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回民支队,马本斋带乡亲用热血筑平原抗日长城

 133     |      2025-07-29 04:28:35

#致伟大胜利#

在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上,除了广为人知的铁道游击队,活跃在华北平原的冀中回民支队(又称“马本斋支队”)以其独特的民族构成、灵活的游击战术和“百战百胜”的传奇战绩,成为敌后抗战的鲜明旗帜。这支由回族同胞为主组成的抗日武装,在马本斋的带领下,于冀中平原的村落、芦苇荡与日军展开了长达数年的周旋,用智慧与热血谱写了一曲“回民之勇,保家卫国”的英雄壮歌。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铁蹄踏入河北献县,马本斋的家乡东辛庄遭日军洗劫,父亲马永长因拒绝为日军带路被残忍杀害。国仇家恨交织,曾在东北军服役、深谙军事的马本斋毅然毁家纾难,联络村中回族青年组建“回民抗日义勇队”。起初这支队伍仅有数十人、几杆步枪,却凭着一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血性,在献县一带打响了回民抗日的第一枪——他们趁夜突袭日军据点,缴获机枪1挺、步枪10余支,首战告捷的消息迅速传遍冀中,越来越多的回族、汉族百姓带着武器加入,队伍很快扩编为“回民支队”。

冀中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依,日军凭借汽车、骑兵的机动性频繁“扫荡”,回民支队却将平原劣势转化为优势:他们利用村落密布、地道纵横的特点,创造出“地道战+游击战”的组合战术。在村落战中,队员们熟悉每一条胡同、每一座院落,常常化妆成农民、商贩混入日军视线,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后,便从地窖、柴房、墙洞跃出,用步枪、手榴弹发起突袭,打完就通过地道转移,让日军“进得来,出不去”。1939年春天,日军调集500余人包围东辛庄,马本斋却早已带着队伍转移至村外芦苇荡,他派小队潜入村中点燃柴草,浓烟四起时,主力从芦苇荡杀出,日军以为中了埋伏仓皇撤退,支队趁势追击,毙伤日军30余人,缴获大批物资。

更令人称奇的是回民支队的“攻心战”与“智慧战”。日军曾试图以高官厚禄诱降马本斋,派汉奸送来委任状,马本斋当众撕毁委任状,怒斥汉奸:“我马本斋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宁死不当亡国奴!”日军见诱降不成,便抓走马本斋的母亲作为人质,威逼她写信劝降。深明大义的马母痛斥日军暴行,绝食七日壮烈殉国。母亲的牺牲让马本斋悲痛欲绝,也让全军将士怒火中烧,他们化悲愤为力量,打出了一场场硬仗。在“康庄伏击战”中,马本斋利用日军骄横心理,故意让队员在公路旁“暴露行踪”,引诱日军骑兵追击,待敌人进入预设的沙丘伏击圈,早已埋伏在沙丘后的队员突然跃起,用大刀、长矛与日军展开近战,此战歼灭日军骑兵50余人,缴获战马30余匹,而支队仅伤亡3人,成为冀中抗战的经典战例。

回民支队不仅善战,更注重军民同心。他们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回族习俗,从不擅入清真寺,作战缴获的物资优先分给百姓,因此深受冀中各族群众爱戴。在日军推行“三光政策”、根据地陷入困境时,回族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为支队送粮、送药、传递情报,许多青年甚至带着自家的牲口、武器参军。1941年,日军对冀中进行大“扫荡”,回民支队在群众掩护下化整为零,队员们分散到各村,与百姓同吃同住,日军进村搜查时,乡亲们要么说他们是“走亲戚的”,要么将他们藏进地窖、夹壁墙,让日军一次次扑空。

从1937年到1944年,回民支队在冀中、冀鲁豫地区与日军作战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攻克据点、碉堡200余处,队伍也从最初的数十人发展到数千人,成为八路军中规模最大的少数民族抗日武装。马本斋曾说:“我们回民支队是人民的队伍,只要有人民支持,就没有打不赢的仗!”1944年,马本斋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毛泽东为他题词“马本斋同志不死”,朱德称他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司令员”。

冀中回民支队的故事,是抗日战争中各民族同心同德、共赴国难的生动缩影。他们没有铁道游击队“飞檐走壁扒火车”的传奇,却在平原旷野中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战役,却用一次次灵活的伏击、一场场坚韧的守卫,让日军在敌后战场寸步难行。这支由回族儿女组成的抗日劲旅,用忠诚与勇敢证明:在民族危亡面前,中华各民族始终血脉相连,共同谱写了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