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线与十七度线:美国不敢越过!

 106     |      2025-07-29 10:08:56

1965年,美国启动了名为“滚雷行动”的军事行动,随之大规模派遣军队,对越南实施了直接的军事入侵。

1975年,美国在一片狼藉中撤军,从而结束了长达十年的越南战争。

美国在越南的驻军岁月堪称一段阴霾,越战不仅耗尽了美国人民的鲜血,更使得美国在与苏联的全球争霸中陷入了明显的劣势。

十年间,北越军队顽强独立地对抗美军,不仅成功维系了军队的完整编制,更奇迹般地保障了后方经济的持续运转。

审视北朝鲜军队的战况,美军介入战事不足一个月,便遭遇重创,几乎全军覆没。即便中苏两国提供了资金与装备,仍无法扭转局势。最终,唯有中国志愿军的亲自参战,方才成功击退美军。

相较之下,北越军队的战斗力似乎异常旺盛。然而,即便如此强大的北越军队,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其北方防御部队却在中国军队的猛烈攻势下,迅速陷入全面溃败。

在短短十数日之内,中国军队已兵临越南首都,若非顾虑苏联的干预,越南的命运恐已岌岌可危,几乎不复存在。

要知道1975年北越军队刚打退强大的美军,正是最巅峰辉煌的时候,怎么在中国军队手里败这么惨,难道美军比中国军队差很多?

中美两国在朝鲜战场的正面交锋,最终呈现了不分胜负的局面,由此可见,美军实力不容小觑。

究竟问题何在?为何会出现如此悬殊的战绩差异?

实则,根本原因在于中美两国军队曾在朝鲜战场上正面交锋。

朝鲜的38°线

1950年6月,朝鲜半岛战争爆发,北朝鲜军队势不可挡,将南朝鲜军队压缩至仅有的釜山一隅。若再进一步加力,几乎可一鼓作气将南朝鲜军队驱逐至大海之滨。

此时,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介入战事,短短一个月内,装备苏制武器的北朝鲜军队便遭遇重创,几乎遭受全军覆没的惨败。

毛主席明确向美国发出严正警告:联合国军虽可参战,但绝不允许越过38°线擅自进入北朝鲜领土,否则,中国将毫不犹豫地出兵捍卫领土主权。

然而,鉴于当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望,那句话并未引起美国人的足够关注。在美方看来,中国不过是一个半殖民地化的农业国家。

联合国军总指挥麦克阿瑟向杜鲁门总统坚定承诺,中国军队将不会介入冲突。

“纵然赤色中国愚蠢地选择出兵,这不过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回归石器时代的契机。”

麦克阿瑟断言,他将在圣诞节来临之前,将战事推进至鸭绿江畔,从而宣告朝鲜战争的终结,并将美国士兵们平安送回国内,与家人共度佳节。

当日,美军士兵跨过38°线之际,中国人民志愿军已悄然渡过鸭绿江,秘密入朝投入战斗,将联合国军团团围困,令傲慢的麦克阿瑟不得不下令大举撤退,美军再次退回至38°线。

在随后的五次重大战役中,中美两国军队多次交锋。美国投入了其空军力量的五分之一、陆军的三分之一,以及海军的主力,并且动用了除核武器之外的所有新型武器。

美军惊讶地发现,这支源自落后农业国家的军队竟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仿佛百战不殆,而我方却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在中朝38°线的紧张对峙中,中美两国你来我往,互有胜负,双方均未能在这一战略要地占得优势。最终,骄傲的美国人不得不坐下来寻求和平解决之道。

最终,促使美国人民步入谈判席位的决定性一役,便是上甘岭战役。在这场激战中,美国人的自尊心遭受了重创,被彻底击碎。

历经五大战役的洗礼,中美双方均已对彼此的实力与作战风格有了深入的了解。双方均无法对对方构成实质性威胁。中国军队曾试图进一步扩大战果,勇猛突击至37°线,一度占领了汉城,甚至一度推进至36°线,但最终均被联合国军成功击退。

