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导弹战略威慑
北半球的寒风一吹,俄乌战场的气氛越来越紧张了。俄军对能源设施的打击越来越精准,乌军在顿巴斯那边死守阵地,西方国家虽然一直在提供援助,但力度明显不够,这场拖了好久的战争,现在看起来更像是多方面在互相博弈,局面越来越复杂。
说到底,战争最受伤的还是老百姓。冬天又冷又黑,这成了检验各方意志和耐力的一块试金石。
最近,俄军对乌克兰全境发动了一波大规模轰炸,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电力、能源这些关键基础设施。这次行动中,有10枚“伊斯坎德尔-K”巡航导弹首次大规模投入实战,直接打中了基辅和波尔塔瓦的电力系统。
这款导弹以前可是《中导条约》里的一大争议点。美国之前觉得它射程超过500公里,违反了条约,而俄罗斯则坚持说它的射程不超过490公里。2019年美俄都退出了这个条约之后,这些限制就没了。这次它出现在战场上,不只是为了打仗,更是一种战略威慑——告诉别人,我们的底线是不能碰的。
能源设施遭袭瘫痪
从公开的袭击现场画面来看,这次攻击方式挺特别的:没有那种常规导弹爆炸时火光冲天的场面,更像是一种空中压制式的打击。虽然看起来没怎么冒火,但效果却非常狠,直接瘫痪了关键的能源设施。
当天晚上,乌克兰国家电网紧急发公告,说这是自冲突爆发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火力发电厂袭击。而且被袭击的目标,很多都是2024年刚修好的设施。这说明俄军这次是专门针对乌克兰的能源恢复能力来的,目的就是从根本上削弱乌克兰的战争支撑体系。
之前乌军还声称成功拦截了不少来袭的武器,但实际上的情况是,乌克兰大部分地区,从基辅到哈尔科夫,都开始轮流停电,而不是整个国家都断电。
能源危机与战略要地
乌克兰三大火力发电企业之一的“中央能源公司”确实宣布,他们所有的发电设施都瘫痪了,发电量直接降到了零。不过,这只能说明这家公司占全国总发电量大约14%的产能没了,并不代表整个乌克兰的电力供应完全中断。
冬天本来就是能源需求最高的时候,如果电力供应大幅下降,不仅会影响军队的装备运行和后勤补给,还会直接冲击老百姓的生活。比如供暖停了、供水受限、通讯也受影响,长期下来,这种生存压力可能比战场上的炮火还要可怕,甚至会慢慢瓦解社会的韧性。
对乌克兰来说,能不能在寒冬里维持基本的生活保障和作战能力,很大程度上就看能源设施修复得快不快,以及外部援助能不能及时送到。
顿巴斯地区一直是俄乌冲突的主战场,而红军城(巴赫穆特)的攻防战,现在正成为决定战线走向的关键点。
这座城市的战略意义非常大:它是乌克兰东部一个重要的公路和铁路枢纽,也是顿涅茨克的门户,承担着乌军东线70%的弹药、燃料和食品运输任务。它不仅是乌军在顿巴斯的三大防御支柱之一,也是2024年大规模反攻的重要支点。
泽连斯基之前多次亲自到访并明确表态“绝不放弃”,这也充分说明了红军城对乌克兰的重要性。
俄军控制红军城
从2024年2月俄军拿下阿瓦迪夫卡之后,就开始往红军城那边发起了进攻。这一打就是21个月,双方来回拉锯,最后俄军把战线往西北方向推进了40公里,算是真正控制了这座城市。
现在战场局势也慢慢清晰了:俄军在成功挡住了乌军12次大规模反攻之后,已经完成了在东南和西郊的兵力部署,市区里现在只留着3到5个人的小分队,专门负责清剿行动,基本上已经清理了市区95%的区域。
乌军的主力现在退到了卫星城米尔诺赫拉德,还有西北方向的新防线,对红军城已经构不成直接威胁了。
而库皮扬斯克那边的战况也变得更紧张了,这进一步让乌军陷入了更困难的境地。
俄军解放库皮扬斯克
截至2025年11月11日,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俄罗斯国防部正式宣布,俄军第6集团军已经在库皮扬斯克完成了对被围困乌军的清剿行动。现在,这座城市东部已经完全被解放,大部分城区都已经被俄军控制,只剩下一些郊区区域还需要进一步清理。
之前,俄军通过精准打击,把奥斯基尔河上的浮桥和跨河大桥全部摧毁,彻底掐断了乌军的补给线。被围的乌军本来想靠无人机来运送物资,但无人机运力太小,根本满足不了部队对装备、弹药和医疗物资的需求。
再加上医疗物资严重不足,轻伤的士兵都治不了,重伤的也送不出去,前线的伤员越来越多。更糟糕的是,俄军还专门针对无人机操作员进行打击,这让乌军原本就脆弱的补给方式更加雪上加霜。
