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首访中国,李在明考虑了整整十天,最后的决定并不让人意外

 111     |      2025-07-25 16:03:03

想了整整十天,韩国境内的反对派还是惊讶了。

素来被打为“亲中”的李在明,如今面对中方的主动邀请,却是不去了?

一场未成型的访问

7月2日,中国外交部通过外交渠道向韩国总统李在明发出邀请,希望其出席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消息一出,韩国政坛暗流涌动。李在明以一句“将尽快改善韩中关系”的模糊表态回应,既未接受也未拒绝。十天后,韩国媒体《每日经济新闻》放出风声:李在明最终决定不去北京!

突然的举动,李在明的选择,虽然等了十天的结果,虽是意料之外,但又好像并非意外。

李在明不是此前还高呼要促进中韩关系的吗?怎么就“拒绝”了中方邀请?

李在明自6月4日就职起便标榜“实用外交”,承诺在中美间找平衡。他取消对朝军事广播、在台湾问题上表态谨慎,甚至避席北约峰会,派议员团参观华为。

这些动作让中方对其寄予厚望,甚至在6月底对韩不锈钢反倾销税裁决中刻意将韩国与欧盟、印尼捆绑,避免单独针对。

然而,从如今李在明对中方邀请“小心翼翼”来看,“亲中”在韩国仍是政治原罪。

李在明本就刚上任,国会保守派早已虎视眈眈,一旦李在明率先访华,必被扣上“卖国”帽子。

更现实的是,特朗普政府7月9日恢复对韩国汽车25%的关税,谈判进入关键期。李在明若此时赴京,无异于赌上美韩经贸谈判的筹码,而韩国一季度GDP萎缩0.1%,根本输不起。

所以从表面看,李在明回避的是历史叙事冲突,毕竟韩国舆论普遍认为中国抗战纪念含"反美叙事",实则躲不开新冷战的选边胁迫。

韩国,是个提线木偶

相较于拒绝中国,实际是韩国求生的生存法则。

2018年他担任城南市长时,一边推动中资参与物流港建设,一边批准美军基地扩建用地。

2025年6月访美期间,他前脚在硅谷大谈"半导体供应链去风险化",后脚就在五角大楼签下价值120亿美元的F-35A增购协议。

这种“精分式外交”背后,实际藏着韩国的不得不。

五角大楼2025年《印太战略补充文件》明确要求盟友减少"与对手的高调互动"。中国外长王毅6月曾说"历史不容遗忘",这句话却是在华盛顿耳朵里自动翻译为"意识形态攻势"。

加上朝鲜2025年6月刚试射新型高超音速导弹,美军"萨德"基地却在韩国民间抗议中加紧升级。

这种安全焦虑成为如今李在明不得不犹豫的关键之一。

另外这三星电子二季度财报显示,中国市场营收同比下滑12%,而中国国产存储芯片市占率已突破35%。若因政治表态失去中国市场,韩国经济将瞬间失速。

且这韩国民调机构Realmeter最新调查显示,55岁以上群体76%支持强化美韩同盟,而20代年轻人却有41%认为"中国是必须合作的伙伴"。国家认同在代际间裂成两半。

从焦虑国土安全,到李在明刚上任便主动提及提振经济,与其说这十天是决策时间,不如说韩国在太平洋两岸思考哪个更利,哪个更弊。

所以纵然李在明此前被打为“亲中”,若总统出现在北京天安门城楼,等于承认中国在二战东亚战场的主导地位,这将动摇美国为韩国构建的"自由世界守护者"人设,而美军至今在韩驻守2.85万人。

更何况,韩国此前又并非未遇到这样的“选择”。

2015年,朴槿惠顶住美国压力出席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推动中韩关系进入蜜月期。但仅一年后,“萨德”部署让两国关系坠入冰点。这一教训让韩国精英层形成共识:亲华是短期红利,亲美是长期生存。

自然,李在明团队对此心知肚明。其幕僚曾向媒体透露,若特朗普最终决定赴华,李在明或可“顺水推舟”,但若特朗普不去,韩国只能选择“折中方案”,派总理或外长代行。

但实际上,这种“看菜下饭”的逻辑,本质是韩国对主权让渡的默认。

而中国此次邀请的时机意味深长,美国关税大棒落下、韩国经济深陷泥潭。中方以纪念活动为纽带,实为向李在明递出“经济解困”的橄榄枝。但显然美国则用关税和同盟捆绑,逼迫韩国站队。

虽然李在明主张务实外交,但显然对于当前的李在明来说终究是,赌不起。自然地,这“拒绝”中方邀请也终是不意外。

#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