还牵动整个航空生态。

美方敲打只是前奏,俄方拉近不过是风雨欲来时的暖场。中国大飞机最终得靠自家发动机——这场技术“马拉松”,才是真正决定胜负的分水岭。

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故事还在继续。贸易战、技术战你来我往,俄式突围、中国自研、美国强压,多方算盘敲得啪啪响。这一轮斗智斗勇,大国决策既要看产业链弹性,也要赌一把未来的市场机遇。中、美、俄,谁能在战术周旋外,率先拿下一项项关键技术,将命门攥在自己手里,谁就率先飞上更高的蓝天。

细节见真章,棋局看全盘。你觉得接下来谁能笑到最后?这场空中较量,才刚刚起飞。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