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先生回忆:当年去延安,毛主席为了招待我,连鸡肉都是借的

 154     |      2025-09-02 03:46:56

抗战爆发后,好多在海外生活的爱国华侨,都毫不犹豫地掏钱。他们用各种途径,为抗战募捐凑钱,一心想着给祖国出份力。

1939年,华侨的捐款数额就高达12.7亿元。

当年国民政府军费总开支大概18亿元。单华侨捐款这一项,就能抵上国民政府三分之二的军费。

在众多爱国华侨里,南洋华侨陈嘉庚先生特别值得说一说。

陈嘉庚先生祖籍河南固始,出生在福建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这里如今是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

陈嘉庚先生的父亲在新加坡开米店,所以他年少时就早早接触商业,还常往来于南洋地区。

基于这个基础,他形成了敏锐的商业意识。

1904年,30岁的陈嘉庚先生开了家叫“新利川”的罐头厂。打这以后,他发展得特别快,就像突然开窍了一般,最后在南洋站稳脚跟、成功发家。

陈嘉庚先生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也是个爱国意识极强的人。

1910 年,陈嘉庚先生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 年辛亥革命胜利,当年,陈嘉庚先生以个人名义给福建财政捐了二十多万,还另外筹集 5 万元资助孙中山先生。

陈嘉庚先生不光在别处发展事业,还把它带回了老家。1912 年,他和夫人回到福建。这一年,他在厦门办起了罐头厂,同时,集美学校也在这一年创办起来。

此外,1919年,陈嘉庚先生创立了厦门大学。

陈嘉庚先生对祖国教育事业贡献巨大。要是没有他的支持和主持,就不会有如今集美、厦大这些知名院校。

嘉庚先生讲过,要是教育搞不好,实业就发展不起来,老百姓的日子也会越来越艰难。

抗战爆发以后,陈家庚先生把自己的钱财都拿出来支援祖国。

1937年后,陈嘉庚先生先后组建“马来西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与“南侨会”等机构,还亲自出任会长。

经他号召,还四处奔走,多次筹到款项,这些钱都拿去支援祖国的抗日事业了。

陈嘉庚先生和许多华侨,不光在钱财上支持祖国,立场也特别坚定。他们给汪伪政府发了电报,公开反对汪伪政府和日本进行和谈。

总之,陈家庚先生是个爱国情怀浓厚的实业家。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抗战事业,都做出了巨大的支持与贡献。

然而在当时,陈嘉庚先生筹得的款项,大多经由各种途径交到了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手中。

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方面,陈嘉庚先生长期在海外生活,对国内实际状况了解得不多。另一方面,蒋介石刻意进行不实宣传,使得我党的海外知名度不高,还被恶意抹黑。

那段时间,陈嘉庚先生仅从报纸宣传中了解我党和我军。相比之下,他那时对国民政府寄予厚望。

然而,1940年他回国这一趟,彻底改变了他之前的看法。

1940年3月,陈嘉庚先生一直为祖国抗战到处奔波。那时,他以南洋华侨筹赈总会主席的身份,决定回国慰问为抗战付出的军民,顺便考察抗战情形。

毕竟身为心系祖国的华侨,自然希望了解祖国人民在抗战期间取得了哪些成果。

陈嘉庚先生怀着这个念头,在当年3月中旬启程。一路上几经周折,到3月25日,终于抵达重庆。

之前咱们提到过,华侨的捐款,在国民政府的军费里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这当中,陈嘉庚先生功劳极大。所以说,把陈嘉庚先生称作国民政府的“财神爷”,一点儿也不过分。