联合国军亦曾尝试攻破志愿军的防线,然结果同样以惨重损失告终。

双方均渴望停止争斗,却苦于难以启齿。一旦有人率先开口,便意味着在谈判桌上丧失了部分议价之力。

双方均力求在谈判中占据优势,故均意图夺取些许战果。在此背景下,美国将五圣山定位为战略目标。

五圣山,地处朝鲜中线的咽喉要地,一旦失守,其后方200公里将尽是开阔平原,无险可据。若我军能攻克五圣山,便能使敌军陷入不利境地,迫使他们不得不在谈判桌上作出让步。

美军指挥官范弗里特精心策划了一个宏大且周密的作战方案,旨在一次性攻占五圣山。此次行动,美军称之为“摊牌行动”,意图通过一场决战,与志愿军进行最终的对决,从而在和平谈判中迫使中国作出让步。

迈出攻克五圣山的关键一步,便是先征服位于其前的两座小山丘——那便是赫赫有名的597.9和537.7高地。这两座高地之背后,隐藏着一个名叫上甘岭的小山村。

因此,这场美军攻占这两座战略高地的激烈战斗,被命名为上甘岭战役。

在 上甘岭 一带,我军仅投入了两个连的兵力。按照范弗里特的战略部署,美军预计仅需一天的战斗,即可以不超过200人的伤亡为代价,夺占这两座高地。随后,他们将在该处构筑防御工事,并以此为据点,向一公里以外的五圣山发起攻势。

令人意外的是,联合国军在上甘岭的伤亡情况,竟超出了原定计划的百倍之多。

我重申我的立场,即掩体和火力必须足够坚固。我们应将钢铁与火焰作为武器,而非轻易牺牲人员。在此,我要坚决阻挡中国人的攻势,并给予他们重创。我期待他们的进攻,决心坚守阵地,以炮火将其击溃。我要留下无数炮弹的弹痕,使得人们能够从一个弹坑跳跃至另一个,连接成一条路径。请相信,这并非夸张,我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范弗里特对弹药量情有独钟:“任何阵地,十万发炮弹便足以攻克。若十万发尚不足,那就再加十万发!”

令人惊讶的是,他最终向上甘岭阵地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超过5000枚航空炸弹。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不仅未能攻克五圣山,甚至未能突破第一道防线——上甘岭,结果以惨重的失败告终。

随着摊牌行动的骤然展开,美军无休止的炮火瞬间倾泻至上甘岭,将每一寸土地翻耕一遍,地表的所有防御工事亦被彻底摧毁。

志愿军历时四个月倾力打造的防御体系,包括坚固的工事、密布的铁丝网、防坦克壕以及各式陷阱,在瞬间被夷为平地。驻守上甘岭的两位连队,在首轮炮击过后,已有六成战士英勇牺牲,众多战士因未能及时撤入坑道,不幸在突如其来的炮火中,被震得命丧黄泉。

从这个维度来看,范弗里特原先制定的作战方案中,预计仅需一天便能使200人以下的伤亡代价,成功夺占上甘岭高地,这一点实际上并无疑义。

经过炮火洗礼的上甘岭,宛如被炙热的烈焰灼烧过,地面尽是白茫茫的尘土,仿佛已无生机可言。然而,当美军逼近之际,志愿军战士们似从天而降,以猛烈的火力将敌人压制得无法前进一步。

依托于地下错综复杂的坑道,约40%的志愿军成功避开了首轮突如其来的炮击,而这支战士队伍则如同种子般稳固地守卫着阵地。在后方持续不断的炮火和兵力支援下,上甘岭之地,沦为联合国军无法逃脱的绞肉场。

为应对最初仅由两个连队驻守的上甘岭,美军陆续派遣了南韩军队的两个师、美军的一个师,以及联合国军的两个营。然而,这些部队最终均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美军不仅投入了庞大的兵力,更凭借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倾泻了190万发炮弹,使得上甘岭的山头整体高度削减了3米。

面对美军巨大的优势,即便是对抗那能吞噬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烈焰,志愿军如何成功捍卫了自己的阵地?其实答案早已揭晓,那就是凭借地下坑道的防御力量。

