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赵一曼的儿子给毛主席寄了一封讽刺信。毛主席读完后,回复了六个字。
1960年,情况比较特殊,报纸上不断出现歌颂秦始皇、贬低荆轲的文章,仿佛在暗示一个新时代就要到来了。
在这个时候,居然有人胆敢写下一篇长诗,这首诗批评了秦王,赞扬了荆轲,风格古朴。
这首诗赞扬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行为,同时也批评了秦始皇的残酷统治,表达非常清晰。
主席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毕竟还是个孩子”。
那么,那些抗日英雄的后代为什么要故意反对现在的时代?他们又为什么要写下这么一首借古讽今的长诗呢?
勇士的后代
大家都知道抗日英雄赵一曼的故事,她和儿子的合影是最为人熟知的照片之一。
这张泛黄的老照片里,赵一曼抱着一个小男孩坐在藤椅上。赵一曼面带慈祥,目光温柔地看向镜头。小男孩眉毛浓密,眼睛大而明亮,和赵一曼有几分相像。他微微张着嘴,眼神直直地望向前方。
这张照片里的小男孩名叫陈掖贤,他是赵一曼和陈达邦的孩子。赵一曼牺牲后,在那个特殊的革命时期,陈掖贤是在养父陈岳云和养母周菊芳的照顾下长大的。
陈掖贤的养父养母为他提供了很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机会。在年轻的时候,他就接受了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既能在学堂里学习,也能从养父母丰富的藏书中汲取知识。他对古典文学特别感兴趣,还擅长写诗词。
十几岁的陈掖贤就已经很有才了,因为他记性好,很多典故都能随口说出,写诗填词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从小,陈掖贤就知道自己不是养父养母的亲生儿子。陈岳云的家族很大,同龄的孩子也很多。不过,陈掖贤非常有才华,是陈家这一代孩子中的佼佼者。
但是,陈家人都知道他是收养来的,他自己也知道。虽然养父母对他的爱很多,把他当成亲生孩子一样看待,但他还是感到有些孤独。
在他小时候,他还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女英雄赵一曼的后人。直到他12岁那年,他的亲爸陈达邦从国外回来,到陈岳云家时,陈岳云才把这个秘密告诉他。
陈岳云告诉他:“真正的亲生父亲是八叔,而不是我。”
才12岁的陈掖贤面对这个事实,看着眼前这个陌生但有血缘关系的陈达邦,再看看十几年来一直叫他父亲的陈岳云,他感到迷茫和压抑。
陈岳云把陈掖贤的亲生父母的事情,尤其是他母亲李一超的事迹,都告诉了他。
陈掖贤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独特的经历,逐渐养成了敏感、孤傲且正直的性格。他的四姐陈志贤曾经向他讲述过母亲的故事,这些都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你妈妈可能是牺牲在东北的赵一曼,他们都知道李一超曾经用赵这个姓做掩护,做过很多革命工作。两人的事迹很相似,但具体是不是,还没有确认,这些都是猜测。”
后来,到了青年时期,李一超就成了赵一曼,这件事最终得到了确认。而陈掖贤其实是赵一曼的儿子,这个发现让陈掖贤感慨万千。
那会儿,《赵一曼》这部电影已经在祖国各地的电影院里上映过很多次了,英雄的故事早就传遍了大家的心里。
陈掖贤自己看过这部电影不止一次,也被赵一曼为国捐躯的事迹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感动,但他从不敢把赵一曼和自己的妈妈联系在一起。
后来他发现事实真相,就在自己的左臂上刻下了“赵一曼”三个字,希望永远记住自己的母亲,也希望时刻激励自己,传承母亲交给他的历史责任。
延续英雄的精神
赵一曼牺牲前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百字,却充满了对儿子的歉意和希望。
她对自己的儿子没能多加管教,并且没能陪他成长而感到遗憾。但她也期盼儿子能早日成熟,为国家贡献力量,同时也希望他不要忘记自己为之努力和付出的事业。
这些激昂的话语和热烈的期盼,让陈掖贤对母亲产生了无尽的敬仰和思念。他把母亲的遗言抄写在笔记本上,时刻提醒自己,一定不能辜负母亲的期望。
陈掖贤还特意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也是赵一曼的故乡,他希望与母亲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他还深入地了解了母亲的事迹,用母亲的行为和言语来激励和教导自己。
在赵一曼被确认为烈士后,作为烈士家属的陈掖贤,根据规定,民政部门每月会给她一些抚恤金。但是,当民政部门通知她去领钱时,陈掖贤说什么也不肯去领。
当被问及原因时,他激动地说:“赵一曼为了国家牺牲了自己,她的价值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作为她的孩子,我能继承的,只有她的精神和意志。”
陈掖贤把对母亲的思念和敬重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里,他深深理解了母亲为国家牺牲的精神,决定接过这份使命,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报效祖国,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除了日常生活,陈掖贤在学校的学习也越来越认真。他跟着母亲的信仰,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慢慢地,他的成绩追上了同期的同学们。
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他到了北京工业学校教政治课。
他因为对马列主义理论掌握得很牢,还精通历史和古汉语,所以在课堂上经常引用各种典故,讲得既清楚又充实,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根据陈掖贤在北京工业学校时同学们的回忆,他个子不高,脸色常常显得有些苍白,讲话时带着轻微的南方口音,声音也不大。
他讲课时声音洪亮,充满力量。一方面,他的课程内容丰富,既有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又有广泛的历史和汉语知识;另一方面,陈老师的板书也非常漂亮,字迹潇洒自如。