因此,面对这位“财神爷”,蒋介石可不敢有丝毫懈怠,毕竟他还指望包括陈嘉庚先生在内的华侨继续给予支持呢。

所以,蒋介石打算用特别高的规格来接待陈嘉庚先生这一行人。

蒋介石生怕接待不周,显得怠慢,那可是费尽了心思。他不仅派了一千多人的代表团在机场迎接,对陈嘉庚先生后续行程的安排,也细致到了极点。

倒也没有那种特别隆重的迎接仪式,不过接下来安排的行程,让陈家庚先生心里不太舒服。

为啥呢?原因挺简单。他到重庆后,几乎一直在参加各类宴会,有时一天甚至能参加两场。

宴会那叫一个频繁,而且不管是饭菜还是场地,一场比一场奢华。有一回,宴会居然直接办在了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的会所里。

陈嘉庚先生知道那个富丽堂皇的会所竟是孔祥熙的个人产业时,他做了那么多年生意,也着实吃了一惊。

嘉庚先生为啥会惊讶呢?倒不是这会所有多奢华。毕竟在当时,他也算见过大场面,比这更富丽堂皇的地儿,他也见过。

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国民政府竟然拼命搜刮老百姓的钱财,还毫无顾忌地把这些钱装进自己腰包。

陈嘉庚先生在重庆时,看到国民党各级要员生活极度腐化奢侈,还亲眼目睹了许多假公济私、贪污舞弊的事。

像那种欺骗上级、糊弄下级,对民众不利的错误政策举措,到处都能看到。

这些事,把陈嘉庚先生气得不轻,除了愤怒,他还失望透顶。当时他就直言:“国民党中央那些身居要职的委员,个个贪污腐败、生活奢靡,哪能成为拯救中国的人?照这样下去,国家前途可就危险了。”

陈嘉庚失望到了极点,本打算直接结束行程。然而,延安发来一份邀请,这使他临时改变了想法。

大家都知道,抗战爆发之后,因为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我们党在海外侨胞的统一战线工作方面,做得相对没那么好。

我党早就知晓陈嘉庚先生一行人回国考察慰问这件事。中央觉得,要是能邀请嘉庚先生到延安考察,这会是我党与海外侨胞接触、增进了解的好契机。

所以,那时在重庆的董必武、林伯渠、叶剑英等人,收到中央指示,要他们想法子邀请陈嘉庚先生一行人到延安来。

当然,要请陈嘉庚先生到延安来,可不是简单一句话就能成的,中间得做不少工作。

在这情形下,董林叶等三人直接登门去找陈嘉庚先生,邀请他出席中共驻重庆举办的欢迎茶话会。

在茶话会上,叶剑英给陈嘉庚先生当“解说员”,把我党的情况仔仔细细讲给他听。陈嘉庚先生有各种疑问,叶剑英都耐心地一一作答。

陈嘉庚先生对我党有了些初步认识后,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先去延安实地瞧瞧。

实际上,那时他对我党只是有了点初步认识。毕竟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光听叶剑英讲了一番话,陈嘉庚先生还没真正对我党满怀信心。

他去延安,其实心里想着碰碰运气。在他看来,情况再糟,也不至于比国民党统治的地方还差。

先不提陈嘉庚先生那时心里咋想的。他决定去延安后,毛主席极为重视。毛主席亲自从延安发了封电报,正式邀请陈嘉庚先生。

按说,陈嘉庚先生想去延安,毛主席又发出了邀请,他直接去就好。然而,却有个人出来阻拦。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蒋介石。

蒋介石一听说陈嘉庚先生打算去延安,顿时大惊失色,脑袋里第一个念头就是,绝不能让陈嘉庚先生去成。

当时,蒋介石把阻止陈嘉庚先生前往延安,当作了最重要的事。

蒋介石想尽办法阻拦陈嘉庚先生。可他越阻拦,陈嘉庚先生就越好奇。后来,经过共产党多番努力,陈嘉庚先生一行人突破了重重阻碍,于当年5月31日抵达延安。

陈嘉庚先生怎么也没料到,此次来到延安,毛主席竟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惊喜。

到了延安,也有不少军民排着队迎接。但和国民政府安排的迎接场面比起来,延安军民的迎接显得挺“寒酸”。

众人穿的衣服都很朴素、干净,有些人衣服上还有补丁。但让陈嘉庚先生没想到的是,每个人眼中都满是光芒。

那是一种光,透着坚定和自信。不管是老人,还是少年,每个人身上都有这种光。

这场景,可把陈嘉庚先生惊到了。要晓得,过去这几十年,祖国百姓一直遭受战火折磨,为了活命到处奔忙,哪还有啥精神头?

