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内卷

 159     |      2025-10-09 02:59:17

互联网彻底改变了内卷的游戏规则。

过去的内卷是线下的,看得见摸得着,一个萝卜一个坑。

现在的内卷是线上的,虚拟的,无限放大的。

在这个新时代,注意力就是货币,流量就是权力,焦虑就是商品。

每个人都在争夺那块小小的手机屏幕,每个APP都在抢夺用户那点可怜的时间。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说:"2019年,没有人是局外人。"

这句话说得很对,但他没说的是:在这个游戏里,99%的人都是韭菜,只有1%的人是镰刀。

今天那些在深夜刷抖音、买知识付费课程、追网红八卦的人,以为自己在娱乐,在学习,在消费。

实际上,他们就是这台巨大机器上的螺丝钉,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更是被消费者。

真正的玩家早就看透了这个游戏的本质:制造需求比满足需求更重要,掌控情绪比提供价值更有效,操纵算法比创造内容更赚钱。

一、知识付费与焦虑经济学

1.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贩卖焦虑的商业模式

罗振宇绝对是中国知识付费领域的教父级人物,但他的成功秘诀不是知识,而是焦虑。

每年跨年演讲,罗振宇都会抛出一堆让人焦虑的概念:什么"黑天鹅"、"小趋势"、"新物种"。

这些词听起来很高大上,实际上就是在告诉你:世界变化太快了,你跟不上了,你要被淘汰了。

然后呢?

然后就该卖课了。

《得到》上的课程,从商业、历史到心理学,应有尽有。

每门课都在解决一个问题:如何不被时代抛弃。

但实际上,这些课程解决的唯一问题是:如何让你持续焦虑。

为什么?

因为焦虑是可再生资源。

你学完一门课,暂时缓解了焦虑,但很快就会发现新的知识盲区,产生新的焦虑。

然后继续买课,继续焦虑,形成完美的商业闭环。

罗振宇最聪明的地方在于,他从来不承诺立竿见影的效果。

他卖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不是"学了就会",而是"不学就废"。

这样既回避了效果责任,又持续制造了购买动机。

2.樊登读书的洗脑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知识快餐

樊登读书会是另一个典型案例。

樊登的套路是把复杂的书籍简化成45分钟的音频,让你觉得自己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了一本书的精华。

这种模式的心理学基础是什么?

满足现代人的速成心理。

大家都知道读书很重要,但又没时间读完整本书。

樊登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我替你读,你听我讲就行了。

但问题来了:听书和读书是一回事吗?

当然不是。

读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听书是一个接受的过程。

读书可以反复咀嚼,听书只能被动接受。

读书可以形成自己的理解,听书只能接受别人的解读。

樊登最狡猾的地方在于,他把这种被动接受包装成了"高效学习"。

他告诉你: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听书比读书更聪明。

实际上,他在训练你的惰性思维,让你越来越依赖别人的解读,越来越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各路知识网红的割韭菜套路:从李叫兽到混沌大学

李叫兽曾经是互联网营销界的红人,靠着一套"科学化营销"的理论收割了大批粉丝。

他的套路是什么?

用看起来很科学的方法论,包装其实很简单的常识。

比如他提出的"用户视角"理论,核心就是站在用户角度思考问题。

这本来是市场营销的基本常识,但被他用一套复杂的理论体系包装起来,瞬间就变成了"科学方法"。

混沌大学更是把这套玩法发挥到了极致。

他们请来各种商业大佬,分享所谓的"第一性原理"、"非连续性创新"等概念。

这些概念听起来很深奥,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常识的重新包装。

但为什么这些课程还是有市场?

因为它们满足了中产阶级的两个核心需求:第一,学习的仪式感。第二,社交的谈资。

你花几千块钱买了混沌大学的课程,不是为了真的学到什么,而是为了在朋友圈里晒一下,在聚会时有话可说。

这就是知识付费的社交属性:购买身份认同,而不是购买知识本身。

4.制造稀缺感的营销心理学

所有成功的知识付费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制造稀缺感。

"仅剩100个名额"、"错过再等一年"、"大师级课程限时优惠",这些话术你肯定不陌生。

为什么这些简单粗暴的营销手段屡试不爽?

因为稀缺感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之一。

得到APP的"每天听本书"栏目,每天只推一本书的解读。

为什么不多推几本?