许多学生都把陈掖贤当作学习的榜样,但陈老师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太擅长表达,还带有一点忧郁。此外,他对打扮也不是很上心,住的教职工宿舍也显得有些杂乱。
后来,北京工业学校的学生们才知道,原来那位略显忧郁的陈老师,竟然是女英雄赵一曼的儿子“宁儿”。
陈掖贤不仅对学生很友好,他的几个弟妹也很喜欢他,非常敬佩他。
陈掖贤特别爱看书,每个月拿到工资后,他首先会去买书。虽然他在生活中不太讲究整洁,有时候看起来有点儿随意,但对书本却非常爱护,总是摆放得很整齐。
陈掖贤的记忆力非常出色,所以无论是读过的书籍还是精彩的部分,他都能准确地复述出来。在和弟妹们相处时,他总能生动地讲述一些名著和经典作品中的故事。
他的这种习惯也影响了家人,对于弟妹们来说,他是个榜样。他经常跟弟妹们说:“我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书本,你们也要多读书。”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依然有人坚守正义。
陈掖贤所在的陈家是一个大家族,有着深厚的历史和财富。但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陈家被认定为地主家庭,陈掖贤的养父陈岳云也因此经常遭受批评和斗争。
任必时的夫人陈琮英,陈掖贤的生父陈达邦,养父陈岳云是一爷公孙。陈掖贤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后,长大后仍旧常常回家看望养父母。在养父被批斗化为地主时,她也从未嫌弃这个家。
养父过世后,陈掖贤特意在老家湖南玉林堂的一座小山包上为养父陈岳云立了一块碑。碑上写着“儿掖贤女百希”,这短短几个字,足见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1957年,党中央发起了整风运动,鼓励大家向党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北京工业学校的教职工食堂里,曾经贴出过一篇文章,里面有很多讽刺的话语。陈一贤觉得这样的内容不符合当时整风活动的要求,显得不太合适。
陈掖贤随后联系了几位持有相同看法的同事,一起写了一篇劝告的文章。没想到,这篇文章一发表,就惹来了不少职工的不满,双方因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原本以为这只是普通的意见分歧。
几个月之后,陈掖贤和他的同事们被划为“右派分子”,和二十多名教职工一起被送到房山县劳动改造。
在房山县,陈掖贤和二十多位同事一起参与水电站引水渠的建设。这些平时拿着粉笔、戴着眼镜教书的老师们,每天天还没亮就出发,翻山越岭,过河穿林,到达工地后,与当地的工人们一起搬运石料。
这些石料是老乡们精心挑选出来的,又大又重,每块重达200斤。这些平时不怎么干体力活的老师一下子很难接受这么繁重的体力劳动。不过,他们又不能说累或者苦,因为一旦这么说,就会被戴上不愿思想改造的帽子。
他们在这里每天辛勤劳作将近14个小时,累得说话都没力气了。但是,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奋斗,终于把水电站修好了。
修完水电站后,他们又遇到了抗旱。每天,他们都要从河里挑水,送到半山腰的白薯地里。尽管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他们依然坚持着。
陈掖贤完成劳动改造后,回到了北京工业学校,继续在他原来的岗位上教书。然而,在这段时间里,他还遭遇了婚姻生活的波折。
陈掖贤从北京回来后,他的妻子张友莲生下了一个女儿。因为婚后聚少离多,女儿出生后,两人的争执越来越多。尽管他们的月收入加起来超过了100元,但由于不懂得如何理财,每个月总是到月底就捉襟见肘。在长期的疲惫和压力下,他们最终选择了离婚。
离婚后,张友莲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后来还患上了精神疾病,经常需要住院治疗。
这件事给陈掖贤带来了很大的打击,随后又发生了一件对他后半生影响更为深远的事情。
陈掖贤的父亲陈达邦看到儿子生活很艰难,心里很难过,于是带他去了北京的一个政协餐厅。在那里,用一张价值七毛钱的餐券,他们享用了“红烧狮子头”。要知道,那个时候,买肉还得凭票,每斤猪肉要八毛钱。
饭后,他看到路上那些瘦弱辛苦劳作的人们,心里顿时感到非常惭愧。他意识到自己的优越感,感觉自己与“平等”背道而驰,内心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在社会上,有股风气在歌颂秦始皇而贬低荆轲,陈掖贤看不下去了,他拿起笔,用诗句表达了自己不一样的看法。
他因为正直而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最终在壮年时就因为疾病去世了。
最后的话语
陈掖贤的想法很清晰,他正直勇敢,做事无私无畏。作为英雄母亲赵一曼的后代,他继承并发扬了母亲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明白了真理,还敢于对抗时代,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大声说出来。
他那坚定不移的正直和热血心肠,以及对国家和党的深厚责任感,从未改变过。
他不仅作为英雄的后代,还是一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对国家的命运和未来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思考。这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一直铭记在心,从未改变。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陈掖贤或许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一直保持着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品质,但是,一个人与整个群体对抗,无疑是很尴尬的,也是无奈的。
虽然现在很难了解陈掖贤当时内心的困惑和挣扎,但从他留下的手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时代的深思,以及对令人失望现实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