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29万维吾尔族群体与哈萨克族关系紧张的成因是什么?

 149     |      2025-10-25 22:01:25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国家建设的快速推进,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情况。特别是新疆地区,由于开发力度加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上升,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移民热潮。当时,许多内地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前往新疆参与建设,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场移民潮不仅缓解了新疆的劳动力紧张问题,也为当地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文化,推动了新疆的全面发展。

在二战的战火中,苏联损失惨重。无数年轻战士在前线英勇牺牲,后方劳动力减少,导致工厂停工、农田荒废。面对这个困难,苏联开始寻找解决办法,把目光投向了邻近的新疆地区。

新疆位于中亚地区,靠近苏联边界,交通比较方便。此外,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和谐相处,这让苏联视其为一个理想的出口。因此,在战后不久,苏联便采取了各种手段,鼓励新疆边境地区的居民向苏联境内迁移。

比如,他们派人到边境地区做宣传,说苏联的生活条件好,工作机会多,还承诺可以分到土地和房子。这种宣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持续了好几年,慢慢地吸引了许多边民带着家人一起搬家。但这种移民潮并不是一下子就来的,而是像水滴一样,一点一点地汇聚起来的。

回溯到20世纪60年代,局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时,中苏两国的关系彻底破裂,昔日的“兄弟和伙伴”变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苏联意识到与中国合作无望后,便开始更加积极地推行自己的计划。他们不再满足于少量招募人员,而是有计划地将新疆的边民大规模迁移到苏联境内。

1962年,对新疆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当年,伊宁和塔城这两个相邻的边境城市,突然失去了大约6万居民。他们带着行囊,赶着牲畜,翻过边境线,直接去了苏联。在这6万人中,维吾尔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带着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成群结队地踏上了陌生的土地。伊宁和塔城是新疆的边境要塞,与苏联的交通往来频繁,地形也利于通行。苏联早就对这些地区虎视眈眈。

这些新来的居民给中亚,特别是和新疆相邻的哈萨克斯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那时,哈萨克斯坦还是苏联的一部分,地方很大但人不多,苏联就把新疆来的移民安排在那里。从伊宁和塔城来的六万多人,不仅增加了当地的人口,也让哈萨克斯坦有了维吾尔族的印记。维吾尔族的人到了之后,大部分被安排到农村干活,有的种地,有的放牧,和当地的哈萨克族人一起生活。

自新疆迁入的移民给哈萨克斯坦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数据上表现得尤为明显。1959年,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维吾尔族人口只有5万多人,但到了1970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12万多人,短短十年间人数翻了一番。

现在的哈萨克斯坦,维吾尔族主要居住在东南部地区,尤其是阿拉木图州。阿拉木图州的维吾尔族人口大约有16万,占全国维吾尔族人口的55%。阿拉木图州的首府——阿拉木图市,维吾尔族人口达到11万,占比高达38%。此外,阿拉木图州还专门设立了维吾尔族居住区,这表明这片土地属于维吾尔族人。

这片土地过去曾被苏联划分,自从移民来到这里,人口迅速增加,密度过高,让人震惊。在1959年至1970年的十年间,维吾尔族的人口在此地翻了一番,这一切都得益于两次移民潮的累积效应。战后的第一批移民打下了基础,到了60年代,6万移民直接把规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哈萨克斯坦的维吾尔族也因此逐渐稳固了自身的位置。

苏联时期的文字改革,让哈萨克斯坦独立了出来。

维吾尔族的语言和文字在苏联的影响下经历了很多变化。一开始,维吾尔族的文字是用阿拉伯字母写的,充满了传统气息。但是,苏联觉得这样不太好,于是决定对维吾尔族的文字进行改革。从1928年到1932年,苏联推行了一种用拉丁字母书写的维吾尔文,代替了原来的阿拉伯字母。他们说这样可以让语言更加现代化,也能更好地和国际标准接轨。

这套文字的使用时间并不长,到了1937年,苏联政府突然改变了政策,觉得恢复到原来的体系更加合适,于是将维吾尔文改成了西里尔字母,这样就和俄语统一了。这种变化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前,维吾尔族人在书写、阅读和教育中都必须使用这套西里尔字母的文字系统。