因为稀缺感。

你错过了今天的,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种设计让用户产生了强烈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症)。

知乎Live、千聊、荔枝微课,这些平台的课程都有一个特点:限时优惠。

原价199,现价99,还有3小时就恢复原价。

这种倒计时营销直接刺激你的肾上腺素,让你在冲动中完成购买。

5.知识付费的本质:贩卖安慰剂效应

说到底,大部分知识付费产品卖的不是知识,而是安慰剂。

你花了199买了一门"如何月薪过万"的课程,听完之后感觉学到了很多。

但三个月后,你发现自己的工资还是没涨。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大部分人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执行力不够,没有坚持,学得不够深入。

很少有人会质疑课程本身的价值。

这就是安慰剂效应的威力:让你相信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产品身上。

知识付费最大的成功在于,它把学习变成了消费。

过去学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现在学习变成了一个愉快的购买行为,只要花钱就能获得知识。

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它混淆了获取信息和掌握知识的区别。

听了100门课,不等于学会了100项技能。

收藏了1000篇文章,不等于理解了1000个概念。

二、流量战争与注意力经济

1.李佳琦薇娅的带货帝国:流量变现的完美模型

李佳琦一句"OMG"价值千万,薇娅一场直播销售过亿。

他们的成功看起来是个人魅力的胜利,实际上是流量算法的产物。

李佳琦最初只是欧莱雅专柜的一个BA(美容顾问),薇娅也只是淘宝上的一个小店主。

他们是怎么一步步成为带货女王和口红一哥的?

第一步,找到差异化定位。

李佳琦专攻口红,薇娅主打女性用品。在一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比在所有领域做得平庸更有效。

第二步,制造人设。

李佳琦的"魔鬼"人设,薇娅的"全能"人设,都是精心设计的商业角色。这些人设不是他们的真实性格,而是为了吸引特定用户群体而打造的商业IP。

第三步,算法加持。

平台的推荐算法是他们成功的关键。为什么有些主播能火,有些主播只能做分母?因为算法决定了流量分配。

第四步,资本介入。

当李佳琦和薇娅有了足够的影响力后,各种资本开始介入。MCN机构、品牌方、平台方,所有人都想分一杯羹。

2.网红互撕的商业逻辑:冲突制造流量

为什么网红之间总是要互撕?

因为冲突是最好的流量密码。

还记得张大奕和雪梨的撕逼大战吗?

两个网店女王为了一件衣服的设计问题,在微博上大打出手。

粉丝们义愤填膺,吃瓜群众围观看热闹,媒体跟风报道。

结果呢?

两个人的关注度都大幅提升,店铺销量也随之暴涨。

这种互撕是真的吗?

当然不是。

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表演。

两个团队提前商量好剧本,选择合适的时机引爆话题,然后在热度最高的时候顺势推出新品。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papi酱和咪蒙的价值观之争,罗永浩和王自如的手机测评大战,这些看似真实的冲突,背后都有商业利益的考量。

3.明星黑料的产业链:流量经济的阴暗面

娱乐圈的黑料从来不是偶然,而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第一环节:制造黑料。

专业的狗仔队,职业的爆料人,他们的工作就是挖掘明星的隐私。这些人有自己的信息渠道,知道哪个明星最近有什么动向。

第二环节:炒作传播。

营销号、自媒体、网络推手,他们负责把黑料包装成爆点,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一条爆料从产生到刷屏,往往只需要几个小时。

第三环节:流量变现。

当黑料成为热点后,相关的内容创作者就开始蹭热度。分析、解读、辟谣、后续,围绕一个事件可以产生无数内容。

第四环节:利益分配。

平台方获得了用户时长,创作者获得了粉丝增长,广告主获得了曝光机会。所有人都是赢家,只有当事人是输家。

4.算法推荐的操控术:你以为你在选择,实际上你被选择

抖音、快手、微博、今日头条,这些平台的算法越来越智能,智能到什么程度?

它们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内容,什么时候最容易下单,什么样的标题会让你点击,算法都一清二楚。它不仅知道你现在的偏好,还能预测你未来的行为。

这种预测是怎么实现的?

通过分析大量用户的行为数据,找出其中的规律。

比如,经常点赞美食视频的用户,后续更容易对减肥内容感兴趣。经常关注科技资讯的用户,更容易购买电子产品。

算法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仅分析你的行为,还会影响你的行为。

通过精准推送,它可以强化你的某些偏好,弱化你的某些兴趣。

长期下来,你的喜好、观点、甚至三观,都会被算法悄悄塑造。

5.流量明星的制造工厂:偶像工业的标准化生产

现在的流量明星和过去的明星有本质区别。过去的明星是因为有才华才出名,现在的流量明星是因为有流量才有才华。

看看那些从选秀节目出来的偶像:统一的造型,相似的人设,标准化的才艺展示。他们就像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商品,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在流量经济时代,可复制性比独特性更重要。一个独特的明星只能吸引特定的粉丝群体,但一个标准化的偶像可以批量生产,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这些偶像的粉丝也是标准化的。她们有统一的称呼(xx家女孩),统一的行为模式(打投、控评、反黑),统一的消费习惯(专辑、周边、代言)。粉丝经济的本质,就是把情感标准化,把喜欢产业化。

三、如何在内卷中突围?

