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池巨头的紧急会议
POSCO Future M的会议室灯火通明,高管们反复核对库存数据,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触目惊心:93.7%的石墨原料依赖中国进口。 2025年7月,中国对石墨电极出口的进一步收紧,让这家韩国电池材料巨头被迫启动应急预案,而类似的场景正在东京、柏林和底特律同步上演。
灰黑色的石墨电极,看似普通却是现代工业的隐形心脏。 电弧炉炼钢依赖它放电产生3000℃高温熔化废钢,全球70%的电炉钢生产因此运转;锂电池负极材料中90%的成分由其衍生,每辆电动车消耗约50公斤。 碳中和浪潮下,这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材料成为钢铁与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纽带。
中国手握这一命脉的开关:占据全球70%以上产能,2024年出口量超30万吨。 俄罗斯、土耳其的钢铁厂,日韩的电池生产线,皆需中国供应维持运转。 日本25%的电炉钢石墨电极来自中国,韩国电池产业九成原料依赖东方邻国。
2023年,中国已埋下伏笔:高纯度(>99.9%)、高强度(>30Mpa)、高密度(>1.73g/cm³)的“三高”人造石墨被纳入出口管制清单,同时解绑炉用碳电极等低敏感产品。 2025年《矿产资源法》实施,石墨正式列为战略矿产,全链条管控体系成型。
政策逻辑清晰
军事防火墙:导弹鼻锥需耐受3000℃冲击,火箭喷管内衬承受高速粒子侵蚀,“三高”石墨是唯一解决方案。 放任出口等同技术扩散。
资源保护战:天然鳞片石墨形成需亿万年地质作用,中国储量占全球65%,但粗加工品曾以每吨几千元贱卖,而深加工的球形石墨国际售价达数万元。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连夜测算:本土产能仅能满足六成需求,电池巨头LG新能源的扩产计划被迫推迟。 日本车企紧急切换供应商,却发现澳大利亚石墨杂质超标,莫桑比克产能不足万吨。
贸易博弈同步升级
2025年3月,日本对中国石墨电极加征95.2%反倾销税,试图保护本土企业东海碳素。 讽刺的是,加税后日本进口成本飙升,最终仍要向中国支付更高溢价。
美国车企陷入两难:特斯拉寻找非洲替代源未果,大众因材料成本激增下调全年利润预期。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但石墨电极是实实在在的“工业粮食”。 国际能源署预测:2040年全球石墨需求将比2020年暴增25倍,增速碾压锂、镍等资源。
断供的连锁反应远超想象
电炉钢停产将导致全球50%特种钢产能瘫痪,汽车制造用高强钢、风电轴承钢供应中断;锂电池成本上涨30%,电动车普及进程延缓。 相较稀土主要用于电子元器件,石墨电极牵动的是万亿级基础工业命脉。
中国拒绝简单禁止出口,转而采用“许可制+分级管控”策略。 低敏感石墨电极仍可申请出口,但敏感物项需经商务部多层审核。 韩国企业发现:许可证审批周期从15天延长至数月,隐性门槛显著提高。
这种精准调控成为新型博弈模板
欧盟试图投资非洲石墨矿,但当地冶炼技术薄弱;美国拨款3500万美元扶持本土稀土分离,却难解石墨提纯技术壁垒。 当西方国家为重建供应链投入百亿美元时,中国已在负极材料、石墨烯领域抢占下一代技术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