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战火未停,两国大使赴华!中国底线:谈,还是打?

 84     |      2025-07-12 14:41:01

新任的以色列驻华大使和伊朗驻华大使,最近接连在北京递交国书,走马上任。 这本是正常的外交轮替,但这个时间点——以色列深陷加沙战火泥潭,伊朗则长期承受制裁压力并与以色列剑拔弩张——让不少眼光敏锐的观察人士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 不少人直言:这两位大使此时履新,来意恐怕相当明确——就是要钱,要支持。

#图文打卡计划#想想看,以色列现在是什么光景?持续近一年的高强度军事行动是个不折不扣的“吞金兽”。 光是直接军费开支,每月消耗就高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相当于GDP的三分之一左右被战火吞噬。 这庞大的负担,持续不断地抽空着以色列的国库和经济活力。 钱袋子瘪了,问题才刚刚开始。

国际资本是最敏锐的。 当炮声取代了键盘的敲击声,当安全警报成为日常,资本只会用脚投票。 我们看到,惠誉和穆迪两大国际评级巨头,在战争爆发后纷纷下调了以色列的主权信用评级或将其展望定为“负面”。 这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字母,更是向全球投资者发出的强烈信号:风险太高! 于是,英特尔延迟了在海法新工厂的数百亿美元投资计划;沃达丰等国际企业调整或暂停了在以色列的部分业务。 外资撤离,已经成为以色列媒体和政界不得不面对的头条话题。

再看看伊朗这边,情况同样严峻。 长期被西方世界施以最严厉的经济金融制裁,犹如脖子上勒紧的绳索。 经济困难、通胀高企、货币贬值、市场萎靡,这些都是日常。 尽管在国际制裁的重压下,伊朗寻求生存空间和经济喘息的努力从未停止。 任何潜在的国际支持,特别是来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其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支持,对其意义不言而喻。 但问题是,中国会轻易掏钱吗?

就在以色列新任大使拜会中方高层时,中方的回应清晰无误,掷地有声。 我们明确向以色列传达了一个核心原则,也是我们解决国际争端的根本之道:“对话谈判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这句话看似寻常,但在当前背景下,分量极重。 它明明白白地告诉以色列:无休止的军事行动,单方面谋求安全,无法带来真正的和平与稳定。想得到外部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 先停火! 回到和平谈判的轨道上来! 寻求政治解决方案! 这才是中方认可并愿意配合的前提。 没有这个“和平门票”,其他都免谈。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中国不重视以色列市场或伊朗的潜力吗? 中方的逻辑非常直接,也非常现实。 试问各位读者:一个炮火连天的地方,哪里来的营商环境? 哪里来的投资安全? 哪里来的合作基础? 中国投资海外的根本原则是互利共赢、稳健可持续。 当加沙地带的硝烟尚未散去,黎巴嫩边境的火力冲突时有发生,红海航运面临无人机和导弹的威胁,这种高风险的环境,怎么让中国企业放心地投入真金白银? 中方认为以色列“已经没有营商环境”的观点,绝非虚言,而是基于残酷的现实评估。 一个无法保障基本安全、正常经济活动持续受到战火干扰的国家,凭什么吸引和留住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资?

所以,中方在目前的局势下,对以色列选择了“不投资、不合作”的路线。 没有大规模的救助计划,没有大手笔的商业项目宣布。 面对这种审慎的态度,国际社会确实“谁也说不出什么”。 这不是刻意刁难,而是保护本国企业和利益、规避巨大风险的理智选择,也是在用实际行动对持续冲突表示反对。 投资和合作应当创造价值,而不是被战争的绞肉机吞噬。

回过头来,以色列如今实实在在地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财政上持续的巨额失血(每月约130亿美元军费开支)、国际资本的持续撤离(已有报道称超过50万以色列人寻求第二身份以备撤离)、被战火撕裂的社会和国际形象的严重滑坡。 另一边,则是国际社会,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关键力量,不断敲响的警钟和提出的要求:规规矩矩创造和平! 只有放下枪炮,坐下来真心诚意地谈判,切实解决引发冲突的根本问题,才能重建国际信任,才能恢复最基本的投资和商业环境。 否则,沿着当前武力对抗的道路狂奔下去,以色列面临的不仅仅是人道主义灾难的指责,更是经济基础被掏空、国际地位日益孤立的危局,其“下场不会有什么”的警示绝非危言耸听。 中国的大门并没有对以色列关闭,但钥匙是和平,这是当下清晰而坚定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