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毛主席将才14岁的肖华托付给了红四军的政委罗荣桓,并预言:“此子日后必将成就非凡。”自此,肖华由兴国的“赤色少年”蜕变为少共国际师的政治委员;在冀鲁边区的磨砺中,他更是从“娃娃司令”成长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上将。
1955年肖华夫妇合照
青春的活力,更添这位历经烽火洗礼的将军以不凡的传奇色彩。随着《长征组歌》的旋律在华夏大地上广泛传扬,人们也结识了一位诗人——肖华。
然而,在“文革”期间,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肖华竟以一种神秘莫测的方式失踪。七年时光转瞬即逝,他却又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现身于天安门城楼之上。
肖华失联,谜团待破。
与江青叶群结怨,受报复。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肖华在江青的家乡任职时,便敏锐地察觉到了她品性上的不足。在“文革”爆发前夕,江青曾多次流露过渴望在总政治部兼职的心愿,并向肖华提出过这样的申请,但肖华并未予以同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位中共中央领导的夫人向肖华提出了有关叶群生活作风的疑问。自那以后,肖华在叶群的心中,便多了一份难以驱散的忧虑。
自“文革”爆发,林彪的势力迅速攀升,叶群亦以“左”倾形象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那些对她政治生涯可能构成“威胁”的人物,成为了她报复的焦点。
于是,在处理肖华的问题上,江青与叶群意见一致。谈及肖华时,她们曾这样表示:“他们曾欺凌于我们,如今我们应携手并肩,你若有冤屈,我愿为你伸张,而我所受的委屈,你也应感同身受。”
在“文革”初期,林彪、江青等人对肖华施加了持续的压力,指使造反派对其进行了抄家和多次批斗。叶剑英、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为肖华仗义执言,与陈伯达、江青等人展开了激烈的正面抗争。毛主席亦明确表态,坚决保护肖华免受伤害。
1967年3月3日,为捍卫肖华同志的荣誉,维护军队的稳定,周总理亲自主持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会议。此次会议邀请了总政治部系统及军队院校的造反派代表,共计6000人参与。会上,总理对造反派对肖华同志的残酷迫害以及他们对军队秩序造成的严重破坏进行了严厉批评。紧接着,他详细回顾了肖华同志的革命生涯,从上午9时一直演讲至中午12时。
周总理曾感慨道:“我比在座的任何人都要更了解肖华。他是我一同成长起来的,记得他小时候衣着简陋,那时的我就已经认识他了。是毛主席亲自将他调入,毛主席对他充满信任,并倾心培养。他的启蒙老师便是毛主席。从‘红小鬼’成长为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同志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数十年,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如此杰出的同志,怎会反对毛主席,反对党的领导呢?你们会唱《长征组歌》吗?能否创作出这样的佳作?如果没有对毛主席的真挚情感,是难以创作出如此作品的。《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歌词生动形象,《长征组歌》的每一部分我都能熟练演唱,为何我们不能一起吟唱呢?怎么能说《长征组歌》是所谓的‘大毒草’?”
自6000人大会圆满闭幕,局势虽一度得以暂时安定,但这份宁静并未持久,很快便再次堕入了无政府主义的混乱之中。在江青、叶群的煽动下,造反派对肖华的批斗活动持续不断。然而,面对接踵而至的重重困境,肖华依旧坚守在岗位上,以顽强的意志持续工作了两个月的时光。
5月13日,一场因文艺演出参与者归属问题引发的激烈冲突在两派军队与地方造反派之间爆发,导致伤亡惨重。肖华同志果断介入,迅速平息了这场暴力风波。但江青及其同党却暗中操控,煽动造反派,将此次事件的罪责转嫁给肖华同志,并指使他们在天安门广场张贴指责肖华同志的大字报。
在局势突变之际,周总理果断作出决策,命肖华夫妇迁往西山定居。但就在他们尚未动身之前,数十辆由造反派操控的车辆已将肖华的居所严密包围。
肖华已承受批斗之苦超过一个月,肝炎的折磨让他身心俱疲。在无奈之际,他只得向毛主席写信求助。毛主席迅速作出批示,要求造反派停止对肖华的攻击,并考虑到肖华身体本就虚弱,应给予其充分的休息。对于任何疑问,都应通过书面形式进行检查,以此作为事件的终结。尽管如此,事件并未因此平息,一个旨在置肖华于死地的阴谋正暗中策划之中。
(2)肖华神秘失踪