1.认清游戏规则:你是玩家还是棋子?

在互联网时代的内卷游戏中,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身份。

你是想做玩家,还是甘愿当棋子?

棋子的特征是什么?

被动接受信息,冲动消费内容,情绪容易被操控,注意力容易被分散。

大部分网民都是棋子,他们以为自己在享受互联网的便利,实际上在为别人创造价值。

玩家的特征是什么?

主动筛选信息,理性消费内容,情绪稳定不易被煽动,注意力高度集中。

真正的玩家很少,他们懂得游戏规则,知道如何利用规则为自己服务。

如何从棋子变成玩家?

第一步是觉醒。

认识到自己的注意力是有价值的,自己的数据是有价值的,自己的时间是有价值的。

不要随便把这些价值免费送给别人。

2.建立个人护城河: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独立思考是最稀缺的能力。

如何培养独立思考?

第一,限制信息输入。

不是所有信息都值得关注,不是所有热点都需要参与。建立自己的信息过滤机制,只关注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第二,质疑权威观点。

任何观点都可能有问题,包括专家的观点,包括主流媒体的观点。不要因为某个观点包装得很专业就盲目相信,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第三,保持批判精神。

对知识付费保持警惕,对流量明星保持距离,对算法推荐保持怀疑。这不是让你变成愤世嫉俗的人,而是让你保持清醒的头脑。

3.逆向操作策略:当所有人都往东,你要考虑往西

在内卷激烈的环境中,逆向思维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

当所有人都在追求10万+爆文时,你可以专注于深度内容。

当所有人都在追求短视频流量时,你可以坚持长视频创作。

当所有人都在跟风热点时,你可以关注冷门领域。

为什么逆向操作有效?

因为竞争环境不同。热门领域竞争激烈,成功概率很低。

冷门领域竞争相对较少,更容易建立优势。

以B站为例。

当大家都在抖音快手上做短视频时,B站坚持做长视频。

当大家都在追求娱乐化内容时,B站鼓励知识类内容。

结果呢?

B站在一众短视频平台中脱颖而出,成为年轻人最喜欢的学习平台。

4.建立个人品牌:从流量思维转向价值思维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很多人被误导了。他们以为只要有流量就能成功,结果陷入了流量陷阱。

真正的成功者懂得,流量只是手段,价值才是目的。没有价值支撑的流量是虚假的,迟早会崩塌。

如何建立有价值的个人品牌?

第一,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

你的专业技能是什么?你的独特经历是什么?你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第二,持续输出价值。

不是为了流量而输出,而是为了价值而输出。分享你的专业知识,讲述你的真实故事,表达你的独立观点。

第三,建立信任关系。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信任是最稀缺的资源。如何建立信任?保持一致性,言行一致,价值观稳定。不要为了迎合市场而频繁改变立场。

5.时间管理的新法则:注意力就是生产力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时间管理的核心不是效率,而是专注。

如何提高专注力?

第一,减少干扰源。

关闭不必要的通知,删除不常用的APP,建立专门的工作环境。

第二,采用番茄工作法。

25分钟专注工作,5分钟休息。这种方法可以帮你在有限的时间内保持高度集中。

第三,学会说不。

对无价值的社交说不,对无意义的会议说不,对无关紧要的任务说不。你的时间和注意力是有限的,要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5.掌握游戏规则,而非被游戏规则掌握

写到这里,我们已经深入剖析了互联网时代内卷的各个层面:从知识付费的焦虑制造机器,到流量战争的注意力掠夺,再到个人突围的策略选择。

这些分析的目的是让你看清现实,在这个复杂的游戏中,无知不是福,清醒才是力量。

罗振宇说:"知识就是力量。"

但他没说的是,真正的力量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判断知识价值的能力。

樊登说:"读书改变命运。"

但他没说的是,真正改变命运的不是读了多少书,而是从书中学到了什么智慧。

李佳琦说:"买它买它。"

但他没说的是,真正需要买的不是他推荐的商品,而是对消费的理性判断。

薇娅说:"错过今晚再等一年。"

但她没说的是,错过了又怎样,生活还是要继续。

这个时代最大的陷阱是让你以为自己在选择,实际上你在被选择。

最大的智慧是看穿这种选择的假象,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

记住罗振宇制造的焦虑,但不要被焦虑绑架。

学习李佳琦的营销技巧,但不要成为营销的牺牲品。

理解算法推荐的逻辑,但不要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与流量游戏,但不要迷失自己的价值方向。

在这个内卷激烈的时代,最重要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跑对方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