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制空权动摇,海空联动都会跟着打摆子。美国空军参谋长在国会听证会上直言“开战就没了优势”,语气罕见。印太司令部的作证与书面材料同步指向同一根脉络,第一岛链上空的主动权,正在被地面导弹和空中预警网络接管。
印太司令部报告把现状描述得很具象。预警机在空中像移动指挥车,空警-500能同时追踪上百个目标,地面机动发射车则穿梭于福建山区与海南岛之间,伪装与机动让卫星也难以锁定。组合起来,隐身突防的窗口被缩短,空战的“发现—打击—脱离”链条被压缩。
五角大楼的评估因此后撤。多次模拟对抗给出的数字不再漂亮,在西太平洋特定空域,五代机与中方战机的胜率从长期预估的八成掉到五五开。这不是一时兴起的悲观,而是被演训与案例反复敲打。
一旦判断失误,后果可能迅速放大。导弹的“长臂”把前沿基地推上风口。东风-26的覆盖范围触及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冲绳等节点也处在打击扇面内。更棘手的是东风-17的高超音速滑翔特性,让最新型反导系统也难以稳定拦截。先挨打的,往往是跑道与油料,而不是飞机。
航母还能靠前吗?多轮兵棋推演给出的答案不乐观。台海场景中,美军航母被建议退至第二岛链,舰载机若想够得着,作战半径要超过1500公里。眼下F-35C只有约1100公里,MQ-25无人加油机的进度也比原计划慢了两年。靠近第一岛链的,不再是航母,而是导弹的阴影。
在南海前沿,雷达哨位搭成了另一层“网”。永暑礁的对空警戒雷达探测距离超过400公里,与渚碧礁、美济礁构成三角定位。低空突防要穿三道缝,余量被一点点蚕食。这些专业词背后是朴素逻辑,越早被发现,越难靠近。
台海方向的电子对抗也给出样板。歼-16D电子战机靠近时,美军RC-135的雷达屏幕曾出现大片雪花。相关作战思路被浓缩成一句话,“能干扰就不打击,要打击就歼灭”。这属于“软杀伤”,不直接炸毁,但让对手看不清、说不准、指不动。
制空权的争夺,从来不是单拼飞机性能。飞行员训练强度被持续拉高,中方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长突破200小时。成都飞机公司披露歼-10C出厂试飞一次通过率达到98%。当四代机被体系托举时,对五代机会形成逼近效应。被改变的,是团队作战的稳定度,而非单机的纸面参数。
补充速度,藏着另一条胜负线。中方航空旅换装歼-16平均用时约11个月,美军F-35中队换装需要22个月。从空警-2000到空警-500形成战斗力只用了八年,战机年产能被估算为对手的三倍。工业动员像水库水位,关键时刻涨不上去,后面就没悬念。
可靠性差距,也会在持久态里放大。美军太平洋空军的报告显示,F-22因部件老化导致故障率上升了15%,驻日F-15的平均机龄达到35年。中方歼-20在高原部署期间,完好率保持在90%以上。出动越密集,维修越吃紧,掉链子的概率就越高。
更扎心的是“看得见却连不上”。跨军种的数据链兼容性让美军吃过亏,F-22与海军驱逐舰在演练中就暴露过互通障碍。为解决这一历史账,联合全域指挥控制项目被推上台前,不过改造存量系统的难度与延期同样刺眼。难的,不是火力,而是联通。懂技术的人都清楚,协议不合拍,再多传感器也是各唱各的。
远程空空导弹则改变了靠近的成本结构。霹雳-15射程达到200公里,造成明显拒止效应,侦察机、预警机与空中加油机都要往后靠。对情报链条来说,这意味着“先知”的时间被缩短,“后手”的风险被拉高。
面对被动局面,预算的风向转得很快。2025财年国防预算草案把筹码压向空军,F-35采购量计划增加12%,下一代空中优势项目的研发经费暴涨40%,E-7预警机升级被整体提前两年。押注NGAD有其合理处,亦需注意跨军种整合的难题。支持者强调技术代差必须拉开,质疑者提醒协同短板若不补齐,新平台也难发挥全效。
盟友的反应也在变。日本等国开始考察多机型与多来源采购,舆论场里“鸡蛋别放一个篮子”的声音更响。海上大平台同样承压,福特号航母的电磁弹射至今仍有约百分之一的故障率,出动节奏想要长期拉满,并不轻松。
到底会带来什么后果?距离正在重塑打法,体系正在重塑距离。航母后撤并非退场,而是位置与节奏的再平衡;加油机从“配角”变成生命线;雷达与电子战从“辅助手段”变成前锋。被压缩的,是战机的生存时间,而非地图上的距离。
在更大的坐标里,这是从平台崇拜走向体系博弈的转向。老牌空中强者要从经验里跳出来,新的竞争者要把优势守住并织密。棋仍在下,但换了棋盘与规矩。能适应的人,才配在下一轮西太平洋的天空里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