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要输给印度?新加坡预言出炉,人口优势能否逆转经济走势

 145     |      2025-11-23 23:17:51

中国真要输给印度?新加坡预言出炉,人口优势能否逆转经济走势

李显龙一句“印度经济有望超越中国”,让不少人瞪大了眼,这种设想,前几年说出来还可能被当作笑话,现在倒成了研讨场合正儿八经的议题。真的就凭着人口年轻、基数庞大,印度十年、二十年后能站到中国前头?许多中国人听到这一说法,本能地觉得不顺耳,但仔细一想,又仿佛哪里似曾相识。不过,李显龙的话,真有那么简单吗?头疼的好像不只是数字。

镜头拉回查塔姆研究所那个午后。大批媒体安静围绕着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一脸笃定。他指着联合国人口统计表,讲印度14.28亿人口,年轻人比例超过65%,中位数才28岁。对比中国,中值年龄快40岁,人口红利转折点已然潜伏。过去“年轻人口=增长潜力”的公式在他嘴里反复被加粗。数据新鲜,论据明明白白。

问题是,这种“年轻=增长”的逻辑,放在历史上成了一部部笑话!尼日利亚青年满街跑,经济年年喊难。印尼、埃及也差不多。就凭人数能决定命运?推演到印度,立刻就不灵了。城市贫民窟照样挤满年轻人,工作找不到,只能在外卖、开三轮、街头小摊里盘旋。事实打脸,联合国的美好曲线,不一定能带来现实的希望。

印度的青年失业率突破16%,女性很多根本进不了正式职场。网络爬虫一查,世界银行报告说,只有不到10%印度人能熟练用英语或者电脑。全球数字化滚滚向前的时候,他们甚至没法上主流的网课,谈何未来?高等教育窄门极少人能挤进去。大量劳动力流向非正规领域,数据看起来亮眼,生活实际不堪。也许,本以为鼓鼓的人口会撑起大厦,可底下全是沙子?

再看跨国企业。都说工业链将来会向印度迁移,印度制造号角吹了好多年。可富士康、三星这些大牌,试了试——纠结、观望、甚至用脚离开。有的去了越南,有的跑到印尼。访问者在班加罗尔看到工厂,新设备挂机,偶尔耗电异常就瘫痪半天。数字挺好看,实操掉链子。反而成了拖累。

李显龙会没看见?不会。他能一语道破大国博弈,也很会推敲伴随的风险。这时候,他突然坦白地谈印度,更多是外交语言,各方都有分量。新加坡一直以马六甲关口自居,川流的航道和集装箱让经济闪亮起来。等到2024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涨到9823亿美元,天平明显倾斜。不少新加坡学者不安,担心未来航运议价权被进一步挤压。

毕竟,中国已将目光投到新通道:中老泰铁路、北极航道、中缅、中巴走廊一个个铺进现实,很多桥和港口正逐步消解对马六甲的依赖。这种地缘格局变了,新加坡想不担心也不可能。李显龙的发言,转身就是一场系统的话术。他同时表达给西方,给印度,也给自己。他呼吁平衡现有国际秩序,就是希望新加坡仍能混得不错。他的领导团队,私底下比谁都拎得清。他怕的是,一旦中国顺利跳出旧贸易框架,马六甲就容易从主角变路人。

他把印度捧得高,就是想让周边多一对平衡杠杆。想想看:一边让印度进来掺合中国的事,一边暗示西方自己忠于规则体系。其实新加坡明白,自己的最优利益从来不在对抗谁,而是让所有人——无论中美还是印度——都离不开自己。这种转身、变调、选边,实用性暴露无遗。很会精打细算,却夹带着焦虑。

不过,这种剧情也常见。十年前,李显龙还在警告中国,不要挑战美国那一套,他的原话曝光时被网上笑作“言论180度大转弯”。但有时候,他又会肯定中国崛起对东南亚大有裨益,动作快得让人看不清实际态度。实际情况是,经济实力如果够强,别人的场面话毫无意义。中国的产业体系和科技梯队,过去几年真是肉眼可见地进化了,很多欧美企业都要靠中国市场。

