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鲁鸣的抉择:坚守还是转身背后有何玄机

 173     |      2025-08-08 10:49:30

5月下旬,68岁的宫鲁鸣带着全新团队接手中国女篮,仅用几个月时间就从满腔抱负跌入争议漩涡,带队失利让他独自面对指责和舆论压力。

起初,宫鲁鸣以“96黄金一代”的名望赢得了不少期待。他延续老一辈体工队的苦练传统,强调纪律和长期集训,要求球员执行“万次投篮”等极限锻炼。队里集训气氛紧张,训练标准高得让年轻队员直呼吃不消。因为一番“花里胡哨”的批评言论和对主力球员李梦的排斥,团队内部很快出现分歧。针对他推行的超长期集训安排,不少业内人士提出这种做法已经脱离现代训练科学。比赛中,战术建设迟迟没建立清晰体系,临场指挥缺乏果断和适时调整,被日本队打出高分差,女篮队员们心态波动明显。

赛后,宫鲁鸣向篮协递交报告,列举了球员执行力不足、集训时间短、球队处于新老更替等四大原因,却只字未提自身管理和指挥失误。球员间普遍反映配合不顺、比赛思路混乱,有的老队员甚至产生了退役念头。人们注意到,宫鲁鸣虽然身居高位,却很少介入核心管理事务,关于青训和外援限制的建议长期被搁置,真正的决策权在改革派掌控下,身为副主席其实“有职无权”。

从教练席上来宫鲁鸣仍坚持传统阵地战和防守反击套路,用的是上世纪的“硬训练”带队思路。但时代变化太快,中国篮球已经接轨国际潮流,主打快速攻防、小球空间,杜锋等年轻教练在CBA里的战术也更接近NBA。宫鲁鸣的固执在圈内逐渐变成“不合时宜”,他的方法慢慢失去对年轻队员的吸引力。面对媒体和外界,他选择沉默,不再争辩,也很少公开表达对联赛、市场、外部环境的不满。这种“消极抵抗”,更多是一种无奈的现实选择。

让人回头再看宫鲁鸣的落寞经历,既有个人执着、体制滞后,也有整个时代风向的转折。篮球早已进入商业与娱乐结合的新局面,单凭一腔理想主义和军队式训练,很难再带队赢得未来。人们怀念宫鲁鸣年代的团结和拼劲,但没人愿意回到高压和枯燥的训练模式,旧故事难以套用到今天新舞台上。

一次失利拉开了距今最近的一幕,宫鲁鸣的职业章节也到此真正进入尾声。对整个行业来说,每一位曾拼尽全力却改变不了大势的老将,都值得被看见和理解。宫鲁鸣选择沉默离场,而中国篮球的破与立,还需在前路重新寻找自己的方向。在大时代的浪潮中,无论背影多坚毅,唯不断学习和拥抱变化,才有希望不被洪流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