俄军稳步推进,乌军节节败退
现在库皮扬斯克包围圈里的乌军残部正在一个接一个地投降。红军城被俄军实际控制,这标志着乌克兰在顿巴斯的防御体系出现了一个关键漏洞,接下来米尔诺赫拉德被拿下也只是时间问题。
从目前的战场情况来看,俄军的作战方式很稳,不急着往前冲,而是慢慢收紧包围圈,切断乌军的补给线,一点点压缩他们的活动空间,让乌军陷入被动局面。
随着红军城的战事基本结束,俄军很可能会把主力调往东北方向,重点攻击康斯坦丁诺夫卡这样的坚固城市。这样一来,整个顿巴斯战线的格局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为战场形势越来越被动,乌克兰对外国援助的依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泽连斯基最近就公开表示,希望从美国买27套“爱国者”防空系统,同时也在向欧洲盟友借这些关键装备。
他在接受采访时还说:“只要战争还在继续,乌克兰就需要更多的援助。”他还明确表示,欧盟和英国现在的支持“永远都不够”。
这次俄军的空袭行动中,一共发射了458架无人机和45枚导弹,包括7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25枚“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10枚“伊斯坎德尔-K”巡航导弹,还有3枚“口径”巡航导弹。从这个数据就能看出,乌军面临的防空压力有多大。
西方援助与乌克兰需求差距大
然而,西方国家提供的援助,跟乌克兰现在迫切需要的武器装备之间,差距还是挺大的。
就在俄军轰炸乌克兰的第二天,法国就宣布要给乌克兰送一些废弃的渔网,用来防御无人机。瑞典和丹麦也说,他们也会提供类似的物资。
按照西方媒体的说法,这些渔网可以用来遮盖军事设备,或者搭建防线,通过缠住无人机的螺旋桨来阻止它们攻击。
泽连斯基安全受威胁
从实际打仗的角度来看,这种援助其实作用不大。比起乌克兰现在最需要的防空系统、大口径炮弹和能源修复设备,这些旧渔网更像是西方国家在展示“我们还在持续支持乌克兰”的一种象征性动作,根本改变不了战场上的局势。
另外,国际社会也开始越来越关注乌克兰国内的稳定情况。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的首席军事顾问、退役陆军上校劳伦斯·威尔科森最近就预测说,如果泽连斯基不能及时离开乌克兰,可能在圣诞节之前就会出事。
他分析说,泽连斯基现在已经慢慢失去了国内一些财阀和民族主义势力的支持,他的未来要么是逃到国外去,要么就可能被暗杀。
乌克兰的困境与依赖
泽连斯基之前虽然通过排除异己、安插自己的人来巩固权力,但他的政权其实还是非常依赖外部支持和战场上的局势。一旦这两点出了问题,国内原本就存在的矛盾很可能会一下子爆发出来。
现实情况是,乌克兰现在陷入了“越依赖外援,就越难自己做主”的怪圈。欧洲给的援助越来越像是一种象征性的支持,真正有实质帮助的越来越少;而美国这边,援乌政策又受到国内政治斗争的影响,到底能不能一直稳定地提供援助,谁都说不准。
泽连斯基一再喊着“需要更多援助”,其实说白了就是战场上处于被动,没办法才这么急着要支援。
长期的战争让乌克兰的经济和社会体系遭到了严重打击,工业几乎停摆,基础设施也毁得差不多了。就算战争结束了,重建起来也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冲突背后的深层博弈
这场冲突已经不只是谁占了哪块地那么简单了,它现在变成了涉及能源安全、战略较量和全球秩序的多方面博弈。
比如,能源设施一直被破坏,顿巴斯那边的战线也在不断变化,外面的援助真假难辨,国内局势也暗藏风险,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让乌克兰现在处境特别复杂。
冬天来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却在一天天加重。不管是俄乌双方,还是背后支持他们的势力,都得好好想想这场冲突到底值不值得。
战争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回到谈判桌上,坐下来平等对话,找到共同点,才能真正给两边的老百姓带来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