然而,许多人对此存在一种简单化的认识,即所谓的地下坑道,不过是志愿军白天藏匿其中,夜间再悄然出击进行战斗的场所。但并不是这样,

您这可真是误会了,炸药之威力足以震碎连绵的山岳,即便您的坑道构筑得再坚固,亦无法抵御炸药的破坏之力。

倘若你选择蛰伏于坑道之中,美军将无需采取任何行动。他们直接将坑道出入口炸毁,坑道内的人员便会尽数被活埋,届时根本无需再加以理会。

太平洋战场的日军,蛰伏于坑道之中,却轻易地被美军的火焰喷射器和毒气弹所剿灭,不复存在。

实际上,志愿军所采用的坑道战术,其复杂程度远超常人的想象,且战斗过程亦显得尤为残酷。

首先,志愿军所挖掘的坑道并非寻常坑道,而是特制的反斜面坑道。那么,何谓反斜面坑道呢?让我为大家详细阐释一番。一座山峰通常有两个面,一面朝向志愿军的五圣山阵地,另一面则面向美军阵地。

我们所构筑用以应对己方防御的坑道,被称作反斜面坑道。

在正斜面作战中,美军炮火能够无死角地覆盖整个坡道,这使得我军地面部队难以存续。若美军全面控制地面,所有坑道出口将面临被轻易摧毁的命运。即便志愿军战士意志坚定,也难以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存活。

尽管在反斜面上,美军的炮火难以触及,然而我军在五圣山的火力却能实现全方位覆盖。美军士兵一旦踏上反斜面,便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我军炮火的猛烈轰击,这使得他们丧失了破坏我军坑道的可能性。

志愿军战士之所以选择在白日时分躲进坑道,实乃为了规避美军投放的大口径航空炸弹带来的致命震击,绝非仅凭坑道进行被动防守。

美军在炮火力量上无疑占据上风,然而志愿军的炮火同样不容小觑。志愿军炮兵在反斜面作战中,能有效压制美军步兵。此外,中美双方的炮兵阵地相隔上甘岭,于高空展开炮战,彼此对射,互攻对方的炮兵阵地。

炮战的猛烈程度究竟有多强烈?其他战场是子弹如雨点般飞溅,而上甘岭战场则是炮弹如同暴雨般倾泻。空中炮弹的密度之高,以至于曾有一枚击中了一架正俯冲投弹的美国战机,导致其当场在空中爆炸。

在双方炮火的支援下,志愿军最终成功夺占了反斜面,而美军则控制了正斜面。二者之间的交界地带,被称作棱线。

占据棱线的位置,便能够掌握视野上的优势,进而享有高地控制与先机突袭等多重利好。

在初期,美军发起了突袭,导致棱线落入其手中,他们甚至在那里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使得志愿军陷入了困境。整个反斜面上的志愿军遭受了严密的火力封锁,有时甚至难以从坑道中探出头来。那个广为人知的“一个苹果”的故事,便是在棱线被美军占领的那段艰难时期发生的。

仅凭送上一个苹果便足以记二等功,然而水源与后勤补给几近枯竭,尽管我们准备了四万斤苹果,并付出了众多运输人员牺牲的代价,却终究仅将一个苹果送达前线,其余物资在运输途中悉数损毁。试想,在激烈的战斗中,志愿军面对美军强大火力的压制,其境遇该有多么艰难。

棱线的战略地位至关紧要,因此,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最为惨烈的战斗悉数集中在棱线地带。在韩国军事历史中,上甘岭战役被直接冠以“狙击棱线战斗”之名,而非称作坑道战。

第15军的历史记载中提及:“在上甘岭战役的危急关头,士兵们英勇无畏,纷纷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和炸药包,与敌人同赴黄泉。他们不惜牺牲,舍身炸毁敌军地堡,堵住敌军枪眼,此类壮举成为战场上的普遍景象。”

