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还在耐心等待,等着特朗普总统能最终拍板,把原定8月12日到期的关税休战协议,正式延长90天。可就在这当口,美国那边却突然抛出了一个全新的借口,扬言要对中国加征高达100%的关税。
这究竟是在演哪一出戏?一边是谈判桌上嘴上说着“建设性”的对话,另一边却是步步紧逼、近乎“自杀式”的极限施压,这种矛盾操作,实在让人费解。
回想今年1月,特朗普总统刚一就任,就没闲着,立刻签署了行政令,挥舞起贸易大棒。首当其冲的便是对中国加征10%的关税,而对相邻的加拿大和墨西哥,税率更是直接飙升到25%。那会儿,这还算是一种“广谱攻击”,似乎是他政府推行强硬贸易政策的惯用开场白,意在迅速扭转他所谓的贸易逆差局面。
然而,这种“无差别”的关税策略很快就变了味。时间来到今年5月19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特别举行了一场公开听证会,讨论的焦点,是专门针对中国制造的港口岸桥起重机征收100%的关税。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这刀子直指要害,连其他用于集装箱和货物装卸的设备,也被列入了20%到100%关税的潜在清单,这套路,明显变得更“精准”了。
关税新“玩法”
最近,这种“手术刀”式的玩法更是升级了。7月14日,特朗普总统在与北约秘书长会面时,直接对俄罗斯下了最后通牒,要求他们在50天内达成乌克兰和平协议。否则,他放出狠话,要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这其中就包括中国,征收高达100%的二级关税。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贸易问题了,分明是把地缘政治和能源安全搅在了一起,算盘打得很精明。
没过多久,7月28日,特朗普总统突然又把这个期限从50天缩短到短短10天。就在这个风口浪尖上,7月29日,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草草收场,没啥实质性突破。
谈判桌上,中方展现了足够的诚意,由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牵头,主动提议把原定于8月12日到期的关税休战协议,再延长90天。这本是为了稳定局面,给双方更多喘息和解决问题的时间。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在这场谈判里,美方居然把“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这个事,作为了一个全新的借口抛了出来。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斯德哥尔摩的会谈中,态度始终含糊不清。
贝森特嘴上虽然说着会谈“建设性”,但拒绝立刻签字延长休战协议,非说要回去向特朗普总统汇报。他甚至毫不掩饰地暗示,如果休战协议没能延长,关税可能会“飙升到三位数”。
他甚至直接发出威胁:如果中国继续从俄罗斯购买石油,就可能面临100%的关税。这话说得相当露骨,简直是把贸易谈判变成了赤裸裸的敲诈和威胁。
更狠的是,就在7月30日,特朗普总统又宣布对印度加征25%关税,并且还附加了与俄罗斯贸易相关的罚款。看来,美国这套通过关税施压的“连环拳”,是打算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开来,制造新的贸易壁垒。
醉翁之意不在酒
表面上看,特朗普政府的关税逻辑,始终是为了保护美国制造业,减少所谓的贸易逆差。但仔细一瞧,无论是针对中国购买俄油,还是瞄准中国制造的港口起重机,这背后的真实意图,远不止经济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地缘政治工具。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斯德哥尔摩的谈判中,就直接把中国买俄油的问题,定性为“涉及安全”的障碍。这措辞,就让人琢磨了。这不是在谈生意,这是在谈地缘战略,把能源贸易强行捆绑上安全议题。
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更是直白,他甚至提出了一个法案,旨在授权总统对购买俄罗斯能源的国家,最高可以征收500%的关税。他认为,这是要切断中国通过购买廉价俄油来“资助战争”的循环。
所以,这盘棋下得很大。打击中国产的起重机,是为了削弱中国在全球物流链条上的影响力;而威胁俄油买家,则是想掐断俄罗斯的经济命脉,顺便还能离间中欧关系。这些举动,摆明了是把贸易当作地缘政治的工具,一箭多雕。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然而,这种看似“精准”的打击,却正在引发意想不到的反噬。首先,对美国自己来说,这种政策反倒伤了自家人,很多美国企业成了直接受害者,不得不为高昂的关税成本买单。
就拿那个100%的起重机关税来说吧。美国港口协会首席执行官Cary Davis,在听证会上可是公开表示反对的。他代表整个美国港口业界直言不讳:这会大幅增加港口运营成本,到头来还是美国经济和消费者买单,完全是损人不利己。
税基金会早就算过一笔账,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相当于每年让每个美国家庭多掏1300美元的税负。汽车巨头斯泰兰蒂斯公司也发出预警,今年光是关税成本,他们就得花掉17亿美元。这些代价,最终都落到了美国企业和普通消费者身上,谁能说这划算?
再看外部,这种极限施压,并没有让中国和印度这些主要买家屈服。中国外交部可不是吃素的,多次强硬回应:关税战根本没有赢家,胁迫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中方态度很明确:能源合作等都属于中国主权范围,不容外部干涉和谈判。外交部还明确表示,如果美方执意要一意孤行,继续升级贸易摩擦,中方会坚决奉陪到底,绝不退让。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总统威胁一出,俄罗斯股市和卢布反而上涨了,国际油价也跟着涨了超过1%。市场似乎并不太信这些威胁能完全兑现。毕竟,特朗普总统以前也曾对委内瑞拉实施制裁,但最终也未严格执行。他自己还曾表示,64美元一桶的油价“挺好”,这表明他对油价上涨的顾虑。
印度也一样,尽管美国施压,今年5月,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的价值依然高达42亿欧元。再看美俄去年的贸易额,也就30多亿美元。这点所谓的“制裁”,对于俄罗斯庞大的石油收入(占国家预算三分之一,出口占总产量六成以上)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起不到根本性作用。
这种外部的强硬施压,反而可能加速全球“去美元化”贸易体系的形成。它甚至可能促使中、俄、印这些国家在战略上更紧密地抱团,加强金砖国家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外部压力。美国的这套打法,看来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事与愿违。
高风险博弈
从特朗普总统的行政令,到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谈判言论,再到国会某些议员的激进法案,不难看出,这种“手术刀”式的策略,本质上是一种想用最小的国内政治代价,去撬动最大地缘政治杠杆的尝试。
他们试图通过瞄准中国供应链中的特定痛点,比如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和港口基础设施的关键作用,来达到以小博大的目的。这既想保护所谓的美国利益,又想在俄乌冲突中牵制中国,试图一石二鸟。
然而,当中国明确把能源安全和国家主权定义为不可触碰的核心利益,并且坚决表明不容外部干涉时,这种所谓的“精确打击”手段,就可能瞬间点燃一场全面的贸易冲突,其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中方提议的关税休战协议的命运还悬而未决,这正是当下这场高风险博弈的真实写照。它预示着未来的中美关系,接下来很可能会进入一个更加复杂、更加紧张,并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对峙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