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这事儿,有时候跟公司搞项目竞标一模一样。
PPT要做得漂亮,目标要清晰,最关键的是,要让对手按你的剧本走,直到最后被你一脚踹出局。
1939年初,日军华中派遣军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一群高级参谋盯着地图上的“南昌”,眼睛里放着光。
这地方,说白了,就是当时江南战区的大动脉接口。
国军第三战区和第九战区的几十个师,靠着浙赣铁路这条“脐带”输血续命。
日军第十一军的司令官,叫冈村宁次。
这个狠人拿到的“项目需求”非常简单粗暴:拿下南昌,剪断脐带。
这就好比要搞垮一个大集团,不是去砸它每个分公司,而是直接掐断它的现金流。
简单、高效,还带着一种外科手术般的冷酷。
项目启动时间:3月上旬。deadline:雨季之前。
一个完美的计划,从来都不是一根筋地猛冲。
高手过招,讲究的是虚实结合,声东击西。
冈村宁次的方案,简直就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商业战争”案例。
第一步,叫“制造噪音”。
你以为主战场在南昌?
错了。
冈村宁次先把棋子落在了几百公里外的江北。
他派出手下的第16师团,一个任务:去汉水流域搞事情,越大越好。
这步棋骚就骚在,它是一个阳谋。
当时国军最怕什么?
怕日军利用汉水涨水期,给你来个人工决堤,水淹七军。
所以,第16师团浩浩荡荡地往安陆、钟祥一带A过去,国军一看,卧槽,这帮鬼子要动汉水的心思!
神经立刻被牵动了。怎么办?调兵!赶紧从江南主战场抽调精锐部队,火速增援江北。
结果呢?
正中下怀。
第16师团就像那个在KTV里鬼哭狼嚎吸引保安注意力的酒鬼,他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另一伙“真·小偷”创造潜入金库的机会。
日军的战报里轻描淡写地写着:“达到牵制的目的”。
这几个字背后,是国军数个师的疲于奔命和战略重心的被迫转移。
你看,战争的艺术,首先是心理学。
第二步,叫“侧翼穿插”。
主攻还没开始,另一支小部队已经悄悄动了。
村井支队,一支规模不大的偏师,坐着海军的小船,从鄱阳湖水路出发。
他们的目标是吴城。
这个地方,就像一栋大楼的消防通道。
平时没人走,但一旦有事,从这里插进去,可以直接捅到核心区域的腰眼上。
3.18号出发,在海军炮火的掩护下登陆,硬是啃下了国军的顽固抵抗,23号占领吴城。
然后呢?
不急着冲,而是开始“打通赣江及修水”,说白了,就是给即将到来的主力部队清理河道,铺好红地毯。
一个搞佯攻,一个抄后路。
两颗闲棋冷子,已经把整个南昌外围的防御体系搅得心神不宁。
现在,主角该登场了。
第三步,也是最核心的一步:“雷霆一击”。
南昌的北大门,是修水河。
国军在这里构筑了数道坚固阵地,由第十九集团军罗卓英部重兵把守。
正常打,就是一场血腥的消耗战。
但冈村宁次在等一个东西。等什么?等天时。
魔幻的事情发生了。
3.19号,日军第101、106两个主力师团完成了渡河准备,结果天降大雨,修水河水位暴涨3米。
国军修在河岸的阵地,直接被水淹了。
更要命的是,水下那些用来阻止敌人渡河的障碍物,大部分被洪水冲得一干二净。
国军傻眼了。这找谁说理去?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亲自下场帮日军清场。
日军的指挥官看到这场景,估计心里都乐开了花。这简直是上帝送来的“外挂”。
3月20日16时30分,时机成熟。冈村宁次下令:总攻。
二百多门重炮、轻炮同时发出怒吼,炮弹像犁地一样把修水南岸的阵地翻了一遍又一遍。
19时30分,夜幕降临,第106师团开始渡河。
仅仅10分钟,先头部队就成功登岸,占领了前沿。
20时,第101师团也开始渡河,5分钟后,先头部队也站稳了脚跟。
两个师团像两把烧红的尖刀,趁着夜色和炮火的掩护,连续突破。
打到21号拂晓,国军纵深2公里的三道主阵地,全线崩溃。
就在步兵玩命冲锋的时候,工兵部队在后面玩命地架桥。
天亮时,一座能过车辆坦克的船桥,已经在修水河上架设完毕。
效率!这就是工业时代战争的恐怖效率!
第四步,是“疯狗出笼”。
桥一通,真正的大杀器就来了——战车队。
这支由战车第五大队、第七联队等组成的装甲矛头,在21号凌晨2点就开始用船艇渡河。
中午渡河完毕后,甚至没等全员到齐,就直接嗷嗷叫着冲了出去。
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追击!追击!再追击!
什么叫降维打击?
这就是。
当时的中国军队,严重缺乏反坦克武器。
面对这些横冲直撞的铁疙瘩,血肉之躯的抵抗显得无比悲壮和无力。
战车队一路狂飙,22号下午5点20分占领安义,晚上9点半就冲进了奉新。
光这一天,就缴获了国军38门大炮,包括4门10厘米加农炮和3门12厘米榴弹炮,这些都是当时绝对的重武器。
丢盔弃甲,说的就是这个场面。
这群铁疯狗冲得太快,甚至一度把自己的后勤给甩掉了,陷入了燃料不足的窘境。
怎么办?
空投!
日军飞机直接飞到前线,把一桶桶汽油扔下来。
加满油的战车队,锐气不减,继续猛冲。
25号晚上到达乌鸡铺,26号直接冲到南昌西北的赣江大桥——中正桥。
就在他们准备过桥,一举拿下南昌的时候,最戏剧性的一幕来了。
11时20分,“轰”的一声巨响,中正桥被守军炸毁。
这是最后的倔强。
但对于已经杀红了眼的日军来说,一座桥,已经挡不住他们了。
主力部队第106师团和第101师团,从奉新、安义等地分路包抄过来。
26号,他们到达赣江边,没桥怎么办?
用民船渡河!
他们征集了大量民船,主力部队就这么蚂蚁搬家一样渡过了赣江。
27号,渡过江的日军击溃了沿途最后的抵抗,从南面切断了浙赣铁路。
同日,第101师团从西面攻入南昌市区。
南昌,陷落。
从3月20日发起总攻,到27日占领南昌,仅仅一周时间。
日军战报里的数字,冷冰冰地记录了这场“完美风暴”的战果:国军遗弃尸体约24000具,俘虏约8600人。
而日军自己呢?
战死约500名,负伤约1700名。
这个交换比,触目惊心。
我们今天复盘日军的这份作战记录,不是为了吹嘘它的“武功”,而是要去直面一个冷酷的事实:现代战争,从来不是靠一腔热血就能打赢的。
它是一场涉及到情报、后勤、心理、科技、战术,甚至天时地利的精密系统工程。
日军在南昌会战中展现的,正是这种系统性的、程序化的、不带一丝感情的战争机器的可怕之处。
每一步都踩在点上,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咬合,甚至连老天爷的“意外馈赠”都能被迅速利用,转化为战术优势。
读懂了这份来自对手的“项目复盘报告”,才能真正理解,我们当年面对的,是一个何等恐怖的敌人。
也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在那样的绝境下,坚持抵抗下去,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和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