陈嘉庚先生在重庆也见过普通老百姓,可延安的民众,带给他的却是充满希望的感受。

这可跟之前不一样,陈嘉庚先生因此对后续行程满心期待。

欢迎仪式一结束,陈嘉庚先生就在一个破破旧旧的窑洞里,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穿着十分朴素,可那股热情劲儿,一点都藏不住。

两人简单客套了几句,很快就聊开了。

然而,陈嘉庚先生和毛主席交谈时,对窑洞内的布置格外感兴趣。他仔细观察后发现,窑洞里仅有一张破旧桌子,还有十几把同样破旧的椅子,一看便知这些桌椅都有些年头了。

经过一番打听,他才晓得,眼前这个看着颇为简陋的窑洞,竟是毛主席的办公室。

陈嘉庚先生从重庆过来,这个发现让他大为震惊。在重庆,他见惯了国民政府官员的豪宅,随便一个国民政府高官,都比毛主席阔气得多。

身为党的领袖,办公地点竟如此简陋。

陈嘉庚先生因此大为震撼。紧接着,在欢迎宴会上,毛主席的表现又让陈嘉庚先生惊讶到了极致。

傍晚时分,毛主席说,他要亲自请陈嘉庚先生来吃饭。

陈嘉庚先生一听到“宴会”二字,心里就没来由地一阵反感。为啥呢?因为之前他去重庆的时候,亲眼见到国民政府举办的宴会,那场面,奢华得不得了。

他心里就犯嘀咕,都说共产党穷,咋还有钱办宴会呢?眼前这场景,莫不是他们故意布置的?

要是共产党仅仅是搞些表面功夫,那这次来延安就毫无意义了。

当晚,心中带着疑问的陈嘉庚先生,参加了毛主席专门为他组织的宴会。就在这场宴会上,陈嘉庚先生所有的疑虑都被一扫而空。

当晚,毛主席设宴款待陈嘉庚先生。

虽说叫宴会,可菜却特别简单,总共就俩菜,一荤一素。素菜是白菜,荤菜呢,就一大碗鸡汤。

除此之外,桌上还放着一碗辣子,主食吃的是咸饭。

入席前,毛主席略带歉意地跟陈嘉庚先生讲:“我没钱买鸡肉。这鸡汤和鸡肉啊,是隔壁老大娘知道我有远方客人来,特意送来给我的。”

陈嘉庚先生在重庆参加宴会时,看到和吃到的都是山珍海味。可毛主席招待他时,那场面和食物,跟重庆的相比,真称得上是“寒酸透顶” 。

然而,这顿看似颇为“寒酸”的饭菜,却是陈嘉庚先生回国之后,吃得最舒心、最开心的一顿。

嘉庚先生在回忆录里,特别说起毛主席那次招待他的事儿,还讲了不少当天宴会的细节。

只摆了一桌宴席,地点就在门外露天处。把一张旧圆桌放在方桌上,这圆桌破旧不光溜,就拿四张纸盖上权当桌布。可风一吹,纸就没法用了。---陈嘉庚《南侨回忆录》

从他回忆的内容能想到,这场所谓“宴会”,其实跟农村普通人吃饭的情形没啥两样。不管是环境还是饭菜,和嘉庚先生在重庆参加的宴会相比,那差距简直太大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然而这顿饭,陈嘉庚先生吃得那叫一个香。

