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成功试飞全球首架舰载隐形无人机,最快飞行速度达690英里小时

 105     |      2025-11-24 01:26:34

歼-20飞行员一句“威龙收到,已与玄龙协同”,背后隐藏着一场全球空战格局的悄然变革。

对于许多人来说,也许还停留在美军X-47B项目被搁置的那一刻,但中国却已悄然将“有人-无人协同作战”推向实战阶段,走出了美国八年未能跨越的关键一步。

2025年11月11日,中国空军建院76周年纪念微电影《梦远》首度公开展示了攻击-11隐身无人机与歼-20、歼-16D协同作战的壮观画面,三机组成的三角编队在云层间呼啸而过,画面极具震撼力。

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新型作战体系的首次全球亮相。

编号“玄龙08”的攻击-11无人机向歼-20“威龙”报告阵位,得到长机简明有力的回应。

看似简单的对话,背后却是中国军工六年磨一剑的成果,也是美军至今未曾解决的难题。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一刻的出现,意味着传统空战模式正在被重塑。

在“梦远”这部微电影中,三机编队的分工各显神通。

攻击-11采用飞翼布局,雷达反射截面积仅为0.001平方米,几乎和飞鸟大小无异,隐身效果显著。

它能以0.9马赫的速度穿梭于1500公里作战半径内,内置弹舱可携带2吨弹药。

歼-16D则发挥强大的电子战能力,可压制敌方雷达,为整个编队提供电磁安全伞。

歼-20凭借优异的隐身性能和机动能力,成为撕开敌方防线的“矛头”。

攻击-11作为“忠诚僚机”,勇敢地冲在最前方,进入高风险区域承担侦察和打击任务。

三机组合形成侦察、干扰、打击的闭环,被称为“踹门”战术。

攻击-11首先摧毁敌方防空系统,歼-20负责清除空中威胁,歼-16D提供电磁干扰和掩护。

俗话说“兵贵神速”,三机协同不仅提升了作战效率,还为中国空军打开了体系化作战的新大门。

2025年9月,攻击-11机翼折叠铰链的照片首次曝光,两个月后,有网友又拍到其放下着舰尾钩试验的画面。

这些细节无疑表明攻击-11已经实现了舰载化的关键技术突破。

与中国076型两栖攻击舰的电磁弹射系统高度适配,攻击-11的舰载版本或将部署于福建舰及076型舰艇之上。

这一进展意味着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隐身无人机舰载作战的国家。

与之对比,美军MQ-25无人机目前仅能承担空中加油任务,而早在2013年就完成航母起降试验的X-47B项目则早已被终止。

法国的“神经元”和英国的“雷神”仍处于技术验证阶段,还未跨入实战门槛。

由此看来,在无人机舰载应用领域,中国已然抢占了先机。

回望攻击-11的发展之路,可谓“六年磨一剑”。

2019年国庆阅兵上,攻击-11首次亮相,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到了2025年,攻击-11无论是外形还是技术细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机翼舵缝内移、排气口结构独立、模块化拼缝设计,这些改进都针对舰载和复杂作战环境进行了优化。

采用S形进气道和隐身排气的设计,大幅降低了雷达和红外信号,飞控系统支持直接力控制,即便无尾布局下,依旧保持高机动性。

EOTS-86光电瞄准系统为攻击-11提供了200公里级的态势感知能力。

2025年6月,攻击-11在巴黎航展高调亮相,同期卫星图像显示它频繁现身于076型舰艇附近。

甚至在日喀则的高原机场也有其踪影,显示出其对多种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

正所谓“好马配好鞍”,这架无人机已从单打独斗转向体系化作战,是中国空军技术突破的重要标志。

体系作战的真正实现,离不开信息传感与指挥系统的联合。

歼-20S双座型正是这一体系的“大脑”,后座飞行员专职指挥多架攻击-11。

AI自主决策系统赋予无人机在强电磁干扰下独立规划航线的能力。

央视公开画面显示,攻击-11机腹弹舱可开启,最多可携带8枚制导炸弹或反辐射导弹。

与歼-20协无人机能够前出侦察、吸引火力、甚至充当“飞行弹药库”,降低有人战机的风险。

攻击-11深入高危空域作战,让飞行员不必“以身犯险”。

这种配合下,歼-20与攻击-11的关系就像“老大带小弟”,但小弟却能独当一面,甚至能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

战略传播的每一步都精心设计。

空军选择在11月11日发布微电影《梦远》,影片中不仅有反导拦截的首次公开画面,也有歼-20发射中距弹的高光时刻,更有三机编队呼啸而过的壮阔场景。

画面中,攻击-11编号“玄龙08”向“威龙1号”歼-20报告阵位,“已达6号阵位”,这简单的对话透露出攻击-11已被纳入实战化指挥体系。

军事专家宋忠平称三机组合为“急先锋”,主要担当第一波次打击任务。

与美军高调展示不同,中国选择通过官方媒体逐步释放信息。

从2019年首次亮相到2025年体系作战演练,六年间的每一步都走得稳扎稳打。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系列公开展示背后是体系化军工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三机编队掠过天空的画面经网络传播,引发全球军事论坛热议。

细心者注意到,歼-20在编队中位置靠后,攻击-11则突前,似乎意味着无人机已成为冲锋在前的“急先锋”。

这种编队结构,也许正暗示着作战理念的根本改变——无人机将承担更高风险任务。

与此世界其他国家还在为“无人机空战伦理”争论不休,中国却已将理论变为现实,把“纸上谈兵”变成了“真刀真枪”。

俗话说“船到桥头自然直”,在体系化作战路上,中国似乎已划到了下一座桥。

综合来看,攻击-11的发展过程与各国无人机项目形成鲜明对照。

美国MQ-25聚焦于加油,X-47B虽早有技术积累,但项目告一段落。

欧洲的“神经元”“雷神”尚未进入实战。

中国则在六年内推动攻击-11完成体制、技术与作战模式三重跃进。

每一次公开亮相,都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和技术进步作为支撑。

这种稳步推进的方式,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对于舰载化应用而言,攻击-11的折叠翼和尾钩试验,预示着很快会有更多新画面出现在公众视野。

正如老话说的,“好戏还在后头”,舰载型攻击-11何时在福建舰甲板降落,成了下一个值得关注的悬念。

在歼-20、歼-16D和攻击-11的三机协同体系下,空战模式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未来的战场,不再仅仅是“钢铁巨兽”的单挑,而是智能装备与体系联动的整体较量。

中国空军选择用一部微电影开启这一篇章,既是自信的流露,也是对未来空战新常态的预演。

如今,三机编队的画面已经成为全球军事圈的热议话题。

空战的棋盘上,谁能走得更远,还要看下一步棋怎么落。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