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人,13道菜,800多块钱,人均消费超过160元。 科技名人罗永浩在西贝莜面村的一顿饭,不仅让自己冲上了热搜,更揭开了一场关乎所有消费者权益的预制菜知情权大战。
他一句“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了”的吐槽,换来了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一定一定会起诉”的强硬回应。
但真正让事件走向高潮的,是罗永浩随后在直播中的举动:关闭打赏和购物车,悬赏十万元人民币,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 一夜之间,一场个人吐槽演变成了关乎行业透明的公共论战。
“中央厨房”不是“预制菜”? 一场定义之争
西贝方面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 贾国龙详细解释了其菜品制作流程:中央厨房切配、门店烹饪。 他强调,“按照国家的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国家对“预制菜”的官方定义。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该文件明确,连锁餐饮企业通过中央厨房自行制作并配送到自有门店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从工艺合规的角度看,西贝似乎站得住脚。 但消费者的体验却是另一回事。 罗永浩在后续描述中坚持认为口感说明一切:“先不说锅气吧,现做的能吃出这么浓浓的隔夜菜的味儿,肯定是有什么突破性的黑科技了。 ”他特别指出羊排和烤鱼都剩下了,因为“羊排像是隔夜重烤的恶心味道”。
消费者真正反感的是什么?
这场争论迅速超越了罗永浩与西贝的个人恩怨,击中了当下餐饮行业的敏感神经。 绝大多数网友支持罗永浩的要求——餐馆应该注明是否使用了预制菜。 这不是对预制菜的完全否定,而是对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呼吁。
罗永浩本人也多次澄清:“不反对预制菜,但餐厅卖预制菜并且不注明的,本质就是欺骗。 即使真的做到了宣传的‘安全美味’,它也是欺骗”。 这种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心声。
消费者反感的不是高价本身,而是信息不透明下的高价。 为“现炒”付高价心甘情愿,为“预制的便捷”付高价则感觉被欺骗。 新华社的评论一针见血:“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 这句话直接给罗永浩主张的"消费者知情权"定了调:我们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不能接受被蒙在鼓里。
透明的勇气:有的企业已经走在前头
当西贝宣布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时,一些企业已经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应对策略——极致透明。
老乡鸡在2024年4月推出了长达677页的《菜品溯源报告》,20万字内容详细呈现了从农场到餐桌的全链条信息。更值得注意的是,老乡鸡主动公开所有正餐菜品的加工方式:“餐厅现做”占比超70%、“半预制”占比不足30%、完全复热预制菜仅1.7%。
这种坦诚反而打消了消费者“花现做的钱吃预制菜”的顾虑,成为行业透明化的一个示范。
西贝后来也宣布全国约370家门店开放后厨参观、上架“罗永浩菜单”、支持随时退单。 这些举措被视为对外部监督的正向回应。
监管已在路上,但落地仍需努力
实际上,监管层面早已关注到消费者的知情权需求。 去年的《通知》中就已经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但现实中,主动标注的商家寥寥无几。 定义上的灰色地带和企业的回避态度,让规定难以真正落地。
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制菜》列入2024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也正在组织研制《预制菜术语与分类》,对预制菜相关术语定义和类别进行规定。
法律赢家与市场赢家
从纯粹的法律角度看,西贝很可能胜诉。 因为按照国家现行标准,中央厨房配送的菜肴确实不纳入预制菜范围。法院判决必须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而非消费者的感官体验。
但法律的胜利并不等于市场的胜利。即使西贝在法庭上证明了自己没有使用预制菜,也难以完全挽回消费者心中的信任流失。
这场争论已经推动了公众对餐饮透明化的关注,其价值会远远超过个案输赢。 当“你可以看到每一道菜是怎么来的”,预制菜不再是阴影,而是一种可被选择、也可被拒绝的明牌产品逻辑。
消费者期待的不是所有餐厅都现炒现做,而是一个更加公开、透明、诚信的消费环境。 无论选择的是传统烹饪还是现代食品工业的成果,知情与选择的权利永远应该掌握在消费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