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航母舰长从东地中海的“惊恐”和红海的“提心吊胆”中归来,却在南海与中国海军的平静相遇中找到了“兴奋”和“强大”的理由。这究竟是实力威慑的凯旋,还是精心编织的“颜面挽回战”?一场围绕“谁更强大”的舆论风暴,已在舰炮的沉默中悄然打响。
一位法国航母舰长,远航半个地球归来后,回顾其“克莱蒙梭-25”行动的经历,情绪颇为矛盾。他坦承在东地中海遭遇俄罗斯战机飞越,以及在红海躲避胡塞武装时,内心充满“惊恐”和“提心吊胆”。
然而,当他谈及在南海与中国海军的平静相遇,这位指挥官的言辞却突然变得“兴奋”起来。他将其标榜为自己所指挥的法国航母战斗群“代表着庞大的力量”的明证。
“克莱蒙梭-25”行动的真正终点,或许并不在于法国土伦港的靠泊。它更像是一场围绕“实力”定义权的舆论战。
这次远航耐人寻味之处,不在于展示了多少实际火力,而在于各方如何巧妙地为自身形象添加无形的筹码。
这趟远洋部署的初期,充满了真实的紧张感。首先是在东地中海,法国海军“戴高乐”号航母编队遭遇了意料之外的“不速之客”。
从叙利亚赫梅明基地起飞的俄罗斯苏-35战斗机,直接飞越了法国航母上空。这种军事行动,无异于一种赤裸裸的挑衅姿态。
航母舰长后来坦承,当时内心充满了“惊恐”。这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恐惧,它代表着在战时可能被视为“死亡宣告”的致命威胁。
法方对此并没有公开表示抗议,也没有采取任何反制措施。这种“屁都不吭一个”的姿态,清晰地界定了何谓真正的军事高压。
随后,航母编队进入了红海及阿拉伯海。这里是也门胡塞武装活动频繁的水域,远程无人机和导弹的威胁真实存在。
为了避免可能的袭击,“戴高乐”号编队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穿越。舰长形容,那段航程简直是“提心吊胆”。
面对非对称威胁,一支现代化海军也会感到无力。这并非正面对抗,却持续消耗着心理韧性与警惕。
这些初期经历,为法国舰长定义了“恐惧”的基准线。它们是真正意义上,来自外部的、直接的军事与安全风险。
然而,当编队进入南海后,情况似乎变得全然不同。这里没有俄军的低空飞越,也没有胡塞武装的火箭威胁。
“戴高乐”号航母编队一进入南海,便立刻被一艘中国海军的054A型护卫舰“接上”。这艘护卫舰开始了长期的跟踪监视。
这种“伴游”专业且持续。054A全程保持着安全的距离,既没有构成威胁,也没有进行任何干扰。
之后,在访问菲律宾附近海域时,法国人又看到了更庞大的“阵仗”。约30到40艘中国海军的各型舰艇,在不远处保持活动。
这些舰艇形成了某种“围观”态势。它们的存在宣示了主权,但并未采取任何带有对抗性的行动。
最终的高潮,发生在南海腹地。法国“戴高乐”号航母战斗群与中国海军山东舰航母战斗群相遇。
这是两大航母编队的一次“偶遇”,规模宏大,备受关注。然而,这场相遇同样平静,没有擦枪走火的迹象。
法国方面特别强调了一个关键事实:在与中国海军的全程互动中,法方从未收到任何警告通讯。
无论是近距离的跟踪,还是大规模的“围观”,或是航母编队间的对视,中方始终保持了专业与克制。
这种“不声不响”的专业监视,与此前在东地中海和红海的遭遇形成了鲜明对比。它是一种无声的存在,而非直接的威胁。
任务结束后,法国“戴高乐”号航母舰长在接受英国海事新闻网采访时,将南海的这段经历,包装成了一次“胜利”。
他将中国海军的专业克制,解读为法方“庞大力量”成功威慑的结果。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加冕式叙事。
此举旨在挽回此前在俄罗斯和胡塞武装面前所“丢失的颜面”。它向法国国内和盟友传递了一个信息:任务成功,法国实力犹存。
这种解读,也是法国配合美国印太战略,在区域内“重申军事存在”和“展示力量”的政治宣言。
通过这种方式,法国舰长巧妙地将一次平静的专业互动,转化为了自身战略目标达成的“证据”。
然而,这种解读在中国部分舆论场引发了不同的声音。例如,军评员陈光文的观点就极具代表性。他认为中国海军的“无警告”和“专业克制”,不是什么胜利,反而是“没有霸气”的表现。
这种观点将中国的专业监视与俄罗斯的“羞辱性”飞越进行对比,认为前者不够强硬,让法国人夺回了“心理优势”。这种“恨铁不成钢”的评论,反映了中国作为崛起大国,部分民众对其军队“如何使用力量”的焦虑和更高期望。
它将中国的谨慎和战略定力,误读为一种示弱。并担心这种“不够可怕”的海军会鼓励其他国家来中国周边“耀武扬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清晰地展现了同一事实在不同立场和需求下,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意义。军事行动的价值,此刻已由解读赋予。
回到最初的问题,法国舰长宣称的“胜利”,并非源于直接的军事对抗。它更像是一种对事件的单方面定义权。
他巧妙地利用了中国海军的专业和克制,将其包装成自身威慑力的有力证明。
“克莱蒙梭-25”行动的真正启示是,在大国竞争的棋盘上,军事部署仅仅是“行棋”的第一步。
而随之而来的舆论阐释和心理塑造,才是决定“胜负手”的关键所在。仅仅拥有强大的舰队是不够的。如何让对手和世界读懂并接受你对“实力”的定义,才是更深层次的博弈。
这场“叙事战”,远比舰炮的轰鸣声更为复杂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