当年6月1日晚上,陈嘉庚先生来到延安中央礼堂,参加了“延安各界欢迎陈嘉庚先生晚会”。

晚会现场,陈嘉庚先生注意到,这里竟没有一张沙发,所有座位都是钉在木桩上的木板。

来参会的人,不像国民党那边等级分明,大家都很随意,随地就坐。陈嘉庚先生被这氛围感染,也自在地坐到了毛主席身旁。

过了没几天,在一场座谈会上,一个细微的场景,又一次强烈地冲击了陈嘉庚先生。

那会儿开座谈会,来的人特别多,窑洞都快坐满了。会议刚开始没多久,有个八路军战士迟到了。他进了屋,左看右看找不到地方坐,转了一圈后,发现毛主席坐的板凳上还有点空儿。

这名战士开心极了,啥也没说,一屁股就坐下了。毛主席见状,只看了他一眼,接着习惯性地把身子挪了挪,给战士腾出更大空间。

这一幕,全被陈嘉庚先生看在眼里。就在这一刻,陈嘉庚先生心想,这或许就是真正的“平等无阶级”。

延安这一趟,给陈嘉庚先生带来了巨大触动。

他在回忆录里讲,自己在延安见到的情景,跟重庆截然不同。延安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在为革命出一份力。

嘉庚先生在延安的种种见闻,令他兴奋不已,更多的是感到欣慰。他说,自己那时在延安的感受,就像是拨开云雾,看见了青天。

到这时,陈嘉庚先生改变了之前对我党的片面看法。当初从重庆回来后,他还担心“找不到能救国的人”,而此刻他终于清楚,“真正能救国的,是一直被抹黑的共产党。”

在即将出发前,陈嘉庚先生向毛主席问了个问题。

他到延安后,心里就一直有个疑问。当时周总理接待陈嘉庚先生,跟他讲,延安有10万左右的军队。

可在延安待了几天,陈嘉庚先生没瞧见多少部队,心里满是疑惑。

他向毛主席问了这个问题。毛主席面带微笑,回答他说:“在延安的时候,所有战士都得一边搞战备,一边干活。这么做,就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陈嘉庚先生从这个回答得知,世上竟真有不靠百姓供养,能自给自足的军队。

那便是由毛主席与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1940年6月8日,陈嘉庚先生离开了延安。此后,他受邀请参加了好些会议。在这些会议上,哪怕面临重重阻挠和威胁,陈嘉庚先生也毫不退缩,将自己在延安的亲身见闻,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

他回到南洋后还是这样。即便国民党对他进行威胁,他也毫不退缩,执意要将真相公之于全世界。

1940年12月21日,在吉隆坡华侨会议上,他说:“拯救中国的人早就出现了,而且已经做成不少大事。”

此后,嘉庚先生有了新的认识,他通过自身言行,影响了好多爱国华侨。从那时候起,嘉庚先生运用各类方式,为支持我党做了大量工作。

1945年抗战胜利,这时毛主席专门给陈嘉庚先生写了“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八个字,以此表达对他的认可。

陈嘉庚先生在自家会客厅挂上了毛主席的画像。在南洋华侨当中,这是头一回公开悬挂毛主席画像。

从这里能看出来,嘉庚先生十分敬重毛主席。

1949年5月,毛主席又一次邀请陈嘉庚先生回国,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一起为新中国成立想办法、出主意。

当年5月,陈嘉庚先生回国。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召开,他当选为常务委员。10月1日,嘉庚先生出席了新中国成立典礼。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那会儿,嘉庚先生心里想必满是欣慰。

嘉庚先生此后仍未停下为祖国奉献的脚步。他不仅掏钱,还亲自操办集美、厦大的扩建。1950年,他又拿出50万人民币,用来支援抗美援朝。

1950年,嘉庚先生回国定居后,就一门心思扑在助力祖国建设上,为国家发展倾尽全力。

1961年,87岁的陈嘉庚先生因病去世。

抗战那时候,不只是陈嘉庚先生,还有好多跟他一样的爱国华侨,都在出力援助祖国。

他们这么做,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骨子里就有的家国观念。

陈嘉庚先生先是去了南京,后来又到延安。这一路上,他的所见所闻,就像在漆黑一片中看到了一束亮光,让他对中华民族又燃起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