一些人会说中国极度依赖出口,但事实上,国内消费力、供应链自控力一年比一年强悍。新产业拔地而起,电动汽车、高铁、5G都闪耀全球。每项新政策出台,都被外界拿放大镜看。中国养育着世界最庞大、高效的工程师群体,国际上同档次的产业生态,基本找不到第二家。就算不可避免步入老龄化,中国官方应对举措一步步上马,养老体系、医疗配套慢慢变得有弹性。社会创新能力继续迭代,产业结构往上走,外部扰动反而成了发展的催化剂。

但另一种声音也该被听见:有些学者提醒,人口红利终究有尽头。即使中国内卷出效率,终究也要面对劳动力下降、消费变缓。外资撤离不是全无征兆,过去几年,有小部分制造链确实流往东南亚。难道真的没有里外危机?其实新周期刚开始,和以往不完全一样。谁也说不准接下来的风浪平不平稳。数字和趋势,哪天就突然变脸。

再看印度。它本身问题很多,体制、文化、宗教、教育都很碎片化。总理莫迪喊了很多口号,每天承诺新蓝图。民众既渴望进步又习惯于现有生活。科技企业偶尔闹出大新闻,过后又陷进当地规则的泥潭里。就连孟买金融城也常常遭遇电力中断。这显然与李显龙的“印度奇迹”说法有距离。但凡仔细看过印度基层工作、农村现状,很难不皱眉头。不过,这么说下去,好像又给自己留了退路——谁说印度不能十年后异军突起?

亚洲格局如此复杂,印度的挑战和潜力确实并存。一边是基数巨大带来的市场诱惑,一边是治理和制度的糊涂账。碰到全球资本青睐的风口,也会一夜爆红;可转瞬就是天桥底的失业青年。一部手机、一台摩托,在城市街头反复折腾。好像永远在等待历史性飞跃。但人还是没变,走到哪,都像各自孤岛。

新加坡自身也常常左右为难。处在国际贸易航线上,吃大国红利,又怕忽然失宠。马六甲扼守之地,随时被绕行。政策制定高明,抗风险能力有限。常常刚讲一套政策,转头又要学另一种语言。气氛天天变,政策鹰鸭混杂。李显龙放狠话也好,讲漂亮话也罢,谁都明白他没有义务管其他国家的感受。

所以回头再想,李显龙那些畅谈中印的场面话,没有必要上纲上线。哪有那么多既定路线?今天唱衰中国,明天可能看涨。每个国家都只盯住自己最实在的利益,一旦利益转变,口风、立场随时变脸。有时候喊一句口号,连他本人都未必相信,纯粹就是当场的外交弹药。

真正要紧的,还是自己事自己干好,谁的噪音都挡不住落地的产业、创新的动力。

那些在数据堆里寻找答案的专家,永远不会理解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焦虑。城市建设、工厂园区背后,是数以百万计的一线劳动。印度的三轮车夫、浙江的制造工人,和新加坡的码头装卸员,都有各自的挣扎与追求。外部环境怎么样,地缘风浪怎么打,最终都要靠自己的脚掌着地。

其实口水仗谁都能打,真相未必重要。每年都有人定“中印超越”时间表。去年是十年后,今年又二十年。下次说不定,连十个月都不够。对中国来说,没什么神秘的“人口魔法”,更多是苦差事、实干长劲儿。新老问题交错,外界风声越大,越要少点急躁。

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观点?其实也未必。或者过几年,谁也无法预测哪一个变量会突然变天。中国、印度、新加坡,都会反反复复调整自己的牌。谁都指望奇迹,但奇迹其实稀有。

最后,其实没那么多结论,全世界各自打算盘,东南西北都要博弈。各自向前,各自慌乱,也各自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