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
就像你等了三年的游戏大作,官方每天挤牙膏一样放点截图,就是不说发售日期。
社区里老哥们都快把截图用显微镜盘出包浆了,天天在论坛哀嚎。
突然有一天,没任何预告,游戏直接解锁了。
福建舰的入列,就是这个味儿。
新华社一则短讯,没图,惜字如金,搞得跟什么机密文件一样。
这套路,祖传的,主打一个“你们先猜”。
然后,全网的军事博主和军迷们就像饿了三天的狼,闻到了一丝肉味,瞬间炸锅。
图片、视频,开始一滴一滴往外漏,每一帧都恨不得暂停下来,放大,再放大。
这哪是新闻发布,这分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大型线上“大家来找茬”兼“看图说话”高级PUA活动。
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让你抓心挠肝,让你欲罢不能。
说白了,这就是实力到位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猫戏老鼠”的从容。
想当年,我们看别人家的航母,那叫一个羡慕嫉妒恨。
现在,我们自己成了那个“别人家”,开始享受这种“让你急,但你又干不掉我”的快乐。
魔幻的是,这艘船的入列仪式,其实5号就办完了。
硬是憋了好几天,连自家“中国军工”这个浓眉大眼的账号都忍不住了,先甩出个海试视频给大家解馋,配文仿佛在说:“弟兄们,知道你们等急了,先拿这个垫吧垫吧,大的要来了。”
今天,大的终于来了。
一、甲板上的“全家福”,藏着一本新版战争说明书
这次官方放出的视频很短,但信息量密度堪比压缩饼干。
福建舰那宽得能开运动会的飞行甲板上,最扎眼的就是那三条电磁弹射器轨道和四道阻拦索。
这玩意儿可不是摆设,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航母战斗力的生成逻辑。
以前的滑跃起飞,好比你从一个斜坡上往下骑自行车,得靠自己蹬,速度和载重都有限。
歼-15因此得了个“飞鲨”的外号,但也背上了“短腿”的包袱,油和弹不能两全,出去转一圈就得赶紧回家。
现在电磁弹射是什么?
它是一个巨人,在后面猛推你一把。
相当于你骑自行车,后面绑了个火箭助推器。
结果就是,飞机可以“满油满弹”起飞。
“满油满弹”这四个字,听着简单,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作战半径翻倍,滞空时间翻倍,攻击力翻倍。
以前只能在家门口晃悠,现在能直接去别人家小区门口遛弯了。
以前是保安,现在是片警,管的片儿大了,威慑力完全不是一个次元。
更骚的操作是,甲板上停着的那一排“新玩具”,简直就是一场精心准备的产品发布会。
歼-35,我们的新一代隐身舰载机,终于大大方方地站了出来。
眼尖的网友发现,它的机身侧面开了一个小口,里面是内置的登机梯。
曾几何时,我们看着F-35那个科幻的折叠梯子,口水流了一地,觉得那才是“先进”的象征。
再看看我们歼-20那需要地勤大哥吭哧吭哧推过来的外置梯子,总觉得差了点意思。
其实这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需求问题。
歼-20是陆军马鹿,讲究的是地面保障体系的完备。
歼-35是海军陆战队,讲究的是在茫茫大海上“自给自足”。
航母甲板寸土寸金,哪有地方给你摆那么多外置设备?
所以,内置登机梯不是为了耍帅,而是为了实战。
这一个小小的梯子,背后是整个设计思想的迭代,是从“大陆军主义”到“蓝水海军”的深刻转变。
再看旁边的直-20F反潜直升机,机翼下赫然挂着两枚YJ-9轻型反舰导弹。
这就有意思了。
直升机挂反舰导弹,这是要干嘛?
