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家还没通电,晚上点煤油灯,熏得鼻孔发黑。冬天冷得缩被窝里不敢动,就盼着哪天能像城里人一样,按一下开关,灯就亮了。
那会儿真不敢想,有一天中国能把电送到高原牧民的帐篷里,还能用风和太阳发电。
1985年,美国发的电是中国的五倍多。咱们全年才发了0.4万亿度电,美国直接干到2.5万亿。差距大得像天上地下。
可现在呢。
中国的发电量早就超过美国了。
电网规模和储能系统占了全球一半以上。
从追赶到反超,这四十多年,咱们是真拼出来了。
美国起步早啊。19世纪末爱迪生点了灯,特斯拉搞了交流电,人家电网骨架早早搭好了。二战后工厂猛增,用电多,建电厂更积极,形成一个越用越有、越有越用的循环。
咱们呢。
1882年第一座电厂还是英国人帮忙建的,发电量还不够现在一户人家用一个月。民国时候全国219家电厂,听着不少,其实只够大城市亮几条街。农村?夜里照样摸黑吃饭。
抗战时工业塌了,电力只能往西南搬,靠修几个水电站撑着。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封锁,想建厂没技术,想买设备没钱。第一个五年计划才总算建了淮南电厂,第一次自己装上火电机组。
后来新安江水电站建成,不光给华东送了电,更重要的是攒下了经验。
这经验,后来成了修三峡的底子。
到了1985年,还是只有0.4万亿度电。差得太远。
但咱们没等,也没怨,开始一步步破局。
先借钱买技术。80年代拿外汇从美国进口发电设备。以前咱们的电厂像小作坊,效率低还老出毛病。这一引进,立马学会了怎么造大机组,怎么管电厂。算是给电力工业挂上了起步档。
然后解决钱的问题。国家自己投不够,就放开政策,让企业、私人也能办电厂。电价一调整,民间资本哗啦啦进来。几年时间,非国有的电厂翻了几倍,发电量跟着蹭蹭涨。
2003年搞“厂网分开”,把发电和输电拆开。以前一家管到底,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效率低。分开之后,电网专心送电,发电公司拼命建厂提产量,设备厂则琢磨更牛的发电机。
东方电气为了活命,搞出超临界机组,效率甩传统机组一大截。
国家电网为了把电送到西藏,硬是研发出特高压技术,几千公里送电,损耗少一半。
最狠的是什么。
西部白天光伏风电发多了用不完,能存进电池站,晚上再往外送。新疆的风吹出来的电,能送到广州的空调上。
而美国那边呢。
2005年以后发电量几乎不动了,有些年头还往下掉。
为啥。
他们的电力公司是私人的,只看眼前赚不赚钱。设备老化不愿换,为了抢客户打价格战,电价越压越低,最后连维修的钱都挣不回来。
各州政策也不统一。加州大力推风电,德州还在烧煤。整个电网像拼起来的破毯子,东一块西一块,谁也不理谁。
这几年不少美国电力公司干脆卖资产跑路。赚不到钱,监管还麻烦。
咱们不一样。
三峡集团修完三峡,接着在四川云南一座接一座地建水电站。
只要有用电需求增长,企业就有发展空间。这种稳定预期,让人敢投钱搞技术。
这四十年不是靠运气。
是政策抓得住重点,市场又有活力。
早期学别人,后来自己创新。
现在新能源风口来了,立马调头冲进去。
风电光伏铺满戈壁滩。
电动车多了,充电桩跟着建。
连沙漠都在架太阳能板。
我去年去青海,看见一望无际的光伏板,像湖面一样反光。牧民家屋顶装着小风机,冰箱电视照常用。那种感觉,说不出的踏实。
美国停在原地,我们一直在往前走。
不是他们不行了,是我们太努力。
电这东西,看着普通。
可它背后是技术、是组织力、是长远打算。
咱们赢就赢在一个“稳”字上。
哪有什么奇迹。
不过是几十年不停歇地补课、追赶、再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