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日本花高价买印度稀土这个事,谁不觉得有点像段子现场?媒体新闻一报出来,网友全在喊“现实版杀猪盘,这回坑惨的还是日本自己”。现场气氛一度很离谱。原本以为靠印度稀土能翻身,结果一查物流,发现货还是中国广西港口动身,从泰国转一圈,到了印度,再贴个made in India的标,换身衣服兜个圈,又被日本自己认认真真开箱验货。十几年钱、心血全砸进去了,结论是连个“去中国化”的背影都没摸到。网友笑日本人头铁,说法比比皆是,像什么“绕地球一圈,绕不过钦州港”,还有人编顺口溜,“稀土几千里,还是老地方”。
事从节点说起。印度和日本合作,上上下下折腾了十几年,贸然停了合同,说刹车就刹车,还带点诡异气氛。日本一大片车企傻眼,电子、新能源工厂也跟着心慌,生产线说停真就停了,每天账面亏掉2.4亿美元,关键窟窿一点补不上。有意思的是,日本这些年对外官宣得铿锵有力,说2021年就要“摆脱对华稀土依赖”,各种发布会、报告都把印度摆头号战略伙伴的位置,媒体天天报道“供应链去中国化”。现在连运货路线都不敢细看,钦州港到泰国林查班港再到印度班加罗尔,最终再发往日本。整出这么一大圈,不就是遮遮掩掩,自己骗自己。
其实真相很简单。印度家底看上去很阔,号称全球老三,矿多到全球前列,但挖不出来。储量大,不等于能开工,设备还停在上个世纪,想上新矿产又被濒危老虎卡脖子。真到化学提纯和分离,关键技术压根指着中国供货。全球稀土精炼能力,中国拿下了近八成,提纯、分离、产品线全闭环。别说印度,澳大利亚也就是能采能挖,后续精炼又得发回中国转一圈。美国山头派(芒廷帕斯矿)连运输都自己搞不定,想搞产业链自闭环,现实却卡在钱和技术,自己也清楚得很。
网友评论里那“高价冤大头”,真就直球评价。印度自己都承认,技术八成卡在进口,中国出口一堵嘴,马上跟绕口令似的,市场全端。更有意思的地方,丰田通商每年和IREL(印度稀土公司)签署进口订单,表面看起来合作红红火火,实则比中国市场价还高百分之十五到二十。想省钱没省下,反掏口袋多丢钱,典型的拆了东墙又补不上西墙。后来被查出来,满打满算,全是中国正儿八经的货,连印度政府都不好意思搭理日本,场面一度很尴尬。
说到这,不少网友问,这波算谁坑了谁?看似是日本被印度“洗白割韭菜”,但翻一遍供应链全都是公开账。日本怕被“卡脖子”,急吼吼“多元化”,想着把高纯度稀土提炼这块蛋糕送给印度,顺便帮人家升级线设备,技术价值大几十亿美金。这下技术送了,货不见了。到最后印度连稀土都不肯出口,把日本晾一边,谁还能说日本不亏?
多角度看稀土这口生意。中国不是不让别人让路,是高纯度分离精炼,就是门槛。年年有国家宣告要绕开中国,还真没实现过。有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这种资源国,矿多但开发慢,精炼比人贵一大截。日本说搞回收,希望资源能闭环,可需求空的快、回收跟不上,几年都补不回一个季度的缺口。眼下这套体系里,离开中国操作,大家日子都难过。
在整个国际格局里,这波日本“自救”操作,算现实版小品剧。日本一手是怕依赖中国,一手舍不得停中国订单。前脚刚封了印度线,后脚就传出有企业马来西亚注册壳公司,继续买中国稀土换壳进货。做的全是动作,账面没省一点心,反而技术泄露影响自己根本利益。现实和理想,基本没交集。
世界范围内,稀土不仅是原材料,把产业链和供应链卡在一处,就是王牌。过去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工业”,现在在高端芯片、新能源汽车、电机这些领域,稀土就是新的命门。中国这张牌把控得死死的,门槛高、技术严、产能大,外界想突破只能看内部能不能迅速起到实质性变化。
总结一句,想逃离中国稀土,光靠账面动作、换个产地标签不现实,还得看全球技术和产业能力这根底色。如此一来,日本这三板斧忙活下来,钱没省成,产业链也没多强,反倒让世界更加看清了中国在稀土产业这条路上的话语权。自己绕来绕去,最后还是得回到中国门口排队,折射的不只是经济账,更是全球产业链的深刻变化。
外头声音再花哨,技术和能力却不会撒谎。谁能真正占住细分行业的话语权,就能决定这个行业下一步怎么发展。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想试图打破格局,说一千道一万,短时间根本找不到有效突破口。“中国稀土”并不是单纯的出口生意,它背后支撑着整个高科技制造底座。谁掌握了资源、产能和技术,谁就能把控全球产业链的方向盘。
这件事结束了吗?不会。以后还会有类似剧集上演,脚本或许不同,结局可能差不多。抢发展,拼能力,合作与竞争天天上演。中国只要守住技术、守住产业链,一个全球头部制造强国的地位就没谁能轻易撼动。外面的吵闹总会过去,核心能力是实打实的。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