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深度价值投资高手崭露头角

 132     |      2025-07-10 16:32:39

深度价值投资的逆袭:一位基金经理的“冷板凳”突围战

2021年初,A股市场正上演着一场冰火两重天的戏码。

新能源、半导体等成长股高歌猛进,而银行、地产等传统板块却像被遗忘的角落,股价长期低迷。

某家基金公司的会议室里,一场激烈的争论正在进行。

“老杨,你这金融地产基金规模都快跌破5000万了,要不要考虑调仓?”风控总监皱着眉头问道。

“再等等。”杨景涵的回答简短而坚定。

这位从业20年的老将,此时正面临职业生涯最艰难的时刻——他管理的华泰柏瑞新金融地产基金连续三年跑输市场,投资者纷纷撤离。

没人能想到,这场“冷板凳”上的坚守,会在未来几年迎来戏剧性反转。

“死磕”金融地产:一场与市场风格的漫长对抗

杨景涵的投资风格,用业内的话说,是典型的“深度价值派”——专挑被市场低估的“便宜货”,耐心等待价值回归。

这种策略在2019-2020年的成长股牛市中显得格格不入。

当时,金融地产板块被称为“三傻”(银行、地产、保险),机构避之不及,而杨景涵却固执地重仓其中。

“那几年,每次路演都会被客户质问:‘为什么还不换赛道?’”他回忆道。

数据显示,2018-2020年,他的基金净值几乎原地踏步,规模缩水至不足5000万,连同行都替他捏把汗。

但转机往往藏在至暗时刻。

2021年后,市场风格突变:成长股泡沫破裂,资金开始涌向低估值板块。

银行、保险等“冷门股”突然成了香饽饽,杨景涵的基金净值一路飙升——2021年收益11.4%,2023年更是暴涨41.86%,远超同类产品。

“避坑”的艺术:地产暴雷前的精准撤退

深度价值投资并非“越便宜越好”。

2022年初,当大多数投资者还对地产行业抱有幻想时,杨景涵做了一次关键决策——大幅砍仓地产股,转战银行和保险。

“当时房企债务问题已经浮出水面,但市场情绪还没完全转向。”他坦言,“我们内部测算过,如果继续扛着地产仓位,净值至少要再跌20%。”

这一调仓后来被证明是“神来之笔”。

2022年,地产板块暴跌30%以上,而他的基金仅微跌1.86%,并在2023年凭借银行、保险股的爆发实现逆袭。

从“冷门”到“顶流”:机构为何疯狂加仓?

业绩爆发后,资金开始疯狂涌入。

截至2025年一季度,华泰柏瑞新金融地产基金规模突破22亿,成为全市场最大的金融地产主动基金。

更引人注目的是,90%以上的份额被机构持有——包括多家保险资管和银行理财子公司。

“机构最看重的不是短期爆发力,而是策略的可持续性。”某券商分析师指出,“杨景涵的持仓估值比行业基准还低20%,说明他真正做到了‘深度价值’,而不是跟风炒作。”

红利基金新战场:主动管理的“降维打击”

今年3月,杨景涵又推出一只红利主题基金——华泰柏瑞红利精选。

短短4个月,净值涨幅超13%,跑赢基准10个百分点。

与量化策略不同,他的“主动版红利增强”更依赖个股深度研究。

“高分红股票财报往往‘平淡无奇’,但细节里藏着金子。”他举例称,“比如某家化工企业,账上现金远超负债,分红率却一直偏低——这类机会只有人工挖掘才能发现。”

启示录:投资界的“长期主义者”胜利

杨景涵的故事,像极了投资版的《肖申克的救赎》——用20年时间打磨策略,在无人问津时坚守,最终迎来爆发。

“市场总是奖励那些甘坐冷板凳的人。”一位私募大佬感叹,“但99%的基金经理,熬不过前三年。”

或许,真正的投资智慧不在于追逐风口,而在于认清自己相信什么,并愿意为之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