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刘宇宁还被一些网友骂成“古偶丑男”、说他“毁了剧”什么的,演技也没能幸免,结果没想到,居然被人民日报“点名”了!
刘宇宁从全网被吐槽到被官方赞赏,这变化也忒快了吧?难不成之前王刚说的那些话,真的是帮了他一把?
01从被嘲“出身”到被人民日报“点名”
娱乐圈里一直都有挺努力的演员在,坚持科班出身、起点就高的人不在少数。有些人演技扎实,比那些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演员更用心,也更拼。
能够从无名小卒一路打拼,坚持初衷的演员真是难得,有这份坚持的人不多。而且,从基层起步,到后来被主流媒体“重点关注”,也算是少数的例子了。
刘宇宁就是这样的人,基本上他的经历可以写成一部“草根男主逆袭短剧”了,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这个过程上。
他起初是在辽宁丹东当街头歌手,出于对唱歌的热爱,一直坚持着当歌手的梦想。在走红之前的日子,可真是不太顺心。
为了糊口,也为了追寻唱歌的梦想,曾经当过厨师,做过服务员,还在街头发过传单。
后来,他的摩登兄弟乐队搭上了直播的“顺风车”,在网络上聚集了一批粉丝,人气也逐渐攀升。
《让酒》一火,小哥顺势拿到了从歌手跨界当演员的机会。
这件事对刘宇宁来说,算得上是生命中挺关键的一次抉择吧。
虽然他在《长歌行》里和赵露思的“狼兔CP”反响还算不错,但也有不少网友觉得他的颜值还差点儿,没能达到“古装男演员”的那条标准线。
之后拍《一念关山》时,他身上的“眼睛小、脸长”“像老鼠”这些标签一直挥之不去,甚至还有网友用AI换脸技术感叹他“毁了这个角色”。
这次人民日报的专访直接让他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在采访中,刘宇宁讲了自己从歌手转型当演员的过程,都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他也提到,刚出道那阵子,别说做演员了,就连歌手的身份都被大家不太认可。
他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坚持不断地推出新歌,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品质可靠地唱了超过两百首OST,慢慢地让大家知道了他的名字。
在跨界演戏的时候,他也曾有过自我怀疑,但心里明白自己和专业演员还是有差距,就自己出钱请表演老师来指导学习,力求对每个角色都做到尽善尽美。
他没有让“古装丑男”的标签限制住自己,而是通过每次角色的成长,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大众的偏见,证明自己确实倾注了百分之百的心血。
他的这种坦诚和专注的态度感染了不少人,也说明他能够接受人民日报的采访绝对不是碰巧。
02“非科班”出身也能闯出一片天
提到刘宇宁跨界演戏,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起步的时候要比别人困难得多。
一开始,观众们就说他演技僵硬,觉得长得不怎么样,还吐槽他的台词带点东北腔,一看就出戏。
这些评论他都记在心里了,和粉丝聊天时也总是面带笑容,从不辩解,只是在私底下琢磨着怎么改进。
刘宇宁一直不回避自己身上的难题,而是主动想办法去解决,永远都挺积极的。
不管是在工作场合还是私底下,只要有机会,他总是会把握住,去向前辈请教。
王刚曾经跟他说过:“科班不科班其实没关系。”这句话一出口,就算是为刘宇宁吃了一颗定心丸似的。
他跟刘宇宁说:“要做个好演员,台词得过得去,演技一般都不会差的。”这句话就像给刘宇宁指明了一个前进的目标。
自那以后,刘宇宁下定决心非把台词练好不可,他清楚东北口音挺重,就一点一点地去纠正,每个字都不放过。
所以说,他在后来和宋祖儿合作的《折腰》以及最近火得不行的《书卷一梦》播出以后,几乎没人再拿他的口音开玩笑了,反倒是口碑还提高了不少。
其实像这种靠非科班背景逆风翻盘的例子还挺多的,就拿农村出身的赵丽颖来说,现在这个地位也是水到渠成,她演的“明兰”、“花千骨”、“何幸福”、“楚乔”几乎都成了经典之作。
她从不走科班起步,一路跑龙套,逐渐成长为一线明星,这也说明了坚持和突破的力量。而且,她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无论塑造了多少令人难忘的角色,大家都还会记得她的名字——“赵丽颖”。
非科班出身的演员可能在专业基础上稍显薄弱,但他们的优点也挺明显,尤其相较于一些科班出身的演员,他们更容易放下身段,从基层一步步做起。
他们心里清楚没退路了,只能靠真刀真枪的努力弥补差距。王刚提的台词是基本功,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刘宇宁不就是抓住这条路一头拼命,硬是把自己往实力派那边使劲挤吗?
03人民日报为什么要“点名”刘宇宁?
这次人民日报把焦点放在刘宇宁身上,也算是借此机会给当前娱乐圈的发展方向指个明路。
这些年来,业内对刘宇宁的评价一直挺高的,无论是在《一念关山》《折腰》这类剧里的主演角色,还是在《珠帘玉幕》里的配角位置,他表现得都挺不错,特别讨人喜欢。
他几乎都具备这些优点,比如能帮忙唱OST,粉丝黏性挺强,愿意为数据努力,不摆谱,不争位置,配合得也挺好,做人挺真诚。
很多导演都愿意跟他合作,就算没有王刚一直夸他,连秦海璐在拍戏时都曾去探班刘宇宁,足可以看出圈内前辈们对他的认可和喜欢。
之前有些网友觉得他长得不好看,他在直播中还专门劝粉丝不要跟别的网友发生争执,还笑着喊自己是“鼠系帅哥”来缓和场上的氛围。
#AIGC热点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