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国际峰会刚落幕,一份联合声明轰动了全球。 2025年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在中国天津通过了一份《天津宣言》。 这份文件提到了加沙战争,批评了美国与以色列,也讨论了伊朗核问题,但对眼下最焦灼的俄乌战争,却只字未提。
这一“选择性沉默”迅速被国际媒体捕捉。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上合组织成员国中包含俄罗斯以及多个中亚国家,按常理应当对欧洲这场持续数年的冲突表达关切。但最终宣言选择了回避。 有观点认为,这是因为成员国之间立场存在根本性分歧,为了避免内部摩擦,只好“不谈为妙”。
俄罗斯总统普京显然不希望这个话题被完全冷处理。 会议期间,他主动向其他成员国领导人详细解释了俄罗斯为何必须开展军事行动。 他将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2014年乌克兰发生的政权更迭,他称之为“西方支持的政变”,推翻了当时亲俄的总统亚努科维奇;二是北约持续东扩,试图将乌克兰纳入,直接威胁俄罗斯的国家安全。
更值得注意的是,莫迪在抵达中国参加上合峰会前,曾与泽连斯基通电话。 泽连斯基公开请求莫迪向普京传达停火意愿,莫迪当时承诺会促成和谈。 他在峰会期间对普京的喊话,被视为兑现承诺的一种方式。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的立场一直受到国际关注。 该国是俄罗斯重要的石油客户,自冲突爆发以来,大幅增加了对俄原油的进口,藉着折扣价格充实自身能源储备。 这一做法曾引起西方国家批评,但印度政府强调其“战略自主”,坚持独立外交政策。
然而,这并不代表印度支持俄罗斯的军事行动。 印度多次在联合国有关乌克兰的决议中投弃权票,并始终呼吁通过对话与外交途径解决争端。 莫迪此次在高峰会期间的发言,可视为印度试图平衡与俄罗斯的传统关系,同时回应国际社会期望的表现。
另一方面,普京积极利用上合平台解释其立场,也反映出俄罗斯在国际上面临的压力。
分析指出,俄罗斯原本希望藉由本次会议争取更多国家支持其军事行动,但最终连联合声明都未写入相关内容,表明其说服工作遭遇挫折。 即便在看似友好的多边场合,普京也未能如愿获得认可。
而莫迪的温和劝诫,一方面保留了印度的外交回旋空间,另一方面也向世界传递出信息:即便与俄罗斯保持合作的国家,也不愿公开支持其战争行为。 这场持续多年的冲突,至今仍未出现明确的终局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