此类与敌同归于尽的激战,往往并不在坑道地带上演,而多见于对棱线的激烈争夺之中。

黄继光以牺牲自己的方式,为战友争取冲锋的时机,毅然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的枪眼。他为何不稍作等待?只因当时距离黎明仅剩40分钟,若不能在拂晓前攻克这个火力点,那么天亮之后,夺取阵地便再无可能。

因此,黄继光毅然决然地封闭了敌方的枪眼,而非坐待后方支援的到来。他深知,若今晚的战斗失利,美军一旦重新稳固阵地,我志愿军所承受的损失将远甚于此。

夺得制高点,便掌握了战斗的主动。在朝鲜战争中,与敌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比比皆是。然而,黄继光之所以能成为战斗英雄的典范,乃因其卓越的贡献尤为突出。

随着美军沿棱线所设坚固工事的悉数被摧毁,重建的希望已然破灭,战场主动权亦随之落入志愿军手中。

在无工事防御的夜晚,我志愿军在争夺棱线的战斗中占据绝对上风,这一态势直接导致联合国军的伤亡急剧攀升。与此同时,我志愿军再也不曾面临连一个苹果都难以运达的困境。

经过激战43天于上甘岭地区,中美两军展开了殊死搏斗。联合国军的伤亡数字高达2.5万人,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伤亡则为1.15万人。在这场美军所擅长的阵地战中,中国军队成功击败了美国。

美军在夜战、近战以及运动战中均不及志愿军,即便在阵地战中亦难以取胜。唯一略占上风的是平原战,然而朝鲜半岛的地形以山地为主,美军难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面对如此战场环境,美国军队几乎看不到任何胜利的曙光。

在经历了上甘岭战役之后,美军再未发起过营级及以上的大规模攻势。直至战局明朗,最终不得不接受现实,签署朝鲜停战协议,承认失败。

尽管双方实力相当,战斗结果亦为平分秋色,但为何人们认为美国是败者呢?原因在于双方的差距显著,竟以平局收场。美国人内心深处自认落败,而中国人则坚信自己取得了胜利。

美国上将克拉克签署朝鲜停战协议。悲叹之余,我成为了美国历史上首位在未赢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落笔的指挥官。

彭德怀元帅签字后,满怀自信地对记者言道,那段凭借几门大炮便能征服东方国家与民族的帝国主义时代已然一去不返。

1953年7月27日,朝鲜半岛的停战协议正式落笔,双方划定38度线作为停火分界线,标志着战事暂时休止。

麦克阿瑟公然违背了毛主席对38°线的警示,此举招致了中国军队的介入。尽管最终他被迫重返38°线,但美国国力的严重受损已成事实。因此,麦克阿瑟遭到了撤职,他的赫赫声名也由此受损。

越南的17°线

仅隔朝鲜战争落幕两年,越南战争便接踵而至。至1965年,美国更是果断介入,直接投身战事。

当时的我国领导人经由外交部向美方明确表示,美国若选择参战,尚在允许之列,但须恪守北纬17°的底线,一旦逾越此界线,我国将毫不犹豫地派遣军队介入。

在整个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地面部队未曾跨越17°纬线分毫。

若不派遣重兵越过17°线,美军便难以彻底剿灭北越的军队。然而,一旦越过此线,越南或许将步朝鲜的后尘,沦为第二个朝鲜。

北越军队坚不可摧,其后方生产亦未曾受阻,从而保证了北越能够源源不断地与美军周旋。

越南沦为一片泥沼,成为美国挥之不去的噩梦,不断对美施加重压,使得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陷入绝对的劣势。

越南的十七度线,成为了美国人既憎恨又畏惧的界线。

昔年,朝鲜半岛的38度线在毛主席的严正警告面前,麦克阿瑟却置若罔闻,径自下令部队越线推进,甚至狂妄地嘲讽,若中国敢派兵介入,便将中国送回石器时代。

十年之后,北越的17°线却成了美国军队的红线,美国宁可被北越持续放血也不敢越过此线。中国只是通过外交部传个话,整整10年美军的主力部队都没敢越过17°线。

若无朝鲜的38°线,何来越南的17°线?在国与国之间,实力始终是衡量一切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