1991年,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获得了独立,并把首都设在了阿拉木图。这一变化也让维吾尔族人的语言环境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苏联时期,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语言是俄语,课本和老师的授课也都是用俄语进行的。对于维吾尔族人来说,会说维吾尔语和俄语就足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了。在街头买卖和日常交流中,俄语成了通用的语言,而维吾尔语则更多地在家里使用。

自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情况有了很大变化。新政府认为,振兴哈萨克语是必要的,因为这是他们的国家语言,理应占主导地位。因此,政府要求所有居民,包括维吾尔族人,都要学习哈萨克语。现在,学校课程中增加了哈萨克语的教学,政府文件也开始用哈萨克语书写。维吾尔族同胞不得不额外学一门语言,以便适应新环境。

进入2017年,哈萨克斯坦宣布把哈萨克文的书写方式从西里尔字母改为拉丁字母,他们说这是为了跟上世界的步伐,告别苏联时期的风格。维吾尔族看到这个变化后,也很快做出了决定,要把自己的文字改成现代的拉丁字母形式。

教育和语言的较量

自从1991年哈萨克斯坦获得独立后,维吾尔族的教育也开始了新的变化。在苏联刚解体的时候,维吾尔族的学校还是按照老方法运作,主要是用维吾尔语来上课。到了现在,整个哈萨克斯坦有63所学校还在用维吾尔语教学,其中有12所学校完全用维吾尔语,孩子们从头到尾都是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来学习。

这些学校里的维吾尔班共有16,660名学生,这个数字相当可观。这些学校是苏联时期的产物,最早由第一批从新疆迁移过来的移民建立。他们希望孩子能继续用维吾尔语学习,从而保持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

后来,哈萨克斯坦政府掌握了政权,国家局势开始发生变化。新政府认为,国家独立后,哈萨克族的地位应该更加突出,所以决定把哈萨克语定为官方语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开始实施一系列措施,比如要求各个民族都必须学习哈萨克语,还在学校里增加了哈萨克语的课程。虽然维吾尔语学校没有被直接关闭,但政府对这些学校的资金支持一年比一年少。渐渐地,有些学校连买新教材都成了难题,只能靠家长集资来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营。

政府希望所有民众在以哈萨克语为主的环境中生活,维吾尔族人也不例外。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在哈萨克斯坦,俄语仍然是重要语言,因为苏联统治长达数十年,俄语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无论是街头小贩还是求职者,尤其是在城市中的优质岗位,都要求掌握俄语。许多维吾尔族家庭经过考虑,认为直接送孩子上俄语学校比较好,这样毕业后更容易找到好工作。

随着哈萨克斯坦的政策变化,俄语学校逐渐成了许多家庭的优先选择。在63所维吾尔语学校中,很多学生的家长开始转向俄语学校。尽管政府大力推广哈萨克语,但俄语依然凭借其实用性受到广泛欢迎,被认为更有实际价值。与此同时,那些完全使用维吾尔语的学校,学生人数并没有明显增加,甚至有些学校的学生数量还出现了减少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政策不断推进,维吾尔族民众面临着两难的处境。学校为了适应政策调整,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改变,而孩子们也需要逐步适应这些变化。这种局面反映了语言政策对当地教育和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让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上面临更多的考量。

民族融合的压力和移民的趋势

哈萨克族人对维吾尔族的不满由来已久,这可以追溯到苏联时期。当时,苏联为了更好地管理中亚地区,特意为维吾尔族划定居住区域,并建立了教育机构。在政策上,苏联也给予了维吾尔族一些优待,比如在分配住房与土地时,维吾尔族常常能够得到一些便利。

哈萨克族人心里已经有一些不满。到了1991年,哈萨克斯坦宣布独立后,这种感觉变得更加明显。新成立的国家想要把哈萨克族放在首位,打造一个由哈萨克人主导的环境。而维吾尔族,因为是从新疆迁来的外来群体,自然成了被排斥的对象。

几年里,有人质疑新疆地名的发音,建议改为哈萨克语风格。阿拉木图州的维吾尔地区常常被提及,地名改不改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政府规定,全民要学习哈萨克语。维吾尔族学生入学后,哈萨克语成为必修课,考试也会考这门课。但事情并没有结束,社会上对维吾尔族的施压越来越大。哈萨克族人开始想,那些外来者为何能占据如此优越的地位,他们也应该被纳入其中,共同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