1967年12月,在江青等人的暗中操纵下,造反派精心炮制了一份《关于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肖华罪行及处理意见的报告》,随后将该报告分送至毛泽东、林彪、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以及中央文革小组。这份报告充斥着无端诬陷和虚假指控,罗列了肖华的“六大罪状”。
“长久以来,总政治部一直由彭德怀、黄克诚、谭政、罗瑞卿、肖华等杰出将领领导。他们倾注心血,将其塑造成坚如磐石、难以攻破的资产阶级独立堡垒,宛如刘、邓二位在我军内部精心藏匿的一处隐秘的暗店。”
1968年的初春,江青和叶群暗中指使造反派,将肖华秘密拘禁在距离总政治部不远处的松树胡同一隅。从此,肖华仿佛从人间消失,音讯全无。
肖华被拘禁的狭小空间仅占地5平方米。室内,厚重的铁板紧紧封住了窗户,而上方悬挂的一盏持续亮着的100瓦灯泡彻夜长明。一柄枪口更是从门扉上的小孔中伸出,显露出警惕的凶光。在看守人员的监视下,肖华被要求在睡眠时,面对着刺眼的灯光和森严的枪口。由于他“态度坚决,拒不配合”,肖华常常遭受残忍的殴打,致使全身伤痕累累。
清晨,他总以半块窝头与一碗玉米面糊开启一天;正午时分,一枚窝头伴随一碗菜汤充饥;而晚餐的餐盘亦与午餐相仿。在漫长的七年时光里,他如一日的规律,严格恪守着这套食谱。直至肖华重获自由的时刻,他的身体已是严重浮肿,毛孔中甚至可见鲜血渗出,那副模样让人不由心生怜悯。
在1955年国庆的庄严庆典中,洪学智(站立于左一)、粟裕(位于右二)、陈赓(伫立于右一)、肖华(站立于右三)并肩而立,共同矗立在天安门城楼的巍峨之上。
王新兰寻夫不懈
江青对肖华之妻王新兰亦未曾心慈手软。在肖华被捕的五个月前,王新兰亦不幸落入囹圄。这位自幼投身革命行列的女战士,在牢狱中煎熬了整整三年的艰辛时光,备受折磨。尽管如此,当局并未给出任何明确的结论,她便在一种神秘的情境中获得了释放。
自王新兰重获自由的那一刻起,她便踏上了寻找肖华的漫漫长路。尽管当时社会上充斥着肖华已故的各种传言,有的说是他自缢而亡,有的则言其因病去世。但她在一份毫不起眼的小报上偶然发现了一条消息:张春桥曾有这样的言论:“林副统帅曾明确表示,肖华这位三反分子的案件,无人能够翻案。”这一发现让她坚信,她的丈夫依然健在。
1971年春季,一位源自总政的老水暖工轻柔地敲响了王新兰的房门,向她透露了在松树胡同进行管道维修期间所观察到的肖华的最新情况。喜讯传来,他依然健在!这消息使得王新兰心中那块悬着的石头终于得以放下。
9月13日,林彪遭遇了挫败,王新兰却在其中窥见了希望的曙光,而肖华的消息依然如石沉大海,音讯全无。
岁月如梭,转眼间两年时光已逝,王新兰的期盼变得愈发沉重。身心俱疲,她的心脏病突然发作,被迫入院接受治疗。卧病在床之际,她向周恩来总理呈上了一封充满恳切的信件,迫切希望能与肖华见面。总理的批示来得迅速,很快便应允了她们的会面请求。
王新兰与孩子们一同踏入一间会议室。自五年前的离别以来,这成为了他们首次的重聚。肖华的面庞略显消瘦,眼神中流露出一种空洞的神色。孩子们目睹昔日那位充满活力与开朗的父亲如今变得如此,不禁纷纷失声痛哭。王新兰生怕肖华察觉到她眼中的泪光,便转身默默地擦拭着泪水。
专案组成员默然端坐,整个家庭因而噤若寒蝉,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肖华则反复轻声安慰:“我很好,你们无需过分担忧……”在协助父亲前往洗手间的途中,肖云巧妙地把握时机,在手心写下“林彪死了”四个字,悄然映入父亲的眼帘。肖华的面色顿时露出惊愕,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
在告别的瞬间,肖华急切地对王新兰叮咛道:“新兰,务必要照顾好自己!”言辞刚落,王新兰的眼泪便如同断线的珍珠一般,汩汩涌出。
(4)重见天日,全力以赴
肖华隐匿身份长达七年,最终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1974年9月,正值新中国成立25周年的庆典临近,中央特派专人将精心准备的国庆观礼名单递交至毛主席审阅。毛主席细致地审阅了名单,未提出任何建议,便将其退还。数日之后,经过重新修订的名单再次呈现在毛主席面前,他再次审阅后依旧未多作评论,又将名单退回。直至9月29日,名单第三次被送至毛主席处,他凝神注视良久,随后提笔亲自添加了肖华、刘志坚两位同志的名字。
“起初为何对我实施逮捕?而今又为何释放我?我迫切需要一份书面上的说明。”
造反派陷入了纷乱之中。事情的真相是,肖华以及总政的众多领导受到了打压,并被拘禁,这无疑正是林、江二人联手发动“砸烂总政阎王殿”运动的直接后果。他们未曾预料到,毛主席竟然会忆起已被囚禁七年的肖华,而肖华却选择了坚持不出狱。面对毛主席可能再次过问的忧虑,他们在无奈之下驾车前来迎接王新兰。
王新兰见肖华那身历经风雨的军装已破旧不堪,不禁泪流满面。她满心期待的是丈夫能早日摆脱这里,回到那个虽陈旧却充满温馨的家。她温柔地安慰道:“纷争与误会,一时半刻又怎能说得清楚?孩子们在家中等你归来。”肖华沉默良久,最终长叹一声,应道:“嗯,好吧。”
1979年肖华北京全家合影
9月30日,肖华亲临国庆招待会现场。周恩来心中感慨良多,紧握着肖华的手,久久未曾开口,仅用沉默这一无声的语言,传递着那份深深的情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