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于子迪刷新纪录,如何守护她的未来?

 187     |      2025-11-24 06:03:26

13岁少女于子迪以2分07秒41打破亚洲纪录,站上全运会最高领奖台。这一刻,掌声如潮。而就在不到一年前,她在世锦赛上还因成绩未进前三被外媒质疑“训练过度”,称其“眼神疲惫,像被推上赛道的童工”。同一个孩子,一面是“天才少女”的欢呼,一面是“竞技剥削”的指控。荣耀与争议如影随形,提醒我们:当举国为少年冠军喝彩时,更应冷静发问——我们准备好保护她了吗?

于子迪的成长轨迹堪称神速:6岁启蒙,10岁首战全国赛,11岁成最年轻全国奖牌得主,13岁便刷新亚洲纪录。她的每一次出发,都承载着中国游泳未来的期待。但真正重要的不是她游得多快,而是她能否在高压、曝光与期待中,走得更远。天才的诞生是奇迹,而天才的存续,则需要制度。

中国并非没有保护未成年运动员的政策。2010年国务院文件明确要求保障运动员文化教育权利,2025年反兴奋剂中心更出台《未成年运动员权益保护指南》,强调心理安全与隐私保护。国家队设有远程教育系统,地方体校也推行体教融合。制度框架看似完整,但执行落差巨大。叶诗文曾因舆论压力陷入抑郁,一度从清华休学复出;她坦言“每场比赛都在水里哭”,却无专业心理干预。这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我们的保护,多是“事后补救”,而非“全程护航”。

真正的保护,必须前置。美国大学生游泳运动员Ben在每周20小时训练下仍保持3.5以上GPA,靠的不是天赋,而是NCAA将学业与竞技并重的硬性制度。澳大利亚运动员蒂特马斯因健康问题退役,社会给予尊重而非指责,她的转型被视为成长而非失败。在这些国家,青少年运动员不是“特殊群体”,而是“全面发展的人”。家庭、学校、社区构成情感支持网络,失败被允许,热爱被尊重,出路被多元设计。

反观国内,许多小将仍面临“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放弃学业全力冲金,要么退役才能读书。于子迪的目标是奥运冠军,但我们更应问:如果她某天不再夺冠,她还能是谁?她是否有权选择休学深造?是否有心理医生常驻队中?她的隐私是否能在舆论风暴中得到庇护?

冠军终会老去,而人的一生很长。我们不该让一个13岁的孩子,用整个童年去兑换一枚金牌。真正的体育强国,不只产出冠军,更懂得如何让每一个为梦想拼搏的少年,在荣耀之外,依然拥有完整的人生。保护于子迪,不是限制她飞翔,而是为她准备好降落的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