说白了,就是“大材小用”的极致体现。
YJ-9专门用来揍那些几百吨的小艇,比如导弹艇、巡逻艇。
这意味着,福建舰的防御圈,已经细化到了“苍蝇”级别的目标。
你派大军舰来,我有歼-15T和歼-35伺候;你派小破船来搞骚扰,我直接派直升机,用“牛刀”专门杀鸡,突出一个“降维打击”。
还有那个长相有点呆萌的空警-600预警机,它才是整个航母战斗群的“大脑”。
有了它,福建舰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作战平台,而是一个移动的空中指挥中心,是整个战区网络的一个关键节点。
这场“全家福”,展示的不是几架飞机,而是一整套全新的海空作战体系。
涵盖了隐身突防、制空作战、对海打击、预警指挥、反潜压制……这是一个完整的、可以自我闭环的“移动国土”。
二、两个老头,和一个国家的野心
在新闻画面一闪而过的镜头里,有两个身影特别值得玩味。
一个是孙聪院士,歼-35的总设计师。
一个是马伟明院士,那个凭一己之力把中国舰船电力系统拉到世界之巅的男人。
他们俩的出现,比任何宏大的口号都更有说服力。
这就好比你买了一辆顶配跑车,打开引擎盖,发现上面有法拉利创始人和顶级发动机工程师的亲笔签名。
这传递的信息就一个:正品,顶配,放心开。
孙院士是来验收自己最得意的“孩子”在航母上的表现。
歼-35能不能和弹射器完美配合?
能不能在严酷的海洋环境下稳定发挥?
这些都需要他这个“亲爹”来现场把关。
而马伟明院士,他站在这里,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当年他那句“领先就领先美国”的豪言壮语,还言犹在耳。
电磁弹射,听着高大上,本质就是个“电老虎”。
要在航母这个狭小的空间里,瞬间产生并稳定输出足以将几十吨重的飞机弹射出去的巨大电能,还要保证全船其他设备正常运转,这是世界级的难题。
老美的“福特”号就因为这个问题,成了“趴窝女王”,战斗力迟迟无法形成。
而我们的福建舰,根据一些数据显示,其电磁弹射系统可以在1分钟内完成一架歼-35的弹射,日均起降次数能达到270-300次。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福建舰拥有极高的出动效率,可以在短时间内向战区投送大量的空中力量。
马院士的出现,就是无声地宣告:我们不仅解决了这个世界难题,而且解决得很好。
我们不仅有电磁弹射,我们还有能让电磁弹射“敞开了用”的“超级充电宝”。
这两个老头,一个造出了最锋利的“矛”,一个造出了最有力的“臂”,他们俩安静地站在甲板上,看着自己的心血结晶,那种画面,比任何阅兵都更让人心潮澎湃。
这背后,是一个国家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开始领跑的艰辛历程,是一代代军工人用头发换来的技术爆炸。
三、从“离航母有多远”,到“004还会远吗?”
我至今还记得,2006年,《环球时报》的头版标题是《中国离造航母有多远》。
那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航母的渴望与迷茫。
那时候,航母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短短十几年过去,世界线仿佛发生了偏转。
我们有了辽宁舰,那个从乌克兰拖回来的“半成品”,我们把它改造成了合格的训练舰,培养了第一代舰载机飞行员,解决了从0到1的难题。
我们有了山东舰,在辽宁舰的基础上,我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造出了第一艘国产航母,解决了从1到N的复制问题。
现在,我们有了福建舰。
它不再是模仿,不再是改进,而是一种全新的创造。
它代表着我们已经彻底掌握了航母最核心、最尖端的技术,开始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规则。
三艘航母,三种不同的技术状态,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构成了一个清晰的、令人敬畏的进化路径。
军事专家张雪峰说,福建舰是南海的“定海神针”。
这个比喻很形象。
南海这片“池塘”,风浪一直不小。
以前我们是岸边的保安,嗓门再大,手也伸不了那么长。
现在,我们直接把一个移动的、带机场的、全副武装的“警察局”开到了池塘中央。
谁再想来这里“炸鱼”,就得掂量掂量,自己那小渔船,经不经得起舰载机的“友好问候”。
向海图强,舰指深蓝。
福建舰的入列,不是终点,恰恰是一个新的起点。
它标志着人民海军正式迈入“三航母时代”,也标志着我们的目光,已经从近海防御,真正投向了那片更深、更蓝的星辰大海。
所以,004还会远吗?
明天的《环球时报》,又会发点什么呢?
想想就让人激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